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刚给学生讲了尼采,以及虚无主义的问题……我是讲心理学史课,不是哲学课,所以讲得比较简略,这里也简单粗暴的回答吧:
“虚无主义”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作为认识论或真理观,它主张“客观世界没有提供真理标准”;作为近代哲学特别是强调价值论的一种观点,虚无主义也是“客观世界没有提供价值依据”,这不等于“人生或世界没有价值”——也就是说,价值不受客观事实保证,但不妨碍你主观选择、认同、创造价值。甚至,恰恰是虚无主义的存在,使得人生的价值具有无限可能。所以说人生虚妄,至多只是无数种回答的一种。
具体的,比如尼采论“世界没有价值”,简单说,就像声音有音高、音色、响度,但没有颜色和质量等属性;世界并不具有“价值”这个属性。此外,尼采认为真理是错误的,人们需要真理只是它有用。请注意这样的断言听起来有道理,但后世哲学家也指出,包括尼采自己也认识到,这是在用符合论的真理标准,否认符合论作为真理(不存在真理这一论断本身也是一种特定论断;则同样世界没有价值这一断言自然也可以商榷)。
至于题主所说的一些想法,自然可以做类似的逻辑质疑:比如为什么存在时间更长的东西价值更大?甚至只有不会随着宇宙毁灭的东西,才具有价值?价值判断要依托于时间?话说很多中学生喜欢向天体物理学家求助人生有何意义,这,不是不可以啦,但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靠谱啊……
更重要的是,尼采的人生观没有颓废或虚妄。相反,他通过否定过去的价值,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进而主张人们应当大胆探索自身的价值。不仅要活着,更要有激情的活着。
当然我也不是哲学专业,我还真的不知道颓废型的虚无主义是哪位大神的主张。即便是叔本华之类的,不也有说人应该做超越悲剧的高贵努力么。(嗯,难道这就是我所说的:叔本华学了佛陀一半,你学了叔本华一半……)
额外从纯心理的视角提一句: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未必适合躺在床上想,因为当你过于安静,反而容易脱离生活。
我上课时有学生突然举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当时完全没预料到这个问题,也没时间解答,但我还是指出了一点:要注意人生的意义的问题,可能随着人生的发展、生活的阶段而有变化。意义感的到来,有些时候不是干想能想通的,而是需要在鲜活的生活中产生。
我在自己发展的心理训练中,做价值观这一部分的时候,也会强调,价值观需要澄清,但没必要定死。重要的是从生活中发现价值,根据自己现有的价值观调整生活,同时也接受价值观可能随生活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