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 youtube.com/watch? v=EgzVK5aYczI
有几大原因,
CRT 的电子轰击荧光粉的扫描线成像原理,导致其有物理级别抗锯齿能力,有物理级别的自动插值补偿能力
上图
上图是CRT,下图是液晶显示器这类数字显示面板的放大图,
我们可以发现,CRT的轰击发光体荧光发光原理导致即使到了最小显示单位 —RGB次像素的层面,依然可以实现“次像素不均匀发光”。而且最厉害的是,这种不均匀,有物理级别的自动平滑效果
而LCD 这类数字显示面板,最小显示像素的发光强度是接近均匀的。
我拿一个常见的“锯齿”场景来举例,
假如在数字点阵式显示器上显示一个如上 A 的图案,由于像素格的存在,边缘看起来很“锯齿”
但是在CRT显示器上( C ),实际像素的发光是弥散状的,边缘被很好的“柔化”了,自动产生更多的“插值细节”(而且是无缝过渡的),即使 A 启用了次像素抗锯齿( B ),纵向层面的细节还是不如 C 细腻丰富(实际上人眼对对纵向细节的感知比横向敏感的),在纵向分辨率提高 3 倍并启用平滑插值的情况下( D )才得到“接近 C”的效果。
虽然显示的是 640x480,但是实际的“显示观感”屏幕是直接帮你“脑补”到 LCD 的 640 x 1440 的水平
与今天的 OLED 显示器的排列方式非常像,PC上面CRT一般都会使用六边形蜂窝排列的子像素结构,这种排列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少斜线边缘产生的锯齿感。因为这种错位的倾斜结构等于在物理显示层面就在做 4X 的 MSAA
另外就是 CRT 的物理子像素的密度其实非常高,并没有像液晶那样点对点:
注意看最右边放大图标的黑色描边的区域,icon上横向 1 PX 的黑色描边在CRT上面是用了“2行”的子像素来描绘的,转换成 LCD 的逻辑,等于分辨率横竖都翻了一倍。
也就是说 CRT 的观感,其实是大致等效于我们今天的 Retina LCD 屏幕的。
是不是和 Macbook 的 HiDPI 显示模式很像?
CRT的这个特性导致的结果就是细节会被柔化,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特性。
最大的缺陷就是非常不适合表现“1PX”这种细节,如果你需要表现一个 1PX最小单位的黑白棋盘格图案,对不起,这个难度非常大,经过柔化之后实际显示出来的可能是一片灰色纯色 …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显示一个红色和黄色相间的棋盘格,最后出来的其实是一片橙色 …
发现魔幻所在了不?这个神奇的特性直接的结果就是对应以前硬件发色数只有 16 色 256 色的 游戏机,简直是雪中送炭。在 CRT 上面通过某些技巧,可以让你突破硬件限制显示出本来没有的颜色。
这个类似音响上的“胆味”(偶次谐波失真),从信号的还原角度来说是错的,但是结果却让人很舒服。
CRT由于使用扫描线成像原理,在低分辨率下面,Y轴方向扫描线和扫描线之间的黑色间隔会等比放大。而液晶的点阵成像方式,黑色间隔是恒定大小的。
在人的视觉心理学里面,当我们看到一堆连续的点,会自动根据其趋势把他们相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连续的错觉”。
对于 CRT 是一样的,黑色栅格把 Y 轴的信息离散了,我们的大脑看到这些离散的信息之后,自动把离散的信息脑补充成了“连续的样子”。
如果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足够大,而且也模拟CRT的黑色栅格线,是可以一样还原出平滑的低分辨率观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