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一直很有魅力。
最近在研究拓扑优化,我就从拓扑优化的角度,看一下桥梁为什么有不同的形式。
桥梁,我们可以看作是跨越河流/道路的一根梁,当跨越距离很小时,截面高度不需要很大就可以跨越,满足各种要求。
梁式桥/桁架桥
当跨越距离变大时,为了满足相同要求,梁的高度要变大,当我们使用钢材时,可以用更少的材料满足要求。于是在下图这样的支承方式下,通过拓扑优化,减少应变能密度较小的区域,保留较大的区域,可以得到一个刚桁架桥。
拱桥
当我们改变支承方式,主要支承区域下方两个位置,再通过拓扑优化,可以得到一个类似的上承式拱桥。
当然,我们也可以改变区域的位置,如下图,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下承式拱桥。
斜拉桥
当桥的跨越距离更大时,增加梁的高度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在桥的中间加桥墩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得到一个类似的斜拉桥,由于我使用的材料是允许受压的,因此会有压杆产生。
以上反应的是不同的支承方式、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拓扑优化结果。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结构设计中,「有」是为了创造有利传力路径,「无」是为了使传力路径上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建造了丰富的桥梁形式,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很少,而这些都是扛得住外界各种作用的,换句话说就是最优的,我们认识和研究的也就是被保存下来的这些形式。
好吧,就分享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