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总是凭自己喜好来评价人物。
在我看书和各种材料的时候,有时候会忽然从各种材料里面发现一些以往完全没注意到过的东西,这些东西跟平时印象中接受的观念不符,甚至可以颠覆某些认知。但是看多了以后就知道,这样的材料是最不能用的材料之一,不仅仅是因为真实性的问题,而是因为大脑是非常容易被蒙蔽的东西。
人的大脑理解问题,根本不是正常逻辑论证那样,把大量材料一点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更多的时候是反过来,先形成一个观念,然后把眼前的材料都套进去,这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触尤深,因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到这样的思维陷阱中去,因为某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观念而影响判断,忽略细节,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种问题,在人物评价中最为显著,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评价一个人,很多时候连基本出发点都是错的。一个人一生短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难道是用几个字就能概括的么?知乎的诸位哪个敢说自己近十年来为人处世看问题没有一点变化的?
而我们所要评价的人物多处于乱世,至少也是激变的焦点,各种状况转瞬即已不同,没有人能够打开天眼,洞悉世间一切变化,整个世界都变了,人还是围着身边那几个人转,从那几个老地方得到信息,做出判断,而又身负着出身、教育、理想、观念、家庭等等各方面的推动或者约束,甚至于各种疾病天气什么的都来插一脚,说不定自以为做了什么惊天大事却其实影响连房门都没出而随手点了个点就影响了历史进程,这其中有太多的细节可以去考量。
所以,评价人物,大多不过春秋笔法,先置一个观念,然后把材料一股脑填进去,几千年前孔子就是这么干的,现在不过是标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