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是前辈,希特勒是后辈,是墨索里尼的模仿者。战前相当长时间里,希特勒是有点仰视墨索里尼的。
墨索里尼的问题是,野心与意大利国力不匹配,又比较志大才疏。他一方面想在地中海压制法国,一方面又在陆地上防备德国扩张,第一次奥地利危机时甚至不惜陈兵边境阻止德奥合并。这种微妙的走钢丝,超出了墨索里尼的驾驭能力。他并不是梅特涅俾斯麦那个级别的外交天才,甚至可能连常识都欠奉。他曾经提出一个疯狂的空军扩军计划,而军方发现按照这个计划,即使全球的石油产量全给意大利,也没法让这些飞机飞起来。更糟糕的是,即使军方想办法说服墨索里尼接受了一个更现实的空军指标,到了开战的时候,那些飞机也全都过时了。
受日本在远东军事冒险成功的鼓励,墨索里尼打算在埃塞俄比亚秀点强人人设。然而埃塞俄比亚其实在战略上没什么价值,除了能提供优良的咖啡豆,反而让意大利更受制于英法对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而孱弱的国联虽然无力阻止日本在中国的冒险,却足以让近在咫尺的意大利不舒服。这使得意大利不得不在外交上逐渐依赖德国,也使得意大利主导的《罗马议定书》失去了意义,从而让德奥合并变得水到渠成。而当德国国防军可以轻松攻到波河平原时,墨索里尼也就永远丧失了在昔日粉丝面前摆老大哥资格的权利。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了。德国一再军事冒险成功,而意大利每次试图跟进,都受限于国力与组织力,弄得狼狈不堪,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德国的军事支援,直到墨索里尼威信扫地,用自己的悲惨下场,讽刺地帮助意大利获得了准战胜国身份。
天性散漫的意大利人,搞起法西斯主义起来,也有一种差不多得了的潇洒劲儿,并不像德国人那么认真。至少在德军接管北意大利以前,对排犹这种法西斯主义的原教旨主张,并没怎么当真,甚至为不少德国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这个时间点,意大利可能是欧洲对犹太人最友好的国家之一,好于苏联和波兰,甚至好于法国。斯蒂芬.茨威格甚至因此称墨索里尼为"美好的墨索里尼"。历史上意大利人一贯视德国人为蛮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最后一章就是"把意大利从蛮族手里解放"。而严谨刻板的德国人,对总是掉链子的意大利人也不会有啥好感。除了立场,怎么看意大利那种充满自由主义的风格都更像同盟国的感觉。
恐怕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德国和意大利民间,都是一种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