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二帝国时期全欧洲都在忙着信仰斗争。1869-1870年之间举行了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这次会议可算是天主教对欧洲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回应。但是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以及意大利借机入侵罗马,所以公会议被终止。尽管如此还是通过了重申教皇永无谬误的宪章。激起了欧洲主要国家的反弹,信仰斗争爆发了。
天主教实际上在十八世纪以后就陷入一种巴洛克式的麻木不仁状态。对革命和之后的欧洲社会政治运动毫无作为。1866年奥地利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教皇的国务卿惊呼“这意味着世界末日”。是的最后一个正统君主国的溃坝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1815年的欧洲意大利各邦、奥地利帝国、法国、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德意志的南部各邦巴伐利亚、巴登都是天主教国家,普鲁士和北德意志是信新教的,英国也是新教国家。
这些国家的自由派逐渐上台大多持反对教会的立场、教会传统的教育和婚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1867年的奥匈帝国尤其是其中的奥地利部分被把持在自由主义者手中,重新开始推动他们的敌视教会的政策,尤其是把教育从教会手中剥夺到政府手中。婚姻制度则早在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教务专约时期就被帝国政府取得了。
在德意志俾斯麦对梵蒂冈公会议异常过敏,唯恐奥匈帝国组织天主教同盟割裂德意志帝国。因此动员整个帝国的力量压迫天主教,投身信仰斗争。帝国的历史学者聚贝尔、特赖奇克成为信仰斗争的急先锋,俾斯麦的郭沫若。
英国原本取消了迫害天主教徒和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性法令,但也起来搞信仰斗争。法国本来是天主教国家,但1875年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本能的不信任教会。于是也站出来斗争,第三共和国取消了大大小小的上千个天主教组织。同时颁布义务教育法。把教育完全垄断在国家手中。
在这个阶段奥匈帝国的态度最温和毕竟奥匈帝国依然是一个天主教君主国。君主和教会不可能彻底割裂,所以奥地利出现了列支敦士登的红色王子和维也纳大主教支持的天主教社会主义运动,并进而组成天主教社会党。
在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的政策没有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相反天主教党团结起相当的城市天主教徒,成为议会里强大的温和反对党,这就是天主教中央党。当俾斯麦下台的时候,霍恩洛厄帝国宰相已经明确宣称帝国不可能和社会民主党合作的情况下只能和中央党合作。于是帝国的信仰斗争从此退居幕后。
英国的信仰斗争实际上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因为十九世纪末废除国教会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威尔士国教会废除法案的斗争比信仰斗争更激烈,而且在英国发生了牛津复兴运动为代表的天主教复兴运动。英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唯美主义艺术家开始推动审美为基础的天主教复兴。而这一阶段真正感到危机感的是颟顸的国教会,他们盲目的投身各种斗争,比如捍卫创世纪的年代推断这种。反而助长了天主教复兴。
真正坚决的进行信仰斗争的反而是天主教法国。第三共和国开始认证考虑推动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新国家信仰。而且设置了作为国家神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培养机构,精英集团的巴黎高师。结果却没想到高师成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园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大本营。
世纪之交的法国天主教信仰衰退但康德哲学并没有兴起,相反各种信仰开始流传比如共济会,德雷福斯案重审的时候,重审派议员在演讲中直接用共济会的手势向台下求援,结果台下双方议员都能看懂。还有降灵会和各种邪教大行其道。还有各种科技奇葩比如电击疗法,比如x射线治百病,X射线壮阳。还有各种审美运动比如慕尼黑要复兴酒神信仰的裸奔诗人们。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是科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宗教复兴的时期,传统的宗教有的衰退比如国教会比如德意志新教教会,有得进入复兴尤其是德意志、奥匈帝国的天主教都组织了强大的政党。对宗教持敌意的传统的知识分子、世纪之交陷于焦虑而迫切的向哲学和宗教寻找寄托的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跟被宗教党联合在一起而捍卫信仰的的无产阶级,以及跟随新兴的社会主义党而敌视宗教的左翼无产阶级一起构成了两个世纪之交动飞速发展又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