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始至终黛玉就是内定的宝二奶奶。
脂砚斋有几条批语,对分析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值得注意。
首先,题主所指打趣撮合一案,出现在第二十五回:
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另有三十回“黄鹰抓住了鹞子脚,两个都扣了环,那里还要人说合!”,还有“既没人吃了生姜,怎么这脸辣辣的”,旁敲侧击,非直接撮合,姑且不论。)
二十五回这里,甲戌本侧批写道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叚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而同一处,蒙王府本侧批更为惊人:
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移,故有常常此等点题语。
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
贾府上下,都认定林黛玉已经被确定为宝二奶奶了。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无移”,没有一点首尾观望的意思。
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王熙凤敢对林黛玉这个没出阁的姑娘这么大胆打趣,更从根本上否定了后四十回高鹗所写金玉良缘调包计、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真实性,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批语,不可不注意。
有心的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看法:此时的宝钗尚在等待选秀结果。而据文本看,宝钗才貌远超元春,家庭环境优越,选秀成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宝钗选秀意外落败,这一个艳冠群芳、风姿卓绝的宝姐姐才重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成为了林黛玉的有力竞争者。
因而,这种观点认为,王熙凤在二十五到三十回间对黛玉的打趣撮合,并不能证明她支持宝黛结合,只能说连她也没有料到宝钗选秀失败。而宝钗选秀落败之后,政治嗅觉灵敏的王熙凤则迅速调转风向标,转而倒向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一方。
反驳这个观点,我们首先来确定宝钗选秀落选的具体时间。
按学界普遍观点,坏消息是第二十九回清虚观元春打醮期间,由元春托人从宫内传出的。紧接着在第三十回,宝玉失言说宝钗像杨贵妃,宝钗一反常态,勃然大怒、冷笑斥喝,不由让读者倒吸一口冷气、为之大跌眼镜,亦可作为旁证。原文写道: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确定了三十回这个分界点,我们便可以将前后文本对照,以此回选秀落败噩耗传来为界,分析贾府上下对“林黛玉是未来的宝二奶奶”这一判断,是否有变。如有,何时生变?
答案是并没有。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和平儿讨论贾府财政开支问题,凤姐说:
“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己体己拿出来……”
不仅仅是贾府上层决策者这样想。第六十六回,小厮兴儿对尤三姐说:
“只是他(宝玉)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有露形儿,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由此可见,此桩婚姻,不但是贾母的意愿,而且是贾府上下公开的秘密。不但与宝钗落选无关,而且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从没动摇过。
因此,王熙凤打趣宝玉、黛玉并不值得惊讶。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桩板上钉钉子的婚事,为什么到头落了空呢?
因为红楼梦原稿已散佚,我们对其中原委并无明证。但断然不是后四十回高鹗所写那漏洞百出、滑稽无聊的调包计。望读者明鉴!
补充:
其它答主另有一个有趣的思路,即,林妹妹嘴上刻薄,所以王熙凤才故意拿她来打趣,而宝钗老成持重,所以免遭了凤姐的唇枪舌剑。
我认为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凤姐不仅打趣促狭人,也不放过老实人。
来看李纨。第四十五回,探春和李纨去向凤姐要海棠诗社的经费。
原文是怎么写的?
凤姐笑道:“亏了你是个大嫂子呢!姑娘们原是叫你带着念书,学规矩,学针线哪!这会子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来陪着他们玩玩儿,有几年呢?他们明儿出了门子,难道你还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挑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个河落海干,我还不知道呢!”
说李纨老实,大约不过分。而凤姐不但说她吝啬,还敢拿她“寡妇失业”的事情出来取笑,直戳李纨心痛悲伤之处,毫不留情。虽然凤姐李纨二人关系不错,但此等尖酸刻薄的话脱口,实在是一着险棋!
论长幼,李纨辈尊,而宝钗年龄尚小。论经历,李纨有丧夫之痛,而宝钗资历尚浅。论性情,李纨做人稳重厚道、如槁木死灰,毫不落人把柄,而宝钗虽然成熟圆润,终究还是个戏蝶的青春少女。
如此凤姐,敢拿年长、厚道的李纨的亡夫之痛来打趣,可见凤姐并非只拿促狭人开涮。打趣黛玉,一定另有原因。
一点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