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关于任天堂和苹果公司的“相似性”问题,真的是“日本人10年前”就讨论过了,而且苹果公司和任天堂的高层也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也直言不讳,甚至承认会“学习”。早在10年之前出版的《任天堂哲学》中,就对两家公司的走势、设计理念、市场战略以及发展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相似度很高,属于业界“趣闻”之一。
下面一个一个说:
注意这里说的“走势”是大致的数字变化规律,有几年是比较相近的,并不是说完全一致,尤其是2005年~2008年之间,变化规律几乎一模一样:
这两幅图出自《任天堂哲学》,为2008年的日本出版书籍,任天堂尚处于“岩田聪时代”,图中大致对比了当年苹果公司和任天堂的走势,至少在这几年中,任天堂和苹果的走势,包括销售额和利润状况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实际上,任天堂和苹果在世纪之交时候的“命运”也是相似的,都是曾经创造过意想不到的辉煌,也都是一度在90年代末期走向低谷和没落。相比之下,苹果比任天堂当时还要惨一点,任天堂在两代家用机以及初代虚拟现实的VB机失败后,在主流游戏机市场从如日中天走向边缘化,苹果则是一度面临破产倒闭危机。
2000年,乔布斯重新担任苹果CEO,同年6月,岩田聪从Hal研究所召入任天堂本社,被认为是苹果和任天堂发展的转折点。之后,苹果开启了ipod,iphone和ipad时代,重新走上巅峰,而任天堂提出了著名的“扩大游戏人口”的理论,开始通过创新,开拓新的蓝海市场,协助任天堂重新走上正轨。
此外,还有人认为两者的产品发展策略有一定类似,最初苹果的“翻盘之路”是通过便携式多媒体ipod开始的,随后开始开拓智能手机、电脑,成为商业帝国。任天堂最困难的时候,是依靠Pokemon重新炒热“掌机市场”,带来新的现金流,输血任天堂全社,随后实现Wii在家用机市场的逆转。或有一定类似的地方。
可以说,在世纪之交前后,两者的命运、走势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打个不严谨的比方,类似于两个“中兴家业”的没落贵族后代的奋斗史。
苹果公司和任天堂在硬件设计上,也有一定相似性,这在爱好者群体中总结很多,其中极简设计理念的相似性甚至后来得到任天堂官方的承认,两者之间的外形风格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遥控器与鼠标,甚至主机的外形,都是在极简风格主导的,不过形成原因各有不同。苹果的“极简主义”来自于乔布斯本人一直传递的“极简生活主义”,这是这种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任天堂的“极简主义”来自于岩田聪“扩大游戏人口”的考虑,不仅仅要讨好青少年玩家,还要得到家长以及高龄群体的认同,减低门槛,于是简化手柄等设计,甚至一度向遥控器靠拢。
关于两者在硬件外形上的相似性,早在近10年前就有各种讨论。直到2012年,在IGN一位编辑总结了两者所有相似外形的产品。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的20年之间,两家的产品外形设计上,经常“撞脸”,虽然一个是游戏机,一个是便携式多媒体产品。
虽然,当时IGN的编辑用了一个争议性标题,并使用“Steal”形容任天堂对苹果的模仿(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吧),但是一般并不认为两者之间在硬件设计上存在“抄袭”,而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在产品设计上的“殊途同归”。
苹果和任天堂,最多的时候,都被认为是“独创性产品”的推动者,都是以“创新”为卖点,立足于各自领域之中的,虽然形成的原因不同:
两者都是以多样化外设,多样化的输入方式,软硬件结合,和自身独创的系统闻名于世的。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两者都在不停地关注并开拓用户使用产品的使用场景(多媒体终端和游戏机),苹果和任天堂都打过“脑力锻炼牌”,也都开拓过UGC社区,甚至都有吸引第三方软件开放商入住的优惠政策。
苹果有自己的App Store,有自己的iTunes专门服务自身硬件,而任天堂也有自己的Store和平台,不少包含经典游戏等功能。两者都是“软硬件结合”的高手,他们都在通过软件和硬件相互促进的方式,完成市场占有。这些“创新”印象,尽管成因不同,都成为大家心中把这两个放在一起的原因。
在10年前,最热的概念是“上网本”(甚至山寨本),各种电脑主打“价格战”,争取市场份额的时候,苹果在做MacBook,并不理会所谓“价格竞赛”,获得成功。任天堂放弃自N64之后在各种机能和画面竞赛,开始主打蓝海市场,挖掘新玩家和高龄、女性、轻度玩家可能性,也获得成功,两者的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也经常被人拿出来做对比。
关于任天堂和苹果公司的相似性,绝不只是玩家、用户以及爱好者群体中讨论,实际上苹果公司和任天堂的高层,实际上都意识到了,甚至承认会相互学习,至于“商业互吹”(不过互吹之中,确实有不少说的还是事实)简直不要太多。
苹果公司的席勒,一度是仅次于乔布斯的苹果高层,也曾经多次提到任天堂和苹果公司的相似性。比如在2008年(还在乔布斯时代)接受采访:
问:在革新和产品独创性方面,很多人都认为苹果和任天堂非常像,您对此怎么看?
席勒:从这方面来说,苹果确实和任天堂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很尊重任天堂,他们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个人也很喜欢任天堂,买过GameCube和Wii。
苹果公司的当事人,承认自己买过NGC和WII,而且承认两者之间相似性很大。主要是“产品独创性”和“革新”两个方面。
岩田聪则是直接多次表达自己是苹果公司的忠实使用者和粉丝,甚至他说自己坚持用各种款式的苹果电脑,连任天堂的财报和年终报告都是用苹果公司产品制成的。
我们力图用独一无二的产品换得世人的惊喜,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苹果公司的产品与我们不同,但是两家公司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
——岩田聪
岩田聪认为设计独一无二的产品,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虽然产品不同,但是独创性这一点都是共通的。
“他们在界面上花了很多心思,让产品简单易用,这一点与任天堂是一样的。”
——宫本茂
“任天堂与苹果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和用户的反应。并不是自夸,苹果也好,我们任天堂也好,在用户能不能接受新产品这件事上,感觉都非常敏锐”
——宫本茂
除了极简的硬件设计理念之外,宫本茂至少还觉得认为苹果和任天堂都在关注用户使用自家产品的方式,而且极力扩大产品使用人群和使用场景的理念上,两者都是相同的。可以说,两家高层对于两家的相似性,都有明显的认知。
然而,虽然有很多相似性,两者之间还有有很大区别的。主要是集中于产品层面。
岩田聪深刻的知道,游戏机和智能手机巨大的不同,即前者并非生活必需品。单从这一点上来说,苹果公司的“上限”是要远远超过任天堂的,虽然也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挑战。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岩田聪时期任天堂大力推动“扩大游戏人口”的战略:
在保持核心人群的基础上,大幅度推出一些带有噱头,大幅减低门槛,适应于各种阶层和游戏小白的游戏,成为岩田聪时代的任天堂的主流战略,这一点可以参见以下回答,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正值任天堂成立130周年,自1889年9月23日成立之后,任天堂先后多次转型,成为今天的模样,这一点可能是任何公司都少有的经历,与苹果公司不同。
可以说,两者之间尽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从地区到产品再到人员完全不同,但是很多时候,相同的地方可能比不同的地方还要多一些,这是业界很奇妙的地方,也成为趣闻之一。
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又开始走向合作,任天堂终于开始涉足手机游戏,马里奥、宝可梦也开始进入IOS平台,两家开始一起赚钱,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