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好哥们,他爸爸就是常年家暴他妈妈和他,不是身体上的家暴,是恶语相向,每天都在骂,一点小事就骂。他妈后来就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导致他高中毕业后突然疯了,进了精神病院,治了好几年才治好,但是人也废了,社区给找个工作,后来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暴力倾向越来越重,这一生都活得很痛苦。
之前答案被人举报了,结果我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东西。
先来看看家暴丈夫如何贼喊捉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994862/answer/337343777
注意下图内容
不是唯物主义的姑娘硬不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见不到先辈了
也许有人说这可能是什么特异功能呢?那么好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条答案
3个T的硬盘,哪个国家没看过?估计这些片子全是唯物主义妹子演的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你是想笑死我继承我的唯物主义奖杯吗?
后来才发现这位三万粉大V已经在知乎火过两波了。
一次是读书事件
我的乖乖,读过一两千本书,大概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习题册历年真题都算进去了。
一次是杨永信事件他的回答
嗯,这么看按王大V的逻辑打个老婆也确实算不了什么。
厉害,厉害。
我来说点不一样的负能量。只是这次是一个成功摆脱家暴现状却比较凄惨的故事。
前同事,结婚一年内被家暴。她很清醒,坚决要求趁还没孩子离婚。
他老公跑到娘家要人,对岳父母下跪认错。女方依然坚持要离。连女方亲戚都开始劝她原谅丈夫。
猪队友亲戚们的原话:
你男人很爱你,只是表达方式有点孩子气。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
用爱包容他,他会感激你的。
……
还有一句最让人无语的:
你看你都没受什么伤,真的算家暴么?太敏感了吧?
故事到这里大家都以为女人会妥协。女方确实给了男方一次机会,但当男人第二次动手时,女方又跑了。
这一次她很聪明地没有回娘家,躲在闺蜜家里。
第二天,男方彻底撕破了脸,带着家人到她娘家闹,并开始造谣说女方出轨。
冲突中男方家人打伤了女方家人,据说还打死一个。(注:这是娘家人对女方的说法,传说很多,有时说死了有时说没死只是轻伤,男方情况不明)
总之女方费了极大的周折才离了婚。计划离婚期间娘家人总是受到男方的骚扰,出门被叫骂都是轻的。到处散播女方出轨和转移财产的谣言,甚至试图到女方四岁小外甥的幼儿园以亲戚的名义说服老师拖走孩子。
离婚后才是女方噩梦的真正开始。而压力来自于女方娘家。
原因是:男方骚扰女方娘家的两年期间,女方始终不肯露面,也未曾与男方直接通话交流。正因为女方一直躲在暗处,没有受到男方的当面威胁和人身伤害,但娘家人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尤其当男方试图偷偷从幼儿园抱走女方外甥未遂,更是令他们恐慌到了极点。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女方出面和男方”坐下心平气和地好好谈“、”不提离婚“这些事情就可以避免。而女方坚持离婚就是”刺激“了男方,不肯露面就是“害了自家人”。对此,娘家对女方充满了怨气。加上“只顾及着自己离婚”、“不顾父母兄弟的死活”、“自私”、“不负责任”、“不守妇道”、“好好日子不过害人害己”的指责接踵而来。发展到后来还有一个巴掌拍不响、家暴是双方的问题、她肯定有问题逼男人不得不动手、又那么拼命要离婚,说不定就是出轨之类、父母老公都不支持你就是你这个人的问题之类的强盗逻辑。
女方和娘家人也断了来往。失婚又被娘家指责,离婚两年后患上抑郁症,业绩一落千丈,自然也无法工作。好在她还有些积蓄,基本生活还能维持。
有次去看她,一个人住在四十平米的小公寓。她给我看了医院开的抑郁症诊断书,还有娘家“好心”劝她去工作的信息,认为她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作”。
这个同事在婚前经济人格都是绝对独立的。面对家暴她也作出了正确的事情。只是家暴没击垮她,却被自己人的偏见击垮。
所以,面对家暴回到家里选择继续承受的,以前总是各种唾弃看不起。现在愈发觉得该反思的除了她们,还有我们。
当家暴的抗争者活在社会歧视里,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她们离开家暴者。
不要让反抗家暴的勇士寒心。不要让反抗家暴的勇士寒心。不要让反抗家暴的勇士寒心。
补充细节,可能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看清事情的根源:
1、女方确实不是独女,有一个已成家的弟弟。
2、该女30岁才结婚,与此同时弟弟孩子已经快上幼儿园了。(结婚不排除被催婚的因素)
3、男方动手时,女方第一反应就是跑。有人劝她要反抗,她说她是个一米六体重不过百的女人,打不过一个怒气冲天的一米八的彪形大汉,要是硬拼会被打死,只能躲。被指责怕死太胆小,怂。
4、因为跑得快,婚后除了那两次胳膊青紫两三天,女方几乎没有受过什么严重的伤(这也是娘家人认为女方作的原因之一)。倒是娘家人在女方躲避和计划离婚期间与男方有过肢体冲突。打死人不确定,有人受伤是确定的。其间娘家电话几乎都是劝女方去见男方的,女方就咬死一条离婚。后期女方对娘家所有来电一概不接。
5、女方离婚成功,前后大概两年,具体细节不明,家暴原因法院没有采纳。
6、当时是2011年,家暴法还没实行。报警基本没有卵用。
7、男方确实在女方单位门口蹲过,单位有门卫进不去。女方被她闺蜜藏在自己车里进出单位。
8、女方娘家在女方离婚后,有段时间有意无意“关心”女方之余,暗问女方离婚分得多少财产。觉得女方离婚一再强调“家暴”这一原因就是想多分财产,不和娘家人联系就是想“独吞”。
最后两个细节与答主这一类吃瓜群众有关
9、男人第二次家暴时,女方哭着给所有可联系的同事打电话求助(包括答主)。那几个同事也都是女人,大部分拖家带口有孩子,借口说不方便管夫妻间的事,说实话大家都怕惹麻烦,也不愿让自己或老公惹怒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一米八的大汉。最多说改天帮你劝劝你老公,但没一个人肯收留她。最后肯收留她的是单位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与男方有几次惊险的擦肩,幸运的是,直到离婚,男方都没有发现女方的具体落脚处。
10、有一个男同事看不过去,当男方在单位蹲点时骂过男方打老婆不是男人,后来被男方诬陷过是女方出轨的对象。幸亏男同事妻子比较明事理没有和男方吵闹,但明确表示不许自己丈夫再趟这门浑水。
————————————————————————————
10月31日更新
没有想到这个答案会破千赞。发这个答案我的初衷是想表达:
不要一味谴责未离开的家暴受害者懦弱。在现行体制作,离开家暴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他们的软弱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未必是大家以偏概全的经济人格不独立。
但家暴问题最最让我细思恐极的是:
1、从评论的情况这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情不是特例。还有知友在评论区有现身说法,身边人甚至自己也处于类似处境的。
2、截至目前的答案中,家暴有夫妻之间的,有父母对子女的,但子女对父母的家暴问题呢?那些已步入老年的家暴受害者,没有足够健康的人生本钱来进行反抗翻身,没有足够的文化和渠道(比如网络)来为自己发声,除了屈辱地等死,几乎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此处单说夫妻间的家暴。
其他答案虽然有不少正能量好结局的,基本模式都是“再嫁了一个好男人”
这些幸运者本来就很少
类似大家期望的“闯出一片天”的励志英雄更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不管是否成功逃脱,都在某个角落带着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创伤沉默地苟且度日。家暴经历对她们精神和自尊的摧残远远大于我们能想象得到的。
包括上文故事里勇敢的当事人。她目前的生活状态非常差。我们打电话发信息很少回复,半年前见过她一次,房间也不收拾,碗筷也不洗,蓬头垢面,完全一副自暴自弃的颓废状态,和我们鸡汤故事里的女英雄形状相差太远了。以前的她很爱干净,穿衣非常注重场合,待人接物也很有分寸。
原因是什么,我觉得
为什么在家庭暴力中,母亲通常比较懦弱? - 朵拉陈的回答这篇回答有几段话说到点子上。
谈到家暴问题,类似这样的还有“家暴妇女真没用”,“如果不离开,那就是活该被打”,“要是我我肯定逃了,这人就是胆子太小”等,这类言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意或者无意地谴责受害者,将虐待的责任归给受害,以及影射受害者自愿承受虐待。这类言论的逻辑是: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情,你就可以离开,如果你不走,那就是你活该。可惜,这类言论忘记的事实是,在特定的法律体制、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来去自由”的权利,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暴力作斗争。
最重要的,在我国现阶段的、独特的法律体制之下,被家暴的妇女离开受虐环境很可能会给自己、或者身边人带来生命危险。典型的例子就是董珊珊,结婚不到十个月,屡受家暴,八次报警,也上法院提过离婚。可是,董珊珊获得人身保护令,家暴者也没有被绳之以法。董珊珊逃了,逃回了娘家,而施暴者竟然可以带领一帮人上娘家把她抢回自己身边。董珊珊父母再次报警,警察竟然以“不好管,毕竟现在还是夫妻”为由,不以绑架案受理。最终,这位26岁的女孩死在了家暴者的手里。
这样可怕的结果,是每一个受虐妇女的噩梦成真。
更何况在有孩子的情况,家暴者会反反复复地以孩子威胁受虐妇女,“如果你敢跑我就把你的孩子杀了”,在现阶段儿童保护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受虐妇女大多数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与其说是“懦弱的母亲”,你不如说是“懦弱的体制”,把受虐妇女和孩子困在了暴力的家庭里。
答主觉得,这才是家暴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
以天朝的社会现状,除了祈祷受害者有足够多的勇气和足够好的运气,起码目前,无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月3日更新
今早偶见评论区的一股清流,大家感受一下
另注:本答案可以不署本人ID随意转载或引用。本文引用其他知友回答部分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但谢绝洗文后声明自己原创的变相抄袭行为。
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答主不便透露。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