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年的时候GDP是10万多亿,2020年的时候GDP是100多万亿。
整整翻了10倍,经济规模指数级增长。
中国2000年大盘2000多点,2020年的时候大盘3000多点。
也就勉强增加了50%,可能还没有。
20年来股市大盘基本没增加,20年来也就是4天涨停板的增量,这都能赚钱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当然,中国没有过度金融化也是好事,但是中国股市确实不容易,也真难为这些基金公司和股民了。
“躺公募里拿拿小几百万不香吗?你花的掉吗?偏要去冲私募”
——by 某公募基金经理
万分希望许家印总按照相同的路线多加强夜跑锻炼。
我们公司内部刚好在讨论这件事,几个基金经理同事表示瑟瑟发抖。
近期二级公募私募出了不少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二级市场公募,基金经理一般赚的是申赎手续费和管理费,而申赎手续费再和代销商分成,所以基金的涨跌,其实和公募及基金经理的收入无关。
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不少头部基金经理都开始掏钱自己管理的基金的原因。在前段时间,也有网络爆料过,公募接盘私募的玩法。
公募基金一般管理规模很大,不少头部的已经上千亿,而规模其实是收益的头部杀手,规模太大,抱团越多,想撤退就越难。
虽说公募有一批完整的投研团队,又有研究所的路演,而在风控策略上,基金经理能调仓的范围其实也不大。因此公募基金更多看的是行业和宏观的走势。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很火的一张图,木头姐的ARK基金,收益已经和巴菲特的伯克希伟收益率持平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慢就是快,除非你有极强的择时能力,否则脚踏实的常青树远比暴富的执念来的重要。ARK这种基金其实被基民反噬起来还是蛮夸张的。
私募二级很多时候是另外的玩法了,高净值的投资客户很多都是靠人气和介绍来的。私募二级虽然规模不大,但基金经理的收入,是靠收益分成的。碰到大牛市,可能能分上亿,
换句话说,公募虽然卷,但至少能过得滋润,想要暴富,就只能自己做私募,好的时候赚的是很夸张,但收益高风险高,特别是道德风险,以及如何安抚渠道客户的情绪。
比如国内火起来的股指增强以及cta相关量化基金,去年年底红红火火被爆出基金经理5000万的收入,今年到现在,量化很多都一片惨淡。
国内私募二级有些追求规模,长期可能并不一定合理,但止不住短期收益。像美国的顶级量化基金,例如文艺复兴,一方面策略是自研的,而资金很大部份都是自营的,这种模式反而能穿越熊牛,防止踩踏。
特别是私募,高净值客户要筛选,至少在投资理念,回报要求、投资周期、风险承受上,能够接受私募基金的投资逻辑,否则总会有反噬的一天。
不论是最近公募的过劳死,葛女神被骂大妈,还是私募的姜首席首支基金亏损20%,更有私募合伙人跳江自杀。
人生就是一个圈,历史不会重复,但一直会重演。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压力和心酸,你确定还毫不犹豫的想转行高大上的金融吗?小心脏受的了吗?
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人,遇到事情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宁愿自己去死,也做不出不要脸的事情。人要是太完美主义,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太脆弱。强者需要一颗大心脏,能承受得了打击,能忍得住辱骂。哪怕当个千夫所指的老赖,也比一死了之强吧。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
对小说来说,单位制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如英国有英制到公制的改革和更复杂的币制改革,单位制反映了时代,而改革后特定人物使用单位的习惯也会对人物塑造起作用。殖民时期,殖民地使用的单位制也可以反映宗主国的影响。
单位制换算也是和精度相关的。一英尺左右和30.48厘米左右,精度是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考虑翻译成30厘米左右,但不是每个单位都是那么好处理。
这其实涉及怎么看待翻译的问题。我个人是希望,翻译能尽可能地保留作品原貌,而不是加入过多的译者主观创作。
至于题主提到的对长度没概念的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加个译注就好(不过得写成页脚注,有些出版社喜欢加章节尾注,翻起来就很麻烦)。我自己做翻译时,也会这么处理。但问题时,写译注得去算,得去查啊。现在英语书籍翻译,也就给千字七八十(听说有的出版社这个水平都给不到),译者选择“事越少越好,能不查就不查”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地居民就偷着乐去吧!
一:朱棣起兵的时候是39岁,这是一个人智力体力和阅历的综合巅峰。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61了,古来人过五十,不称夭寿,61岁在当时已经是绝对高龄了,什么时候突然死了都不稀奇,所以朱棣的时间优势要比吴三桂大得多。
如果朱棣也是在61岁起兵,按照历史上他64岁驾鹤的时间来算的话,可能会刚刚摸到胜利的门槛就嗝屁,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他在历史上可能会作为明朝最大的笑话和杯具角色而存在。
二:“朱棣能想到的唯一优势大概就是地理条件,他是自北向南出兵,天生占了便宜”朱棣的优势不仅仅是由北往南,更重要的是:北京和南京之间的距离还远小于北京和昆明之间的距离,所以对于康熙来说,他的战略纵深远大于倒霉蛋朱允炆,可以用空间换时间,他换得起。
就像明朝历史上第二大的藩王叛乱事件宁王叛乱,如果没有王阳明力挽狂澜,明朝历史可能也会是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就是因为南昌到南京之间距离太短,宁王一鼓作气可能真的就会吃掉明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