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剃须的风俗起源于何时?何地? 第1页

  

user avatar   lang-bo-3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谈谈胡子的历史问题!多图预警!

什么,胡子在历史上是个问题?当然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看来邀请我回答的

文文

,真是了解我,知道我致力于古代衣食住行生活风俗习惯的思考研究。感谢邀我回答我喜欢的此类问题。

说起胡须,我们先谈一个字“”。

看耐,“而”指面颊,“寸”代表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本作“耏”。这个字就代表把胡子刮掉,很形象吧。

其意就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耐罪亡命。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后汉书·高帝纪》。“完其耐鬓”,就是剃掉犯人的鬓、须而保住头发。由于这种刑罚最轻,故“耐”有了“禁得住”“忍耐”的意思。

可见胡须这是不仅是男子的象征,更代表着男性权力的象征!

“胡须”一词的来历

先秦两汉时期,以“须”为主古人没有剃胡子的习惯,讲究胡子的美观,按照胡子长在面部的不同地方,将其分为如下几种:

1、“须”。特指下巴上的胡须。《段注》: “须,颐下毛也。”《释名·释形体》: “颐下曰须。”

2、“髭”。指唇上边的胡须。,《说文解字·》: “髭,口上须也。”《释名·释形体》: “口上曰髭。”

3、“髯”。指耳旁颊上的胡须。

而用“胡”代表的胡须大约是南北朝。“胡”开始与“须”“髯”“髭”连用,其中“胡须”成词,且一直沿用至今。

周朝以须长为美。《左传·昭公七年》里说,楚王在新台这个地方设宴招待鲁国的昭公,专门挑选须长的人作主持人。那时,很多国家是以无须为耻的。

《孔丛子》记有一件趣事:一次,孔子的孙子子思到齐国去,齐王旁边站了一排有着长长胡须的宠臣,齐王指着他们,笑着对子思说:“如果人的相貌可以交换的话,我是不惜将他们的美须让给先生的。”齐王是取笑子思没有胡须。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兵俑均蓄胡须,其胡须式样多种,而每一式样的胡须,又有数种不同的变化。

可见先秦,认为这个是一个男人风度、才智的象征。


到了汉代,胡须更是男性权力象征符号。

高祖之相,龙颜隆准,项紫美须算,身有七十二黑子。《论衡》

“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续汉书》;“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汉书·霍光传》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底下的崔琰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美男的的标志之一就是胡子长。当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


至于《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就是关羽的胡须了。胡须和《春秋》简直就是英雄和道义的化身了。




我国古代,崇尚“胡须”的文化心理也显得源远流长。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以胡须属“肾”,胡须的浓密茂盛意味着男性生命力的旺盛。故古人直接以“须眉”代称男子。将美“胡须”视为男子壮美形象的突出标志。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由象征男性力到象征男性的才能与权力意志,以“胡须”象征权力意志也成为重要的文化叙事模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开始不重乃至鄙视“胡须”。这时候,因为士族鼎盛时期,生活优越养尊处优导致于当时的社会审美日趋病态、所以`何郎敷粉荀令熏香’,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悠态竟为一时美的标准。最典型代表的就是。《世说》记载掷果盈车的故事:潘岳(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比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所以,中国的“男风”最重的就是魏晋了。

其实这还有一个原因,魏晋时期胡汉矛盾十分突出,汉族对少数民族充满着鄙视和仇恨,当然对胡人的胡须很多也很反感,形成了鄙视胡须的特定文化心理。


从这以后,男人的胡须成了历史的一个风向标!

当一个时代有尚武精神的时候,受到游牧文化影响的时候,蓄胡就比较流行。当社会风气崇文时,代表着勇猛威武的胡子就不被主流接受了。胡子的长短与历史社会发展有了紧密联系。


例如唐朝,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文人和官员李白杜甫,都是有留有胡子的。从当时绘画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留胡子几乎是一种风气。


到了宋代,留胡子的人就少了。从清明上河中可以看到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胡子。


就一个王朝来看,王朝越往后,尚武精神渐渐失去,胡子越短。

看看宋朝的宋太祖与宋徽宗。


再对比一下明朝的永乐朱棣与万历朱翊钧。


所以,中国男性的胡子是根据当时历史情况有关系的。


再看看西方胡子的历史。


胡子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胡须在宗教活动中是一种信仰的标志,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许多关于胡须的记述。

例如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就曾有这样的记载 :阿莫尼特人为了侮辱犹太人,剃掉大卫王使者一半的胡须。和其他东方民族一样,胡须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是力量的化身,是神所赐予的男子气概的象征。根据犹太经师的传统规则,犹太男子必须留须,胡须不能用剪刀修剪,而是用火烧掉。


《旧约》认为刮光脸的男子与异教徒外表上相似,因而刮脸是一种卑鄙的行为。在这种宗教文化下,如果一陌生女子触摸到一男子的胡须,这将是对他造成的最大的几乎无法弥补的伤害。


在伊斯兰教中,同样有着蓄留胡须的规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男性穆斯林都是留有胡须的。在伊朗刮光脸是西方人的化身,同时也是堕落的标志。在沙特阿拉伯,所有男子都必须蓄留胡须。在阿拉伯国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一个没有胡子的男人等于一只没有尾巴的猫。”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例外,那就是在朝圣之旅结束前不久。到那时所有的朝圣者听从号召,将胡须剃掉,剃光所有的体毛,以此表达对真主安拉的绝对恭顺。


在基督教中,耶稣使徒的画像和雕像表明他们都留有胡须,许多德高望重的修士和苦行僧日积月累地甚至终生蓄留胡须。


在随后的基督教发展历史中,罗马教士的脸部变得越来越光净了。由禁欲男性组成的教会将胡须看成是贵族、骑士和农民的世俗取向,同时胡须也是性欲的象征。

为了同世俗社会划出一条界限。1119 年的图卢兹宗教会议规定 :“如果神甫同非教徒一样任其须发生长的话,将被逐出教会。”

格里高利九世在其颁布的教规法典中写道 :“如果教士不遵守这些规定,主祭可以强行将其胡须剃掉。”


然而,同样是信奉基督的东正教却不认同天主教的这种做法。在东正教中,所有的教士和修士必须留有胡须,以此保持同上帝和耶稣形象的一致。这种形象的原始画面来自维罗妮卡汗巾和都灵耶稣的裹尸布,这两件圣物表明耶稣是留有胡须的。所以胡须也就成为区分天主教与东正教以及其它传统教派的标志性特征。


胡子与政治的关系。


在古埃及只有法老才可以蓄留胡须,因为它是一种特权的象征。因而其它阶层的人都必须剃光胡须。如果法老的胡须(是在下颌而非络腮胡)不够长的话还可以用假胡须粘到下颌。甚至连埃及女法老也会“长”胡须,以显示她们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同为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人、罗马人也接受了埃及人的这种做法。在古希腊,只有老者和武士才可以蓄胡须,因为胡须代表着年长、智慧和威严。所以为古希腊哲学家而雕刻的画像表明他们都留有胡须。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最老的、最有威望的神才会有胡须,例如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和冥王哈德斯,而年轻的奥林匹斯神大都是嘴角光光的。此外胡须还有一种特别的作用,它是隔代的标志,在处于父权制下的雅典社会中,正式剃须的青年男子就成为受人尊重的成员。



古罗马人似乎十分讨厌胡须,这可能与日耳曼人有关,这群北方的敌人蓄着蓬乱的大胡子。罗马人剃须才是尚武善战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近战中比敌人抓住胡子,并能做出敌我识别。后来随着古罗马皇帝哈德良蓄起了小胡子,胡须才在古罗马复兴,这可以从那时保存下来的雕像和硬币得到印证。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废墟之上纷纷建立了封建国家。萨克逊人的胡子意味着男子气概,没胡子的诺曼人则道德败坏。在当时的言论风气中,罗马帝国的崩溃都被认为是刮胡子的直接后果,罗马人娘里娘气,被有胡子的蛮族彻底打垮。由此对于胡须的崇拜重新在欧洲流行起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留胡子是件很平常的事。这种情况直到近代结束前都没有改变,中世纪的查理曼、“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德国宰相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都留有不同样式的胡须。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胡子是典型的君王模仿的范本。



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法国卡佩王朝的路易七世有次把胡须剃掉了,王后艾莉诺对此大为不满。愤怒的她在没离婚的情况下就改嫁给大胡子的安茹伯爵,即后来的英王亨利二世。作为嫁妆,阿基坦落入到亨利之手。因此这块土地成为英法两国激烈争夺的地方,这也是后来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原来胡子可是关系到政治问题。



在 1830 和 1848 年欧洲革命中,起义者们纷纷留起了络腮胡。由此胡须代替服装成为革命分子的明显标志。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胡志明、卡斯 特罗,在这些左派革命家们的胡须中体现的是那种具有反抗意味的政治审美意识。胡须完全属于左派的外表 形象。 为此, 德国的保守派在攻击和谩骂中甚至将胡须贬称为“民主主义者之胡”。


但是,与之相反的较落后的国家,却要去掉胡子。俄国的彼得大帝。这位一心想把俄罗斯引向现代化道路的统治者,从欧洲考察归来后就在俄国掀起了一场剃须运动。彼得将大胡子视为俄罗斯保守的标志,誓与胡子为敌的他在国内开征胡须税。较高等级的人缴纳 100 卢布,农民则缴纳 1 戈比。即便如此,蓄着大胡子的贵族比比皆是。气急败坏的沙皇甚至亲自动手,剪去他们的胡子。


同胡子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并不仅仅是彼得,还有“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及其将军们。土耳其革命成功后,凯末尔于1923 年当选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此后他在国内推行现代化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世俗化的内容。通过立法,土耳其禁止所有的公职人员和大学生蓄留络腮胡。


对世界胡须造型影响最大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胡须两端用油脂固定住,刻意向上高高挑起。在德国军界颇为流行。


德国崛起,以德为师的落后国家,军政要人多会留牛角胡,它甚至成为权威的象征,譬如斯大林就留着不那么夸张的牛角胡。中国军阀也流行这样的胡子。像现在电影中表现军阀还是用这样的胡子。

所以,剃须与否,要看所处的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二战以后,世界秩序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文明,人们对胡须没有特殊的喜好,蓄胡对身体健康不好,更使男子看起来显老。人们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光光的脸显得利索干净,也不用花时间去梳理。所以,现在人也慢慢的接受了剃须的这一生活习惯。




  

相关话题

  如果康熙当时没有擒住鳌拜会怎么样? 
  如何评价商朝? 
  日本军部二二六兵变的影响是什么? 
  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体系? 
  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是否过誉了?如果庞统不死,对三国结局是否会有影响? 
  如何理解缘起性空和显现上的区别? 
  如何评价《竹书纪年》史学地位? 
  有哪些失传多年后又被发现的文章或诗词? 
  为何汉宣帝死后,西汉衰亡的如此之快?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前一个讨论
服务端把客户端几次发的数据一起接受了,是怎么回事?socket,Tcp协议
下一个讨论
面向对象编程中, 接口既然不能直接描述方法, 要他有何用?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