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意思的题没有人去认真答?还有说是肛门和嘴巴的在这里胡说八道?无德无良的答案还有人点赞?)
我要肯定题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深深地思考过,我也被家里的弟弟妹妹们问过好几次。
首先我们要分清鱿鱼和章鱼,这个知乎上貌似早就有很详细的答案,我就随便一画。左边是鱿鱼,右边是章鱼,如下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到吃鱿鱼,总是圈或者细细小小的腿,像这样:
而章鱼总是又大又硬的大粗腿,像这样:
除了无良饭店和食品商供应的鱿鱼圈,鱿鱼圈应该确实是鱿鱼,不是章鱼,也不是鱼豆腐鱼丸那样的鱼糜再制品。
那么鱿鱼圈究竟为啥是如此有规则的圆圈呢?
这主要是因为鱿鱼自身的体型构造。鱿鱼的外身是一个筒子型,或者可以简化为一个圆锥体。而这圆锥体外面是能吃的肌肉组织,里面则是内脏。
而在我们宰杀鱿鱼时,如果直接把前面的头和腿拔掉,然后再从断口处把内脏掏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锥形套子,如左图。然后再把它横截切开,就成了大大小小的“鱿鱼圈”。
个人以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这问题看上去可能蠢了点,但比起恶意搞怪或者散播垃圾信息的人还是好太多了。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