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 1% 的昆虫物种会照顾幼体。昆虫照顾幼体的方式主要是保护卵和幼体、预先准备食物,对幼体进行喂食的物种较少。
木蠊、蜣螂、黑艳虫、树皮甲虫的一些物种可以双亲合作进行准备食物和保护卵的工作。一些蜣螂由雄性定期外出觅食、雌性保护卵并扩大粪球,还有一些雌性会用毒素、恶臭化学物质等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葬甲雌雄合作准备食物,通常由雄性负责保护卵,有些会将一部分食物吐出来喂给幼虫。
半翅目的许多昆虫由雌性负责保护卵(也有由雄性执行的物种),水生物种将卵或幼体背在身上一段时间,陆生物种不但长时间停留在卵附近,还会用黏液、丝线等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一些叶甲会用自己的鞘翅掩蔽卵或幼虫。
纺足目雌性用丝线保护卵和幼体。
雌性蠼螋在卵旁边扬起尾铗进行防御,在环境中有容易感染卵的真菌时还会花更多时间清洁卵的表面、将产生抗生素的共生菌抹在卵上,降低感染的概率。其他会清洁卵的昆虫可能也有类似的机制。
雌性网蝽会尝试跳到捕食者身上来为幼体争取逃走的时间。这通常导致雌性网蝽被杀。
一些雌性螳螂会停留在幼体所在的植物下端,击退试图爬上去的小型捕食者。
被题目排除的蚂蚁、白蚁、多种蜂类对后代进行社会化抚养,营造并守卫巢穴、准备食物并将其处理为幼虫容易食用的状态、保持幼虫生活环境的卫生、清理尸体、隔离患上可辨认的传染病的个体。也有一些蜂类由孤立的雌性个体抚养少量后代。
一些蟑螂将卵鞘留在体内孵化,有的物种已经发展至类似胎生(没有卵鞘,卵在母体的育雏囊内孵化);太平洋甲镰会分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液体(有人称之为“蟑螂奶”)来喂养育雏囊内的幼体,幼体会将一部分液体吸收、一部分储存在体内,储存起来的液体里的蛋白质会形成细小的结晶[1]。
捻翅目寄生于更大的昆虫体内,幼体会从雌性捻翅目体内将母体大部分组织吃掉后自行爬出,这个算不算抚养幼体就看你的喜好了。
实验显示,昆虫对卵进行的保护主要针对袭击卵和幼虫的小型食肉昆虫,尤其是蚂蚁。在热带地区,蚂蚁的攻击更加频繁,保护卵的昆虫物种也更多,而且更多的物种会将卵藏在洞穴中或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抚养幼体”对幼体的存活率不是纯有利的,一些寄生蜂发展为视觉搜寻正在保护卵的雌性昆虫来攻击附近的卵,人工拿走那些雌性昆虫会导致寄生蜂无视卵。
木蠊若虫每次蜕皮会失去消化纤维素所需的共生真核单细胞生物,需要从照顾后代的亲代那里再获取。木蠊通过信息素识别血亲。类似的机制可能为白蚁演化至真社会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