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五轮博弈。均衡就是所有的回合都出红,这个不必多说。因为任何情况下,不管对方出黑出红,自己出红总是不会比对方更差的,我就不做ECON101的囚徒困境的科普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游戏的答案并不是「显然」的,作为集体面试题,其实挺考察集体决策的。
集体决策有一个弱点,就是存在一个激励和执行的权衡,这里体现在价值观和实用主义上。[1]比如三个人ABC讨论公司的目标计划,如果A直接拿公司的价值观抬出来,制定了一个相对于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B和C就很难办,倒不是说一定不能争论回来,而是在价值观的制高点上处于劣势之后,就需要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才能把主动权抢回来。这背后倒不能说不理性,而是因为每个人的信念都是不一样的,而高大上的立场,之所以高大上,就是因为一旦成功,它所带来的收益和成就感是巨大的,也就是激励(Motivation)很高。
就比如这个游戏,「合作共赢,相信对方,形成默契」是一个高大上的价值观,所以出黑多少是有点政治正确的味道,尤其是自己出黑,对方也出黑之后,所带来的心理收益是非常大的,那种「冒着吃亏的风险成功建立信任」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和对「蝇营狗苟」的鄙视,会让支持出红的人感觉多少有点无地自容。
尽管「我们坑对方一把」是经济学上的「占优策略」,也就是不管对方出黑出红,自己出红几乎是一定有优势的,但是在人多讨论的时候,还真不一定能说服对方。
——根据我在课堂上做囚徒困境实验的经历,事先学过经济学的学生往往很快的就达到了对「不合作」的共识;但是没有学过经济学的小组确实经常会选择「合作」,甚至于在一开始的时候,配对的小组能通过合作取得比学习过经济学的小组更高的总分数——因为都能去「信任」对方。
这样看来,是不是学习过经济学反而成为一个副作用了呢?然而并不是,一般随机配对多玩几轮之后,当之前选择「合作」的小组尝到了翻脸「不合作」赚了一大笔的乐趣之后,还继续愿意选择「合作」的,无论是小组数目,还是「合作」的频率还是在不断下降的。这还是证实了:信任,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在机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