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目前所见,历史学学生很少有掌握高等数学的人,平常研究基本不涉足数学模型;数学史、科技史、经济史等研究,基本不在历史学院(历史学院的经济史研究,只涉及一些简单的统计和计算)。而且,历史学既有的学术传统决定主流学界很排斥用数学模型分析历史;往往是理工背景的研究者偶尔有一些探讨(包括个案和宏观规律),但被历史科班称为民科模式,根本不会看内容,往往会被评论为“机械的套模型”“宿命论”“缺乏史料考订”等等。
现有一些探讨,包括理论思考和实际操作(搬运自豆瓣,侵删):
0.《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eter Turchin, Thomas E. Currie, Edward A. L. Turner, Sergey Gavrilets,Evolution of Old World complex societi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ct 2013, 110 (41) 16384-16389; DOI:10.1073/pnas.1308825110
网址:https://www.pnas.org/content/110/41/16384
1.晁天义:《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史学集刊》2016年第6期。
评价和指出实验方法与历史学的关系。
2. 程晓舫, 刘景平, 张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建模》,《中国发展》2011年第1期。
选择生活质量,资源,资本,劳动和社会力五个参数,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模型,并通过模型中不同符号的配比,分析了经济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米俊绒, 殷杰:《实证主义与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3期。
文章认为,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核心主张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无法再适应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念及一系列替代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方案,是重新理解和认识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4. 张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历史建模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文章以全资源发展模型为基础,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演绎研究了资源与社会形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时序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
6. 刘景平.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形态的模型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阿特米·S·马尔可夫:《关于丝绸之路的数学模型》,《城市观察》,2015年第1期。
8. 袁新荣:《基于数学模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9.程晓舫:《李约瑟之谜与经济转型的模型分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0.程晓舫:《自然科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建模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7期。
11.程晓舫:《用数学模型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