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国军,因为意军那是超出人类想象力极限的渣渣,根本就不是工农业国划分法所能想象的。
以一次报销一个集团军的罗盘行动为例。
兵力对比:
意军150000士兵,1600门火炮,600辆坦克和超轻型坦克,330架飞机
英军36000士兵,120门火炮,275辆坦克,142架飞机。
战役结果:
意军第十集团军全军覆没,英军推进800公里。
伤亡对比:
意军阵亡5500人以上,10000人受伤,133298人被俘,损失420辆坦克,845门火炮,564架飞机(包含援军)
英军阵亡500人,1373人受伤,55人失踪,坦克不详,损失26架飞机。
在台儿庄,昆仑关等类似的兵力对比下(还不算技术兵器),国军可是能胜仗的。
现在,你觉得意大利战斗力如何?
意大利的很多笑话也许是假的,但意大利是个笑话确实是真的。。。。。
(左边为意大利师,右边是德军,是德军,是德军)
忽略武器质量,意大利步兵师的配置和日本甲级师团一样。题主,在中国正面战场中大部分情况下国军和日本甲级师团的作战,你应该很清楚吧。
(萌新,说错了欢迎纠正,求别怼)
分割线---
意大利在苏德战争的表现并不是像段子里说的那么差。
只有长矛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啧啧称奇。(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装备比1930年中原大战的冯玉祥高了不知道几个汉堡)
战争不是决斗,更不是把数据一列看看谁强谁弱就解决了的,那样就不需要将军了,两国各出一个会计就把仗打完了。
日本为了侵华战争做了多年的精心准备,调查中国的情报,在和中国的历次交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甚至详细到士兵吃了饼干之后对水的需求会提高多少,在中国的缺水地区会不会影响战斗力。正是因为有这些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才让日军在抗战初期得以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国土。
战争是不能投机取巧的,一切的胜利都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备战。但战争的结果也不是只靠备战就能决定的。真实的战争不是钢铁雄心,决策者对于战场的了解永远是片面的,只有通过无数次交锋,用人命去不断试探,才有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换成意大利来侵华,九成以上的可能是惨败,因为他们的军队就不是为中国战场准备的,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政治,不了解如何组建适合中国环境的伪军,不懂得中国军阀们的政治诉求,更不了解这隔了半个地球的漫长距离。跨越整个亚欧大陆打这种两眼一抹黑的仗,别说是意大利了,德国人来了都要栽大跟头。
国军很烂,但是37年的国军和45年的国军是不同的,他们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国军和国军也不同,有被几个日本侦察兵吓得望风而逃的国军,也有正面硬扛日军主力的国军。选择的战场不同,对战场的了解不同,战争准备的不同,战斗经验的不同,选择部队的不同,所选部队当时状态的不同,指挥官在国内政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任何的不同都会导致战争的结果变得不同。国军有可能打败意军,意军也有可能打败国军,战争不到开打的那一刻,你是不会知道真正的结果的。
先说一句:一个40年标准的意大利主力师,还真不一定干的过40-41年的日军末流师团。
一个标准的1940年编制意大利步兵师(原野作战用途),拥有约1.3万人员,编有2个步兵团(而其他国家普遍都是3-4个步兵团),1个三营编制的炮兵团,1个师直属的迫击炮营,一个反坦克炮连,一个防空连,1个法西斯党徒组成的两步兵营+1机枪连制黑衫军团(CCNN),以及其他附属单位等。
主要武器装备包括:270挺轻机枪,80挺重机枪,126门45mm超轻型迫击炮,30门81mm重(或中型)迫击炮,8门编在步兵团里的65mm步兵炮,8门47mm反坦克炮,24门75mm野战炮,12门100mm榴弹炮,8门20mm防空机关炮等。
@LY11冬季 你所引用的日军所谓“甲种师团”编制资料基本是错误的,关于日军从全面侵华以来师团编制的演进过程,这个可以参考我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12190/answer/641737163
41年中期的日本陆军共包括51个师团,以及数十个混成旅团(包含类似混成旅团的单位,如关东军国境守备队等)。总体而言,日本陆军编制内的武器种类与意大利陆军师没有太大区别,唯多数日本师团的大队(营)级以九二式步兵炮(一种缩微型的榴弹炮)为支援火力而不装备81mm迫击炮,以及除了少数特别单位(国境守备队)外,防空火力通常是军/方面军直属而非下放到师团。如关特演时16个陆军师团和若干其他独立守备队,配有17个野战高射大队(各12门75mm八八式高射炮)和11个高射机关炮中队(各6门20mm九八式高射机关炮)。
我们不妨做一个折算,像本人在过往回答中一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12190/answer/641737163
把两支陆军师级单位的火力划分为:步兵轻火力(连排级)、营团级步兵支援火炮,师级压制火炮。
中国关内战场步兵轻武器甚至拼刺都占据一定重要性,所以我在比较中日军队的战斗力时上述三种火力的比例取的是40%:30%:30%。但是日意两国好歹也是列强(虽然是垫底列强),火炮的作用有所加强,我们把上述三种火力的比重各取33%。同时轻武器中由于查不到意大利一个师的步枪数,因此我们取轻重机枪和50mm级轻迫击炮/榴弹发射器各占“步兵轻火力”的50%比重。
折算火力时,意大利步兵使用的45mm brixia轻迫击炮比日军的50mm八九式掷弹筒打得准,发射速度也稍快,但是使用炮弹威力远不如后者(意迫击炮是465g弹头,八九式掷榴弹近800g),极限射程近(八九式670m,brixia 只有530m)。在经验老到的掷弹筒射手手中,一门八九式的威力并不亚于一门brixia,但是考虑到全面战争下兵员素质的下降,我们折算1门brixia=1.5具重掷弹筒。
日军还少量装备旧式的十年式掷弹筒,用于各级指挥部的自卫,由于射程近,弹药威力小,1门八九式=2门十年式的火力。
火炮方面,以前我折算火力的时候估算1门国军手中的81mm迫击炮为火力单位1,而1门九二式步兵炮为1.5,这是因为国军弹药不足、运输能力低下,完全体现不到八一迫炮的优势(射速高、机动性好)。到了意大利手中,一门81mm迫炮和日军的九七式81mm迫击炮一样,都计火力1.2,因为迫击炮比起身管火炮而言终究有准头差、射界受限等劣势,且迫击炮的常规弹头比九二步炮威力要差一截。
日军使用的九二式70mm步兵炮和九四式37mm速射炮火力计1.5
20mm九七式自动炮计1
所有的75mm火炮计火力3(射程和威力均远超九二步炮或81mm迫)
日军到41年为止,47mm一式战防炮还未投入现役,意军装备的47mm反坦克加农炮火力计2,火力显著超越日军的三七口径火炮,但是65mm Cannone da 65/17 modello 13 步兵山炮火力又不如日军装备在步兵联队的四一式山炮,可以计2.5。
同时日军还装备一些旧式火炮以顶替二三线部队中相应类型武器的数量缺乏问题,火力均折算为所顶替一线装备的80%: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迫击炮)计火力0.96,十一年式37mm平射炮(顶替九四式速射炮)计1.2,三一式山炮(顶替四一式炮)计2.4。
105mm或100mm火炮计火力6
150mm火炮计火力9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41年夏季,日军师团的实力大致可分为4个档次:
第一档:参与关特演的6个挽马(原野型)师团即第1,8,10,12,14,24师团,4个驮马(山地型)师团即第9,11,25,28师团,和一个机械化师团即第23师团。
拿其中的挽马师团为例:装备步骑枪约10500多支,轻重机枪479挺,50mm掷弹筒(超轻型迫击炮)356具(其中八九式重掷弹筒约340),九二式70mm步兵炮18门,九七式20mm自动炮(大口径反坦克枪)18门,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14门,四一式75mm联队步兵山炮12门,炮兵联队是48门火炮编制(75mm九五式野炮x12,105mm九一式十榴x24,150mm四年式榴弹炮x12)。搜索联队还装备九四式或九七式轻装甲车7辆。
驮马师团装备:步骑枪10700多支,轻重机枪475挺,50mm掷弹筒353具(其中八九式重掷弹筒约336具),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迫击炮)36门,九七式自动炮18门,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14门,四一式75mm联队步兵山炮12门,炮兵联队是36门九四式75mm山炮。
一个挽马师团相比一个意大利主力师,轻重机枪为479:350,50mm级曲射火力为(340+16/2):(126x1.5)=348:189,即步兵轻火力日军师团为意大利师的160%。
步兵支援火炮:
挽马师团 18九二步炮x1.5+18九七式自动炮x1+14九四式速射炮x1.5+12四一式炮x3=102
意大利师 30 81mm迫炮x1.2+8门45mmx2+8门 65mm炮x2.5=72
即步兵支援火炮 日军师团为意大利师的141%。
师属压制火炮:
挽马师团 12门75mm野炮x3+24门105mm榴炮x6+12门150mm榴炮x9=288
意大利师 24门75mm炮x3+12门100mm炮x6=144
即压制火炮 日军师团为意大利200%
三项平均,日军关特演型挽马师团的火力配置为意大利主力师的167%。
驮马(山地作战型)师团的编制,尤其是师团属火炮方面,为了满足复杂地形下驮载作战的需要,是以牺牲火力(火炮的口径和射程)为代价换取高适应性的,总火力输出能力要明显低于同级别的挽马师团。
如果强行把驮马师团(山地师)部署到平原地区去对战上述原野型编制的意大利师,师属火炮实力只能折算为意大利师的75%(无105mm以上火炮了),但是步兵支援火炮方面有所增强,上述三项为意大利师的159%,164%和75%,平均为意大利师的133%,仍然显著在后者之上。
拿意大利师跟他们打?打个毛!
第二档:常设师团中除去上述第一档的其余师团,即:近卫,第2-7师团,第16,19-20师团,以及由台湾混成旅团改编而来的机械化第48师团。
其步兵联队以下武器编制大体与第一档次类似,挽马师团的炮兵联队无150mm榴,是75mm野炮x24,105mm榴弹炮x24 共48门炮,驮马师团是36门75mm九四式山炮。其中第3,第19和第20等几个师团,实际编制仍然保留四单位制,即这几个师团步兵联队的总兵力和火力全部都要x133%。
但是该档次的武器实际到位情况不如第一档那么好(比如105mm九一式榴弹炮这种产量不大的,可能两个十榴大队/24门之中的一个大队/12门由同等数量的75mm野炮代替,九七式20mm自动炮产量也不大,一些步兵大队可能没有装备,等等),后勤妥善等方面也不如上述第一档的有力,毕竟后者是准备对(yi)苏(luan)作(ji)战(shi)的。
我们就保守估计,以每个挽马型师团(只考虑三单位制情况)装备75mm炮x36+105mm炮x12,每师团步兵大队平均装备9门20mm九七式自动炮算,前述三项火力的水准分别为意大利师的——
挽马型:(160%+129%+125%)/3=138%
驮马型:(159%+151%+75%)/3=128%
拿意大利师跟他们打?还是打个毛……
注:上述资料来源于《昭和十六年度陆军动员计划令》
第三档:第18师团,第26,27,29师团,新编成的第51-57师团
这11个师团的装备情况各异,其中第29师团编有的三个步兵联队共装备步枪近7000支,轻机枪324挺,掷弹筒340具,重机枪72挺,75mm四一式炮12门,37mm反坦克炮12门,九二式步兵炮18门,另外编有一个搜索或骑兵联队,装备轻重机枪22挺,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2门,步骑枪五百余支。炮兵联队是36门75mm山炮。加上辎重、工兵等单位装备的自卫武器,师团的轻武器可达步枪1万支,轻重机枪420多挺,掷弹筒350多具(其中重掷弹筒约336具)。
第26和27师团把上述编制中一个大队的75mm山野炮替换成105mm九一十榴(第26师团实编只有9门),且每步兵联队多33%的掷弹筒,使得一个师团编制内的50mm榴弹发射器/超轻型迫击炮多达454具(重掷弹筒约440具)。但第27师团中部分九四式反坦克炮用同口径的旧式37mm步兵炮代替,且两个师团均只编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师团搜索队”,其实力不如其他师团的搜索联队/骑兵联队。
第18师团仍然保持四单位制(四个步兵联队),并拥有一个装备12门改造三八式75mm野炮和24门九四式75mm山炮的混合炮兵联队(山炮兵第18联队)。1941年2月,为了即将到来的对东南亚侵略,陆军大本营紧急加拨武器,将18师团其中的三个步兵联队升级到了野战师团水准,使得每联队都装备6门九二步兵炮,4门九四式速射炮和4门四一式山炮和24挺九二式重机枪,补齐了炮兵联队中缺编的九四式山炮,并武装了一个火力较为强大的骑兵第22联队。尽管其轻武器编制和到位情况尚未完全由战史资料完全厘清,但四单位制加之较为强大的支援火炮配备赋予第18师团不俗的战斗力,使之全面超越了与之同时编成的姊妹师团——第13师团。
第51-57师团步兵大队(营)以下编制与前述第18和29师团类似,每步兵联队少2门四一式山炮和2门反坦克炮,都编有建制完整的搜索联队或骑兵联队一个(全师团一共有6门四一式炮,8门反坦克炮)。第52师团是36门81mm迫击炮而非九二式步兵炮,凡野炮兵(挽马师团)联队都编有改造三八式75mm野炮x24,九一式105mm榴炮x12,而第52,55师团是九四式75mm山炮x36。
分别拿来跟意大利师比火力的话
第29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50% / 117% / 75%(都是75mm火炮编制),平均为114%。
第26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76% / 112% / 94%(包含9门105mm火炮),平均为127%。
第27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76% / 109% / 100%,平均为128%。
第51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50% / 79% / 100%,平均为110%。
单看火力,意呆的主力步兵师编制已经惨淡到不如日军三流师团,如果再考虑到意大利阿兵哥薛定谔的作战意志,那就更呵呵了……
第四档:所有剩下的末流师团共18个,主要用于在中国战线的占领区驻扎,并有限地配合主力师团作战,包括第13,15,17这三个还魂的前常设师团(然而实际地位不如狗),第21,22师团,第32-41师团,第104,110,116师团。
翻翻华北方面军41年的概况,第32师团是三单位制“警备维持”师团,共编有:
步骑枪9202支(实际严重超编,原因未知),掷弹筒240具(其中八九式重掷弹筒约226具),轻机枪230挺,重机枪86挺,九二式步兵炮18门,37mm各型平射火炮13门,四一式联队山炮9门(每联队只有3门,少于一般野战师团),炮兵联队是75mm野炮27门和九一式105mm榴弹炮9门。
百字号的第110师团仍是四单位制的建制,其编制表仍然维系1936年制定的旧式陆军大纲标准,但很多武器的实际编制情况早已刷新过了,实际编有的武器包括:
步骑枪10300支,50mm掷弹筒392具,轻机枪283挺,重机枪86挺,十一年式37mm平射炮和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一种老式迫击炮)共计23门,山炮14门(其中大多数是老旧的三一式山炮),三八式75mm野炮36门。
分别拿来跟意大利师比火力的话
第32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07% / 98% / 94%(包含9门105mm),平均为100%。
第110师团的 步兵轻火力 / 步兵火炮 / 压制火炮 分别为意大利的 154% / 83% / 75%(都是75mm野炮),平均为104%。
意呆(终于有了自信):我觉得,面对此等敌(diao)方(che)主(wei)力(de),我可以尽全力拼一下!
三小时后,哭着被鬼子的刺刀板载又顶了回来。
==============================
再回答 @Antonio 的问题,37年的国军能把对意作战前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揍出馅儿来。
直接搬运一下本人放在百度贴吧的资料好了: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1935年的埃塞军和淞沪战场的国军,到底哪个更牛X一点——
【1】首先说说炮兵:
英文wiki的“Second Italo-Ethiopian War”词条用一段话将战争爆发当时的埃塞军概况描述得淋漓尽致——
Selassie's army consisted of around 500,000 men, some of whom were armed with spears and bows; other soldiers carried more modern weapons, including rifles but many of these were pre-1900 equipments and obsolete.[18] According to Italian estimates, on the eve of hostilities, the Ethiopians had an army of 350,000–760,000 men. Only about 25 percent of the army had any military training and the men were armed with a motley of 400,000 rifles of every type and in every condition.[19] The Ethiopian armies had about 234 antiquated pieces of artillery mounted on rigid gun carriages, as well as a dozen 3.7 cm PaK 35/36 anti-tank guns. The army had about 800 light Coltand Hotchkiss machine-guns and 250 heavy Vickers and Hotchkiss machine guns, about 100 .303-inch Vickers guns on AA mounts, 48 20 mm Oerlikon S anti-aircraft guns and some recently purchased Canon de 75 CA modèle 1917 Schneider 75 mm field guns. The arms embargo imposed on the belligerents by France and Britain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Ethiopia, which lacke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duce its own weapons.[20] The Ethiopian army had some 300 trucks, seven Ford A-based armoured cars and four World War I era Fiat 3000 tanks.
“埃塞军装备着234门老掉牙的、装在固定炮架上的火炮,以及一打37mmPAK反坦克炮……少数刚刚购得的75mm 1917施耐德野炮”。
翻译成人话就是,除了少数看得过去的新式外购火炮和平射(反坦克)小炮外,埃塞人的大部分压制火炮还都是【架退炮】。
——我想关于架退炮和管退炮的问题应该不用我再科普了吧?
——那么国军呢?
以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爆发的1935年而论,丧失东三省(满洲)的国府一直在积蓄和日本人叫板的军事力量,一篇《抗战时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悬殊》的科普性文章列举了当时国军手头能使用的火炮:
1935年,国民政府在武昌设立了陆军整理处,其炮兵整理部门将其可管辖范围内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火炮统一整编为预备炮兵部队,可以用于野战的火炮仅有567门,其中110门过于老旧被裁汰,剩余456门可用;装备战斗部队的包括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以下就是1935年国民政府军中央系部队预备炮兵的全部家当:
1、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门;
2、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门;
3、炮兵第6旅装备德制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L/29)72门;
4、炮兵第8旅装备国产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L/30)72门;
5、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门;
6、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门;
7、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国产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L/12)16门;
8、独立炮兵第17团装备国产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L/12)16门;
9、独立山炮第1、第2、第3营每营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12门;
10、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装备德制克虏伯式75毫米野战炮(L/29)12门;
以上的独立炮兵序列合计368门,还有一部分被下放到中央军的精锐调整师如第36,第88师等,不在此列。值得注意的亮点是:这些火炮几乎都是1900年代为下限的【管退火炮】,其中德制krupp 75mm火炮是紧随法国 model 1897研发的早期管退炮,三八式野炮(未改造版本)在二战期间仍然是日军二三线师团的主要装备,辽14式十五榴则是日本老式三八式十五榴的仿制品。而博福斯 75 mm Model 1929山炮和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则分别是外购和本土仿制的间战期(inter-war period,指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欧陆新式火炮。
因为“过于老旧”而被裁汰的110门火炮详情不得而知,不过以中国从洋务到北洋时代以来的本土军工业和外购武器历史来看,被中央军丢弃的、认为不堪对日作战使用的火炮,很可能就是各式架退老炮!
【国军丢弃不用的,正是埃塞军的主流装备,这炮兵水平的差距还用我多说吗?】
到1937年,常公物流又运来了一批新的大杀器,即德制sFH18/L32 150mm榴弹炮48门和lefh 105mm榴弹炮40门:
从性能上讲,除了机动性不足和弹药短缺外,sFH18甚至碾压了日军最新式的九六式十五榴,而lefh也不输于同口径的九一式十榴,唯一可惜的就是这些新式火炮中国完全没有力量制造和维护,数量也过于稀少,但这也是相对于二流列强的日本而言,单凭这88门大炮,轰平埃塞军炮兵也不过个把小时的问题而已。
【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
如果说传统项目炮兵的方面,国府军和埃塞军还是“强弱”和“代差”的区别,那么在空军和装甲兵这两个一战后蓬勃新兴的兵种方面,常公和海尔塞拉西皇帝陛下的区别就完全是“有无”了。
同样是维基词条告诉我们:
(For Ethiopian) A few transport aircraft had been acquired between 1934 and 1935 for ambulance work but the air force consisted of 13 aircraft and four pilots at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The Ethiopian army had some 300 trucks, seven Ford A-based armoured cars and four World War I era Fiat 3000 tanks.
这个不用我再翻译了吧?一句话,无论装备还是操作人员(飞行员)都几乎是个位数,大概也就阅兵的时候撑撑场面而已(前提是叔叔们不会飞着飞着熄火掉下来砸皇上头顶~)
而国军方面,在淞沪战场至少还是投入了近200架战机,尽管总体实力和日军海陆军航空兵差距仍然过大,这些作战飞机在中国早期空军精英人员的操纵下,还是从淞沪到武汉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战斗。
随后,卢沟桥之前国府所积蓄的空军人员和装备几乎殆尽,又先后得到苏俄、美国的援助,以至于八年期间在关内战场上的国府空军始终保存着一部分与日军周旋的实力。
至于装甲部队方面国府更弱,37年之前仅有少数FT-17,vickers,CV-33等重量10吨以下的豆战车,不过仍然试图凭借不成熟的战术协同步兵对日作战,相比于埃塞军而言,也至少是聊胜于无。
【单兵装备和轻武器】
再来说说小型装备方面,首先是单兵的基本配备,即步枪——
很多煞有介事的所谓辟谣帖都喜欢引用一些老照片,表示埃塞黑蜀黍们绝不是拿着大刀长矛的原始人。
你看,他们不是也背着步枪打仗么——
这说法想想也真够天真可笑,这就像指着一个人说:
——看哪,他不也会站着两条腿走道么?
你都不能站着走道儿了,都是“这个”了,你还说个6啊~(自行脑补老北京腔)。
从19世纪后半叶起,单兵步枪从击发系统、供弹机制、膛线、瞄准系统等各个方面都长期演进,而埃塞军的步兵所装备的单兵武器,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以来枪支发展史:
Only about 25 percent of the army had any military training and the men were armed with a motley of 400,000 rifles of every type and in every condition.
开战前的埃塞军总数依据不同的统计口径而各异,在35-76万之间,可能各部族、领主带来效忠皇帝的私家武装数额有较大争议(以及他们能否算作有效参战有争议),我们权且取一个折中的数字即55万,他们“装备着约40万支各色杂烩、保养状况各异的步枪”。
上图中的黑蜀黍很显然背着的是一支19世纪样式的老步枪,其他埃塞军的杂烩装备还包括法制的M1870 Vetteri等比塞拉西皇帝年龄更大的老古董。
而且wiki还狠狠地补上了一刀:
Selassie's army consisted of around 500,000 men, some of whom were armed with spears and bows;
没错,虽然弯弓射大雕……啊不飞机这种事情没有发生过,不过极其落后的埃塞武装中,确实还有一部分在使用大刀长矛,从某种意义上讲,猿疼非老湿还真没有深黑~
再来说说自动火器。
刨开只有少数卫队或敢死队才能装备的冲锋枪,间战期至二战初的典型军队,显然都是围绕着各式轻重机枪展开火力的。到了日本人这里,又演变成独具特点的直射火力(轻机枪)与曲射火力(掷弹筒,即超轻型迫击炮)相配合杀伤有生力量。
那么,在这一方面埃塞军做得如何呢:
The army had about 800 light Colt and Hotchkiss machine-guns and 250 heavy Vickers and Hotchkiss machine guns, about 100 .303-inch Vickers guns on AA mounts.
塞拉西皇帝的逾50万正规军和部族征召武装,仅装备800挺colt M1895或哈奇开斯轻机枪以及250挺(可能自英法新购进的)维克斯及哈奇开斯重机枪,另有100来挺.303维克斯高射机枪,总数不过1150挺。
这相当于什么水平呢?国军至卢沟桥前已完成20个调整师,第三批十个调整师正在改编中。前两批调整师共20个,至少在纸面上已经完成了换装中正式7.9mm短步枪,且在步兵营装备了重机枪连,轻机枪下放到连排。以在抗战中名声显赫的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36师(师长宋希濂)和第88师(师长孙元良)为例,每个师都装备4000-4500支七九步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324挺,重机枪72挺及迫击炮24门,单是这三个调整师、不到4万人所装备的自动枪械已然超过了埃塞全军50万人的全部家当。
撇开这些中央军匆匆编成的架子部队,很多驰援淞沪战场的地方军阀,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动火器与迫击炮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利用外购或自身所掌握的兵工业予以强化。
刘湘在出川时,其嫡系部队通常每师装备轻机枪130挺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60余门。而龙云的滇系精锐以第182师为例,每个步兵连都装备轻机枪6挺和掷弹筒3具,自动和曲射火力分别达到37年制日本常设师团步兵中队的100%和50%。
可以说,国府军和埃塞军的区别就是前者已经意识到了一场现代化战争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和基本组织形态,只是自身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人员素质低劣,第一波损失殆尽后难以为继;而后者表示这些是什么可以烤熟了吃么~
========================================
再说说双方分别和意大利军队和日本军队交战的结果。
意军入侵埃塞开始于1935年10月3日凌晨,至1936年5月5日埃塞首都亚德斯亚贝巴宣告陷落,意埃两军的主要地面战斗至此告一段落。意大利本土军队在意属东非的厄立特里亚、索马里殖民地军的协助下,磕磕碰碰地打了整整七个来月,才终于宣布将埃塞并入意大利王国。
一项当时的统计认为仅有1300名意大利正规军(含黑衫军)官兵阵亡或失踪,再加上殖民地仆从部队的总死亡人数亦不过3,319人,伤残病患情况则不明。然而,这份数据因其残缺不全的统计表述而备受质疑。至1978年,研究法西斯意大利殖民历史的意大利权威学者Alberto Sbacchi在其专著《The Price of Empire: Towards an Enumeration of Italian Casualties in Ethiopia 1935–40》中结合各种资料,证实了迄1936年5月为止,意大利军队(含其殖民地部队)已付出至少1万人阵亡,44,000人受伤的代价。而随后的意大利占领期间,由于埃塞反抗者的持续打击,意大利又付出了至少9,550人死亡,逾14万人受伤和患病的代价。
作为一个号称列强的欧陆国家,面对埃塞这样装备水平上限1900年代,下限中世纪的落后军队,战果实在说不上好看。
===============================
而国军尽管在战略方针、组织后勤各方面都颇有可诟病之处,蒋选择上海作为战场以刺激“国际反响”的做法,却将国军最精锐的调整师和各地方军阀的精华部队都置于拥有压倒性海空优势的日军的猛烈火力之下。尽管如此,从1937年8月13日——11月8日,日本自己即已统计付出40,372人的伤亡,随后在南京-淞沪一线日中双方的追击和阻击作战中,日军又付出了相当的伤亡。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张程的《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引用中日双方的一系列史料,较为翔实地再现了这一过程。在其结论章节中同样引用日军《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记载,日军在追击战和南京攻略战中(11月8日至12月13日),伤亡达26,000人以上。考虑到即便日军战报从主观上真实可信,但上述两项统计中的疏漏亦不可避免,则日军在江浙沪方面(“上海派遣军”)至攻陷南京后的真实伤亡应当已累计达7-7.5万人左右,再考虑到日军卫生系统薄弱,从盛夏季节开始的恶战必然也造成了相当的病患(日语称为“战病”),上海派遣军尽管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死伤30万以上的重创,然而其自身也已伤、亡、病减员共计逾10万,精疲力尽。
那么,如果37年换意军来攻击淞沪会如何呢?
按照意军对埃塞作战的精彩表现,毫不客气地讲,最保守估计意大利也必须做好付出至少15-20万人伤亡、病患的准备,才有可能叩开南京城的大门。
相比日军而言,意大利的陆军装备水平类似,至于士气和战斗素养则是个迷~很大程度上讲,作战软实力低下,跟意大利陆军中士官(NCO)数量过少有绝对的关系。一个编制1.2-1.3万的步兵师,往往只有数百名士官,基层的步兵班和重武器小队(如重机枪组、迫击炮组等)往往得不到有经验的士官在技战术上的指导和指挥。
和日军一样,意军也拥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在淞沪这样的战场为陆军提供火力压制,【然而】,不如日军的地方则在于意军在整个二战期间没有服役的航母,也没有建立海军航空兵。
这会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卢沟桥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淞沪方面的日军是缺乏在中国沿海的陆基机场的,从航母上起飞的日本海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则成为了重要的护航和压制力量。而没有航母和海航部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主力战斗机G.50性能跟本子的陆军九七战和海航九六舰战性能相仿,唯独航程蜜汁短小~不足500km。这也意味着尽管意呆的空军总实力可以吊打民国空军,但很可能在淞沪方面会陷入护航和空战力量薄弱的局面。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15万减员,恐怕还要因为制空不力而继续上浮~
所以,如果换意大利来打淞沪战役,很可能跟1940年打希腊一个结果,在减员10万人以后被迫陷入僵局。以国民政府的尿性,这场菜鸡互啄的结果只能以双方签订一些不痛不痒的条约而告终。
如果意大利上中国战场,那李云龙就会有更多意大利炮了,前期是缴获后期是友军赠送。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
不多废话
按照去年提面拿国家线资格的难度,复旦希望很大,北大的几个异地,安泰深圳班希望也不小。
清华,安泰和光华的本部,拿国家线还是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