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第三产业彻底死绝。
已经说过了,你买了一栋房子不可能再马上买一栋,你哪怕买39元小电风扇也可以悠悠转转用两年。
但是你氪了648是可以马上再氪648的。
第三产业从来不是生产端,而是消费盘。第三产业的资金才是流转最高的。
内需不振真的不能怪美国。
如果你不曾见过光明,你就可以一直忍受黑暗。
珍惜这最后的时光吧,珍惜我们这些玩过游戏的人还有话语权发牢骚的最后几年吧。
一个细节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些端倪,以前凡是回答这类问题,答案都是先审过之后再通过的——虽然一些比较过激的答案最后也能审过——并且时常发现答案被夹的情况。但是现在这类问题已经没有了上述流程,答案写好后直接就能发上去。由此可见,一些人显然已经认为我们的意见无关紧要了。
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渐行渐远,一切最后都会变成回忆中的怀念,然后慢慢化作尘烟。
几十年后的知乎(如果那时候还有)大概不会再有人对什么版号之类的东西忧心忡忡了,那时的小孩子只会提问“为什么我爷爷总是怀念他年轻时玩的一种叫做电子游戏的东西?那是一种什么东西?有什么危害?”
答案里则会以微妙的口吻,长篇累牍地说明这玩意个西方国家的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而我国又是如何力挽狂澜,出于对大局观的考虑,坚决地将这种社会毒瘤从我们的社会中切除出去,挫败了西方国家用电子游戏腐化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阴谋的。
然后这种答案的赞数会蹭蹭地上涨,评论区都在振臂欢呼,庆幸我们的文化是如此的优秀,他为青少年考虑得是如此周全,我们国家的文化没有受到电子游戏这种垃圾文化的污染,是多么的幸运。
与此同时,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会在确定孩子们已经上学去,并且家里也没有其他人了以后,叹一口气,从箱底翻出包浆的移动硬盘,插在老旧的不需要联网验证就能启动的古董电脑上,看着那些保存了几十年却仍然未曾泛黄的本子和截图。含泪回味着那个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却是巅峰的,永远定格在记忆中的,迅速就被永远冰冻的国产游戏乃至文化产业的短暂春天。
只要不发版号,就没有任何游戏能在中国境内上架,自然也没有任何收入。
这跟质量完全无关,大家全都不赚钱。
2018年的版号寒冬持续了9个月,本轮版号寒冬则从2021年7月持续至今(9个月),预计肯定会超过上次的持续时长。
梦想毕竟不能当饭吃,任何企业持续只有投入毫无收入,都不可能坚持下去。
况且即便在版号停发之前,一年的颁发量也极少,99%的公司都排不上队的。
这没有恐怖,这只是单纯的绝望罢了。
游戏内容与好坏其实也没人在意。
版号寒冬真他们说的那般可怖?之前就有游戏通过其优质的内涵和不媚宅的理念,从版号寒冬中脱颖而出,甚至将寒冬变成了滋润自身的暖冬。那么其他游戏厂商能否复现这个操作,使得这场寒冬仅冻死那些抄袭炒作的杂草,而为那些爱国游戏带来瑞雪呢?
这只是一种全方面的清除,跟你是不是「优秀游戏」「爱国游戏」毫无关系。
你再爱国,也不会比别人先拿到版号,游戏看不到上线的希望,谁会投资?
没有投资,无非是喝「爱国的西北风」,最终依然逃不过破产倒闭的命运。
反而是你口中那些「抄袭炒作的杂草」能活下来的概率更大——他们从玩法到创意都是抄袭,套皮上也没什么成本。
不需要常备研发运营人员,本身成本低廉资金链压力低,更可能挺到发版号。
限制版号发行的目标是所有的游戏,从不是一些人臆想的「倒逼精品游戏」。
就像最终对教培行业做的一样。
「优秀的内涵」「不媚宅的理念」,这种游戏往往跟暴死挂钩,我见过不少有类似幻想的年轻制作者最终负债跑路了。
成本近乎为零的套皮游戏可以拖三五年,事实上有些2017年的游戏因为第一次版号寒冬,一直排队到2021年才上线。
而跟他们同期研发的「精品」「良心」「有创作理念」的游戏早就被拖死了。
版号一直不发,拖个十年大家都会死,但「良心游戏」肯定比「换皮游戏」先死,这已经被版号寒冬证明两次了。
通常一款大型游戏的研发+测试的时间是三年,2018年版号寒冬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2021年中国游戏都鲜有大作。
投资人看不到希望直接撤了,很多制作人靠抵押房子、贷款....最终失败了。
大量有潜力的未来之星,死在了黎明之前,但因为版号,他们的游戏永远也无法问世,毫无成绩,你们不关注罢了。
现在的环境,影响的是2024年的产出。
游戏策划、编程、美工和建模人员都要养家糊口,他们能接受多久没工资呢?
拖个半年他们自然就会转行干别的。
后来者看到这种环境,会有决心入行吗?
五年内就有两次版号寒冬,累计倒闭了超过7万家游戏公司(这还是保守数字),有多少行业内多年的老手因此离开了?
即便以后版号恢复,投资方还敢投资游戏吗?从业者还能放心投入这行吗?
毕竟数亿元的大投资、数百名从业者几年奋战努力的结果,一句话就完蛋了。
我相信没几个人敢拿钱包和前途冒险。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