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22 年春节期间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下跌超九成?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资本集中与资产价值分化。


这是前段时间的新闻:

我三脚猫日语水平就不逐字翻译了,总之是“东京及周边新建公寓价格超过泡沫期顶点”。

这个バブル,指的是1990年。

这张图更直观:


要知道日本的物价与工资,在过去三十年里几乎持平。

以00年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20年的平均年薪是3.85万美刀,比三十年前仅增长了4%。

我知道世行的数据不算特别靠谱,但为了给你们一个直观感受,我把中日两国的世行CPI数据摆一下(注意看左侧的刻度):

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也不过分,因为人家本土真是总体停滞的。

聊房地产绕不开人口,“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by某位被闭麦的老哥。

那简单,看日本:中国一条腿踩进老龄化这个大坑,坑中心里躺着日本。

日本人口90年1.24亿人,去年1.26亿人,总数差距不大;但90年时,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占比是11.9%,20年时是28.4%。

中国现在是11.4%。

至于什么“中低端工业化空间已尽”、“城市化中后期”、“负债率过高”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日本当年都有,且持续至今。

但就是这样的三十年,东京的房价居然又回来了。


大道理也不复杂:麻绳专挑细处断,资本总往肥里钻(后半句是我编的)。

你这里老龄化少子化、本地市场萎缩、增长预期和偿债预期双双转负?

崩溜卖撤,不能走的不动产转成可以走的货币,涌进更大的城市。

而本地的投资和交易总额一旦暴跌,就业、社保、工资水平就跟着一块跌,有点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跟随资本的流动进城。

北海道的道民就天生愿意去东京打拼了?还不是因为留在老家只能扫雪。(只是打个比方,札幌还是不错的)

外地流入的青壮年和资本是大城市的筑底。


大城市永远不跌吗?

不可能。你也看到开头的那张图,东京就暴跌出了一个大坑。

但是东京能起来,而日本很多地方再也没有爬起来过,例如夕张。

谁跟你说要救整盘棋?

很多人抱有一些“过于美好”的预期,在我看来是想象力不足:

不敢想象政府部门负债率超200%,不敢想象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合村并居”,不敢想象部分地区在官方托底下永久横盘、最终整片地区彻底转为不良资产。

受过去普惠式的增长影响太久,不愿面对进一步分化的可能。

但你看一眼日本非三大都市圈地区、看一眼美帝铁锈带,就该反应过来了:任何经济危机下的第一优先,都是保增长能力。

哪怕这个能力是吸血式的、最终要以远方某些区域的全面衰败为代价,也得保。

损不足以奉有余。


日本人口1.26亿,东京都市圈3700万人;韩国人口5200万,首尔都市圈2600万人。

这些庞然大物背后,有一堆本国三四五线城市沦为代价,实质上丧失城市功能,只留下老人和挂在账面上的债务数字。

泡沫就是债务,债务的出清就是一头熊,政策只要确保有一些城市能跑过这头熊就行。

政策不必然体现公平性。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选的样本足够小、时间足够短的时候,数据你想捏成什么样就能捏成什么样。

就拿这里面提到的泰安来说,就算是个三线城市吧,2022年第5周(春节期间)住宅成交量是10套,去年同期是112套。看起来没错,的确下降了90%以上。

但泰安第四周(春节前一周)的成交量是202套,春节后一周是281套,跟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也没到90%那么夸张。

如果把数据拉长到1个月,泰安去年1月的住宅成交量是1700多套,今年1月是1200多套,下降了500多套。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来自于泰山开发区——去年1月泰山开发区卖出了900多套,今年是400多套,整个1月下降的数字全都来自这里。其他的几个城区成交量几乎没有变化,岱岳区甚至还有大幅上涨。

简单点说,泰安的新区建设可能玩砸了。

当然,这不是说三四线城市的房产没有问题,只不过那这种短时间内的数据变化,造一个下跌超九成的标题,说不上是危言耸听吧,但也没啥可参考的地方。否则,按照他这个逻辑,我也完全可以选一个成交量为0的日子,然后说去年这一天成交了10套,今天成交量降成了0。不就是玩震惊体么,搞得谁不会一样。

相对靠谱的房产数据,至少得是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的,并且统计区间也不能就那么三五个城市,因为影响房产成交的不一定是价格,也有可能是各地的房产管理政策、贷款政策等等,只有统计范围扩大到几十个乃至于更多城市的时候,才能说明房产市场的整体变化。至于这种“下跌九成”的数据,当个乐子看个乐呵也就得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棚改红利早就过去,三四线城市普遍处于人口减少住房还在增多的时候,虽然有限购限降价等魔法道具在能阻挡一会房价下跌,但阻挡不了没人买呀。
  2. 一线城市因为还处在人口涌入期,还有炒的价值,三四线炒房客找不到其他投资渠道,于是涌入这里,进一步拉高刚需人群的购房成本。而国家推出的商改租等降低新人口住房成本的政策,在各个一线城市全都执行不下去。
  3. 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的影响不仅限于地方财政危机,更会导致地产产业移出、就业岗位移出。从而导致地方彻底衰败,因为我国很多地方产业园都是地产企业在建设招商运营的,产业园区的运营企业赔钱,那走的可就是一批当地的核心制造业与服务业了。
  4. 这个坑太大,国家不能都来救,目前看还是采取两个三角内部自救(长三角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对西南地区重点投资经营、东北西北华北(华北雷少还好一些)不要出大乱子就好的办法。西南省份虽然雷更大,但有托底会更稳定。
  5. 真的要大规模暴雷了,在福建南坪示范了四年的“生态银行”就该出山,用生态资源产业化的方式,把绿水青山变成真金山银山。人为的把蛋糕放大一倍,承载灌水,维持地方的财政与经济。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价值规律一如既往的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政策层面不允许房价下降,很多地方的试探性降价手段或者变相降价手段也一律被驳回,房企经过多次尝试也逐渐发现政策层面对房价“维持稳定”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一些企业搞点打折和送公摊都被约谈,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敢再去触这个霉头了。

既然价值规律无法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自然只能以供需方式表现出来了,这再正常不过了,和价值规律斗,输的永远是人。

另外,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是依靠吸纳周边乡镇县州的人口才逐步升高的,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化红利,现在人口不够,红利到头了,房价自然也就绷不住了。

实际上那些被三四线城市吸纳人口的乡镇州县的房价早就绷不住了,像我们这边一个县,房价1700一平,照样没人要,只不过乡镇州县人微言轻,没人在乎。

现在人口问题导致城市化红利进一步集中到一二线城市,那三四线城市就承担了原来由各地乡镇州县承担的生态位,成了一二线城市面前的乡镇州县,一二线城市超大化,三四线城市乡镇化,人口流失和房价绷不住也就顺理成章了。早年乡镇州县人微言轻,现在轮到三四线城市了,三四线城市好歹还有那么一点发言权,自然就引起关注。

就像码农996人人知,机务白夜休无人晓,一个道理。这个世界,连义愤都是趋利避害的。

多说两句,现在一提起房子都说资本如何如何,跟流量密码似的,但实际上城市化红利永远只会向价值洼地集中,这跟资本不资本没关系,就算是当年计划经济年代,一二线城市也照样是享受政策优待的,各种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向中心城市倾斜的,只有发生了类似于1号命令这样的突发政治事件时,才会搞类似于三线建设这种逆价值规律而动的事情。

永远不要以为遵循价值规律是只有资本才会做的事。

当年打一黑二白经济战争,全国资源也是往上海调,没听说过在莲花乡赤水沟子打经济战的。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没有理解。重点15城里包括莆田、泰安、淮安这几个城市,是个什么逻辑?


user avatar   chen60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群人排队打饭,结果打饭阿姨把锅砸了,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排在队列的前面还是后面,你最终都会饿肚子。

只不过排在队列前面的人先看到这一幕,排在队列后面的人后看到而已。

甚至在锅被砸之后一个时间段内,队列后面排队打饭的人还会增加,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反映到现实层面,任何一个国家,整体房价下跌一定是从低线城市开始的,甚至在低线城市价格堡垒刚开始瓦解的时候,会有部分资金抢逃进入高线城市,在个别高线城市形成一个时间段内的上涨态势,但这注定是昙花一现,最终的资产泡沫破裂一定是全域范围内的。

“即便整体房价出现下跌,也会主要集中于低线城市,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房价会一直涨。“这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关于房价的谬论。

当然,另外两个典型谬论,即“房价即使不再上涨,也不会跌,会长期横盘。”以及“行政力量可以通过限跌令的方式抑制房价下跌。”也会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这三种言论的反智程度一种比一种高,为了排除理性思考中的一些杂音,对这三种观点进行系统驳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

  1. 即便整体房价出现下跌,也会主要集中于低线城市,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房价会一直涨。

任何一个国家的房产价格,不论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泡沫有多大,都呈现从高线城市到低线城市价格递减的态势,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高线城市由于区位和现有实力的比较优势,对人口和资源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其不动产因此具有较高的投资属性。

而投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其所辐射的整个区域,实际上只有少部分资金来自于真正将肉身迁移到该城市中的人群中。

可以看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购房客群中,分别只有36.1%、47.1%、55.8%、22.5%的客户来自省内。而这部分区域外资金中,必定会有很高的比例来自于抛售低线城市的多余房产,再通过增加杠杆,把投资沉淀在高线城市的房产中。

所以说,任何国家,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的房地产市场都不是空中楼阁,他们高企的价格泡沫也要建立在低线城市的房价泡沫之上。

一旦低线城市的房价大幅下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变现资金,从所在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涌向中心城市接盘房地产,那么价格随之下跌也就是必然。

所以历史上任何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一定都会是全域范围内的,而不可能是局部的,无非下跌的幅度有些许差别而已。

所以说,只要锅被砸了,你排队排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区别,都会饿肚子,崩盘面前,人人平等。

2. 房价即使不再上涨,也不会跌,会长期横盘。

任何投资品,不论是股票、房产、古玩、贵金属还是藏獒,拉长时间线,只会有上涨和下跌两种可能,长期横盘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有没有任何泡沫存在的、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生活必需品会有长时间横盘的可能。

试想,各种信息都告诉你,一个会掏空你六个钱包、透支未来30年收入,并且变现非常困难的资产标的,其价值未来若干年内都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不会明显上涨,请问你还会买吗?

真到这种情况下,你发现曾经所谓的刚需也无迹可寻了,在房价上涨的周期内,才会有刚需和非刚需的概念被发明出来,在房价下跌周期,只会有聪明人和傻子的对立存在。

3. 行政力量可以通过限跌令的方式抑制房价下跌。

限跌令只能针对新房销售这种可控性比较强的B2C销售场景,而无法针对二手房这种C2C场景。

因为二手房市场一旦形成降价潮+抛售潮,限跌令制造出的冗余部分价格,会轻松被买卖双方以各种私下交易的形式规避掉,而且由于C2C市场具有的海量规模以及不易监管的特征,私下交易是不可能被完全控制的。

绝对意义上的零细菌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监管强度和惩罚力度强如朝鲜,也长期存在外汇和食品黑市,根本无法完全打掉。

不要寄希望于任何形式的拯救者,人要逆天改命,终归还是需要自救。

谣言和谬论终于智者,与大家共勉。


user avatar   xie-qi-37-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悲观,燃鹅三四线城市的悲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先说结论:有价值的不动产依然有市场,而且会稳步上涨,但三四线以及更多十八线城市的房子,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趋势也不可逆了。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整体行业的增速规模跟总人口增长正相关。总人口多了,对房子总需求数量自然增加。总人口减少,对房子的总需求数量自然减少。净增加人口则代表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边际变化

这是一种古典的供给-需求、同涨-同跌的思维,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因为房子足够了,就认为房价要大跌,这纯粹是一种整体思维,没有考虑到结构分化。

当经济发展到后半段,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资产之间的分化将会拉大,结构性分化将成为主要特征,很难再出现整体性的大涨或大跌。

比如A股,在15年大牛市结束之后,就很少有整体性大涨大跌(除了18年熊市),都是以结构化的特征出现。

比如白酒,近些年总产量和总销量迅速萎缩,但中高端白酒非常火爆,白酒三巨头谁没扩产?小型白酒企业关门大吉的不要太多,大型白酒企业市场份额上涨,利润多到能顺手帮省里化债的程度

房子和白酒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在2010年之后就有大量农村房子空置,或者两三层小楼只住了两个老人。但农村房屋过剩并没有影响到12-13年、15-17年的两轮房地产量价齐升。

参考白酒行业的投资逻辑,可以把房子做一个分层:

A 一线核心城市的市区新房——龙头(贵州茅台);

B 一线核心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一线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

C 二线城市的市区新房——省内龙头(汾酒、洋河、汾酒、郎酒、古井贡);

D 二线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省内知名(牛栏山、今世缘、老白干);

E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市区新房——地方品牌(西凤、四特、剑南春、舍得、迎驾);

F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区域品牌(景芝、杜康、琅玡台);

G 农村房——土酿。


大概估计一下,2010年G就已经过剩,2013年F就已经过剩,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之后E已经过剩,到2021年D可能也已经过剩。

但CBA这三类房子,目前并没有到过剩阶段:一线城市、好地段、高品质,这种房子肯定是稀缺的。实际上,也只有CBA这三类房子,能够称得上是资产,具有长期的抗通胀保值功能,下边的EFG由于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和新增人口的减少,买房只能算是消费,几乎没有保值功能。

现在之所以会看到越来越多关于三四五六线城市房地产方便的负面新闻,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少部分肥肠刚的刚需,以及少部分钱烧的没处花的人,置业都要考虑保值增值问题,毕竟谁也不傻。

缩毒圈模式早就开启了,每一轮上行周期都会导致一类房产过剩,从G逐渐推进到F,到E,再到D。CBA将具备长期价值,缩毒圈缩到C这里是不是便会结束无法预测,但B和A一定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步入稳定增长的后半程。

以后我们谈论房产时,大概率会默认谈论的是CBA类房产。就像国内资本市场谈论白酒时,默认谈论的就是茅五泸,那些已经不行的小酒厂,谁管他是什么洗脚婢。产销量不断下降,白酒市值却不断新高,这个向头部越来越集中的现象将会在很多行业上演。


user avatar   jimmy-chen-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三四线城市已经失去投资价值,而一旦失去投资价值,仅靠本地居民是无法支撑起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

同时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如恒大这样在三四线城市有大量土储的地产,其财报账面上的资产有很多是虚的,资不低债的情况将更严重。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一些四线城市早就开始20%首付了,提前透支了需求能力,一般人买房还要以来父母的资助,亲朋的借贷来完成首付,明面杠杆加隐形杠杆撬动了房地产在一段时期的繁荣,没有人想过之后的事情。现实就是亲朋间信用越来越弱,父母辈为了子女买房更加拮据,农村的五六十岁还得外出打工,亲朋间违约一部分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居民杠杆过高导致的确实没钱还债,一个人的不还债引起另一个人资金的减少,形成链式反应。

那么没买房的年轻人储蓄足够接盘吗?也并不是如此,除了房地产与土地财政困境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经济问题,消费通缩与扩大内需,消费主义专门盯着这类群体,创造身份认同和所谓的奢华感,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形成储蓄,甚至发现越来越多的说不上什么原因就负债累累了。

总结起来,透支是该问题的核心,寅吃卯粮表现在方方面面,信贷支撑的经济短期繁荣就会面临此问题,还债的时候压力一并袭来且伴随着链式反应,一些利益相关者把1月的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加解读为大放水,其实更可能的用途是防止以前经济透支下的信贷塌方,允许举新债还旧债,并没有太多的水流出影响房地产和消费端。

寅吃卯粮一些人会在寅时向周围人展示自己各项数据多好,让人们忽略掉未来卯时的潜在风险,以此极高的繁荣证明担心未来是多余的,又引用所谓的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其实早就处于动用信贷扩张的长期了,客观上很多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很多路径依赖的模式也将失效,内债不是债,但你的债是债啊。


user avatar   bu-cheng-cun-luo-xi-yang-bian-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已经说过了,老龄化和少子化会一层一层的击穿你们有些人的所有幻想,包括上海亦是如此,软着陆?不好意思脸着陆。(话说回来,软着陆这个词十来年前就炒过)

几年前关注国内新闻,说中国平均房价已经破万,一百多个城市破万。但凡对社会和现实有一丁点认知就知道,现在全国上下就没有几个地方的房子是本地普通人能负担的,你要买房子得错级来进行,什么叫错级,你要买上海得把武汉房子卖了凑首付。你要在武汉买你得在上海北京工作。你在上海置换,你得把你现在住的卖了上车。县城工作机会少的可怜,两三千的工资,房价却是七八千。北京工作北京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真实情况恐怕没这么乐观,一线上班拿个平均工资你买不起武汉老破小,首付都不够的,三线四线一样买不起,得你父母掏钱)

所以能在武汉工作跑北京买房的人,在2022年,绝对不是一般人,钱怎么来的都未必能说清楚,以人口流动从农村县城到地级市省会的城市化已经结束了,接下来靠一批人凋亡来被动提升。

很多人总喜欢拉日韩下水,动不动什么东亚,什么内卷,也不洗把脸照照镜子,我就不说房贷利率公摊,永久产权这一类细枝末节的事,就一点,房价过万(RMB)在日本可是实打实排到top10的水平,举个例子,日本相当不错的千叶,拥有亚洲次顶级的千叶大学和世界级的迪士尼,房价也不过一万出头




        

相关话题

  一线城市,持有房产的都是哪些人? 
  房价有可能通过通胀的形式回到合理的价值区间吗? 
  如何评价7月30日「人民微评:炒房,此路不通!」? 
  为什么2020年下半年上海的房价涨得这么快? 
  有哪些办法让春节没法回家的人们感受团圆的「年味儿」? 
  美股历史性暴跌,全球金融危机来了吗? 
  如何看待 9 城发布房价限跌令?房价持续上涨的时代结束了吗? 
  大连一小区烂尾 8 年,部分居民钉塑料布御寒,该如何维权? 
  如何看待合肥二手房大面积停贷? 
  如何回答孩子问我「为什么每年过年的日子不一样」? 

前一个讨论
浙江省将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若创业失败,贷款 10 万以下由政府代偿,这一政策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下一个讨论
本科毕业工作加班到手四五千,和没学历在厂里工作也能挣七八千,请问我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