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哈尔科夫反击战?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网文和书籍根据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实际上只算了最后阶段的43年3月4日以后的苏军伤亡)苏军官方伤亡仅为86000多人,以及反击开始前波波夫集群的可动坦克已经很少,可谓强弩之末,所以认为哈反是一场名不副实被严重高估的战役。以我之见,这种说法其实只看到了第二层(如果说认为哈反是“顿涅茨奇迹”是第一层的话)。

在我看来,曼施坦因的哈反并未被高估多少,其理由如下:

首先,德军的反击开始于2月19日,而《二十世纪苏联损失》一书对“哈尔科夫防御战役”(减员86000多人)的计算却是从3月4日开始的,此时西南方面军主力已经败退,事实上这一分战役只计算了最后阶段德军北上夺取哈尔科夫城等地的反攻,只是哈反的最后部分。

《二十世纪苏联损失》对哈尔科夫之战的计算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早在苏军发动战略攻势的1月13日就开始了,一直算到3月3日为止(即沃罗涅日-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如果把这一部分的苏军损失也算上(153000多人),则苏军的总计损失将达到24万人左右(15.3万+8.6万),当然,这会包括不少苏军进攻时已经遭受的伤亡。

所以这里提醒一下,苏军在哈反中(2.19-3.25)的损失肯定是不止8万的;当然,即便是只从3月4日算起,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第6集团军的死亡失踪也达到了45000人左右,纯减员率相当高。


其次,很多人都只注意到哈反中苏军损失多少人员和坦克,却很少有人关注此战苏军火炮的损失。如果注意了这一点,可能对整个战役都会有颠覆性的印象。

仅仅是3月4号以后,苏军就损失了火炮和迫击炮3185门,如果再加上1月13日-3月3日之间的损失,则苏军在整个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失了5291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它战役。

库战后的奥廖尔进攻战役,苏军损失火炮和迫击炮892门,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苏军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34门,规模宏大的白俄罗斯战役(1944)中,苏军损失2447门火炮和迫击炮。而同样是在南方,苏军伤亡达70多万的下第聂伯河战役中,三个月间损失的火炮和迫击炮也就只有3125门而已,还不及在哈尔科夫最后阶段三个星期

如果是用德军来对比,这个数字就更惊人了,按照微波炉大师的估计,城堡战役前德军两个集团军群总共也就集结了9966门火炮和迫击炮,5000门的数据超过了德军一整个进攻方向。

如此看来,还真有点“最差的进攻也强于最好的防御”的意思了,因为防御战中理论上很难打到对方的炮兵部队。德军43年后很少有哈尔科夫这样的进攻胜利,所以哈反的火炮损失数在战争后期的苏军也就名列前茅了。


最后说说最挑口水的坦克损失,拖总曾经引用德军战报(大概是《失去的胜利》)说“德军明明光缴获坦克就有好几百辆,波波夫集群毛个强弩之末!”,这种说法虽然纯属口胡,但其实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拖总看到的是可用坦克数,而朱世巍以前的文章看到的是波波夫集群的可动坦克数(25-40辆)。

在苏军进攻阶段中,波波夫机械化集群和第3坦克集团军等坦克部队有大量的坦克被击中或燃料耗尽、抛锚,在后方待修,苏军进攻达到顶点时,自然可以动的坦克已经所剩不多。而德军攻势开始后苏军撤退速度非常快,这些没法动的坦克自然就全被德军缴获了。

这就跟德军很多进攻战役坦克损失(全损数)低得吓人,而盟军或苏军的攻势一开始,坦克全损就飙升是一个道理。同样,一般必须得是进攻战役,才能打得到敌军在后方维修的坦克。

同样按照俄罗斯官方宣布,苏军在哈尔科夫1月-3月3日间共全损坦克1032辆(此时德军第一阶段反攻已经打完了),3月4日以后又全损坦克322辆。虽然缺乏2月间明确的数据,不过似乎与德方的宣称相差也并没有特别远。




  

相关话题

  如果1944年春季德国拥有了十架四代机,战局会如何发展? 
  为什么现代战争似乎没有那么多神机妙算了? 
  中国为什么至今都没能吃透苏27? 
  如何评价2月8日日本苍龙级潜艇上浮时与中国香港籍货轮相撞? 
  如果德军在1943年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的话,苏联会怎么样? 
  二战时,德国对英国给出的和谈条件具体是什么? 
  你喜欢哪些二战飞机?最喜欢何型号?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 8 字班新生军训夜间冒雨拉练? 
  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是什么关系? 
  二战期间有没有本土无战火的国家? 

前一个讨论
动画《棒球英豪》有哪些细节让你产生好感?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三国志游戏里,汉献帝不能用,魏元帝却能用?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