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一般认为,今天浙南闽北地区的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型桥梁,是随着宋室南渡来的工匠,将先进的造桥技术传到南方的。
不过,长期从事木构建筑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杰先生,却有不同看法:“从纯技术的角度讲,编木拱梁桥(注:即木拱桥)的桥式是在浙闽山区一步一步,由简到繁,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从木拱桥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上看,也确实存在从浙闽山区往中原传播先进桥式——编木拱梁桥的可能。”
到底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呢?木拱桥技术源地扑朔迷离。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现存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也是最早的木拱桥,是在大济村发现的。
廊桥发展历程,学界尚无定论
著名的廊桥之乡泰顺,地处浙闽交界地区,山高溪深的地理地貌导致了“行路难”,修路、铺桥,成为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如盛产杉木,又为木拱廊桥提供了材料来源(木拱桥的桥面宽度与跨度都与杉木的长度和粗细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如溪边山崖,是极佳的天然桥台,足以承受木拱桥产生的向桥台方向的巨大侧推力;多雨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又在客观上要求加盖廊屋、侧板以保护桥身,又因此成为当地避雨歇脚的场所和百姓交流、聚会的中心。、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