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服后,波斯/突厥系出了不少史书,比如国内比较出名的:
《史集》
《世界征服者史》
《帖木儿武功记》
《突厥世系》
《巴布尔回忆录》(这应该算史书)
《中亚蒙兀儿史》
还有很多没有汉语译本的史书
中国有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黄色封皮是历史地理部,这已经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了,选的都是最最基础(经典)和有代表性的,现阶段也有135种,未来的计划是出版到400种,即便这样,也只是九牛一毛。
除了商务,中国还有大量学术出版社,例如三联,社会科学文献,大量高校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大量出版公司的历史文库,例如汗青堂、方尖碑、甲骨文……书真的是浩如烟海,要知道,这还是在中国现在出版市场疲软,且整个国家严重重理轻文的情况下……
我对东南亚和南亚比较感兴趣,这两个地区古史是不多,但对它们的研究很多,如果你稍微关注历史就发现,看通史没啥大意义,因为那是基础,创新你必须看专门史,如果你真去留意就会发现,一个冷门国家的一个时期的专门史研究的资料,你可能都要看上一两年……
二十四史是根据难以计数的材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拣择出的产物。所以它们每一部的背后,都是堆山填海般的资料库。然而,我国的不幸就是,编修官史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很难保存下来。就以实录来说,宋辽元实录说是毁掉了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夸张。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元实录,当初被危素保护下来了,可在明朝修完《元史》之后也不知所踪。
而历代实录也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蓝果子 举了很多日韩历史上的史书,当然也提到了《朝鲜王朝实录》。而朝鲜王朝编修实录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名叫《承政院日记》。
因为历朝的战争以及火灾,现存《承政院日记》的记录是从17世纪初开始的,只相当于朝鲜王朝500年国祚的一半。但这部残本它有多少字呢?大家可以拼命往上猜......2亿4250万字!
当然了,这只是旧说。因为在前不久,我国留韩学者在韩国古宫博物馆里发现了之前从没被韩国人注意到的朝鲜宣祖三十九年(1606年)时候的《承政院日记》。将从前韩国史学界认为的《承政院日记》现存最早为1623年的通识往上又提早了17年。
换言之,等新发现的这几本《承政院日记》的研究完成,它的总字数肯定还要有更新。
但从朝鲜王朝开头一直记到末尾的《朝鲜王朝实录》有多少字呢?只有6400万。
每一次汇总各类材料进行新一轮的修史,就代表有无数的故事会被史官淘汰。
比如《承政院日记》中,有详细写过年羹尧出使朝鲜时,因为他表明自己不吃四足动物,所以朝鲜细致修改宴会菜单的事情,每一道菜的更改都做了记录。
然而这一段就没有被选进《朝鲜王朝实录》。
如果不是《承政院日记》的留存,这个充满生趣的故事不就这么消亡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吗?
说这么多,其实只想表示一个道理,不要觉得二十四史庞大,只是更庞大的东西消失了。
而为什么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专家,《明史》其实都不是那么......说白了就是资料留的相对丰富,它并不是必需的。
最后附上《承政院日记》中关于年羹尧饮食习惯的记录(1709年):
接迎接都监关文,则副使不食四足之肉。副使床馔物中,四足肉代以鹅·鸭·雉·鲜等物,代用为宜云。宴享味数中,第二味唐猪酱泡代水卵汤, 第三味唐猪炙代卵炙, 第四味唐猪盐水代鸭子汤, 第五味唐猪雪阿觅代唐鹅炙, 第七味獐肉炙代海蔘炙。代用之意,分付该曹,何如?传曰,允。
其实,题主有这样的疑惑情有可原。这确实是个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史盲。
很多答主列举了古希罗的例子,像凯撒、塔西佗、修昔底德、波利比阿的作品现已跻身史学名著,不需要我再赘述。
至于工业革命后,大量存世的电报、报刊杂志、议会纪要,那都是躺在档案馆、图书馆里,一辈子读不完的史料,也不用多说。
我就简单谈谈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
比如我要问,了解中世纪英国在诺曼征服前的历史,有哪些古代史书可供查阅?恐怕不少所谓的“中世纪爱好者”,也只能答出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其实,还有《亨廷顿的亨利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Henry of Huntington)、《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编年史》(William of Malmesbury's Chronicle of the Kings of England)、《伍斯特的弗洛伦斯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Florence of Worcester)等等。只是没人宣传它们而已。
英国这么热门的国家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欧洲小国,尤其是中世纪神罗的一堆封建邦国了,圈外关注度太低。比如,关于11世纪的德意志,Hermann of Reichenau、Berthold of Reichenau、Bernold of Constance、Lambert of Hersfeld等等编年史家的作品,有人在乎吗?
我的大号在撰写三十年战争相关的文章时,确实感到:欧洲没有一部“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样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工具书式的资料让我直接来抄。你想要读17世纪人写的《哈布斯堡书·斐迪南二世本纪》《瓦萨史·古斯塔夫二世本纪》,那真没有。只得自己从各种著作中理出线索、加以整理。
但不代表三十年战争没有史料。
比如有一本400页的小书《The Thirty Years War:A Sourcebook》,这只是冰山一角般的三十年战争史料选。搜集的史料类型包括:官方档案、帝王的诏书、国际条约、历史人物的书信、当事人的回忆录、军令、同时代的版画……
这些甚至是一手史料。相比之下,“二十四史”还是后一个朝代编修的,不算第一手资料。
但研究西方(欧洲)史的一大难点,就是欧洲语言太多,而且各国之间的历史纠缠在一起,A国影响到B国,B国影响到C国。三十年战争就是这种情况。真想深入钻研(吃这行饭),只懂一门英语,那简直是笑话!不说多,起码得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丹麦语。你得去上述国家的档案馆,查到编号,到仓库里,慢慢翻阅羊皮纸去。
三十年战争属于近代早期了,中世纪更甚。很多史料分散在各种教堂编纂的“chronicle”、“annal”、“Encomium ”中。
一、
所以上面是第一个原因:欧洲史料确实有“散”的一面,即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缺乏整理得像工具书一样的“二十四史”。但19世纪开始,很多欧洲国家开始集结本国的历史著作(史料汇编),但要么是拉丁语,要么是各国自己的民族语言。很难出圈。
比如,爱尔兰是个小国吧。但爱尔兰古代的编年史就够你看的了。这还只是一个国家而已。
List of Published Texts at CELT
二、也不要过分狭隘地理解“史料”,非得是史书才算史料。
中世纪地主、教堂留下的大量地契、账本、出生死亡婚姻记录,难道不是史料吗?这恰恰是研究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三、西方史学的演变也要背一部分锅(这里我要讲几句暴论)
19世纪的时候,西方史学中,比如著名的兰克学派,主张依据档案还原历史。那个时候的西方史学还是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史料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中国是清朝。
然后(省略N字)。20世纪我们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史学界已经被年鉴学派等等新流派清洗过一遍了。鄙视传统的政治史、军事史,热衷于经济史、社会史;批判传统的文字史料。
比如北欧“萨迦”吧,代表作如《挪威列王传》(Heimskringla),卷帙浩繁,讲述了12世纪之前挪威诸王的故事,按照中国传统的标准,这就是“纪传体史书”。19世纪学者写的挪威史,基本是拿这本书里的故事写进历史著作的。但到了20世纪,史学家们就对这些“萨迦”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了。
于是,西方重视“传统史料”的阶段,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与之擦肩而过,留下了大量历史欠债……以至于现在国内“世界史”学界还是喜欢追逐“最新理论”。
最后,很多欧洲小国在古代都有自己经典的历史学家或历史著作。如冰岛Snorri的《挪威列王传》(Heimskringla),丹麦Saxo的《丹麦人的业绩》(Gesta Danorum),匈牙利Janos Thuroczy的编年史,捷克Cosmas of Prague的编年史,Jan Długosz的《波兰王国编年史》……
可能还是题主了解的太少。人教社的初中世界历史提到一个叫希罗多德的人。
外国的范围很大,就我所知,日本、朝鲜、越南、罗马、希腊、法兰克、俄国、英国等等皆有史书传世
1.希罗多德 (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
希腊语:Ἡροδότος 英语:Herodotus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著作:
历史 九卷
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
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称他为“史学之祖”。
2.修昔底德 (约公元前460—前400/396年)
希腊语:Θουκυδδης 英语:Thucydides
著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色诺芬
希腊语:Ξενοφῶν 英语:Xenophon
希腊史 长征记
4.奥克西林库斯希腊志
Hellenica Oxyrhynchia
5.波里比阿
英语:Polybius
历史
6:狄奥多罗斯
历史文库
7.奈波斯
外族名将传
8.普鲁塔克
平行传记
9.阿里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10.阿庇安
罗马史
常见的一些经典罗马史籍:
李维
全名:提图斯·李维
拉丁语:Titus Livius 英语:Livy
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生于公元前59年,卒于公元17年,故乡是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今帕杜亚)。
历史著作:编年史 Annales
李维写作这部著作开始于约公元前27—前25年间,当时他33—34岁左右,此后他便把整个一生献给了这部著作,历时四十多年。后代人不确切知道李维的这部著作的原始标题。李维本人在书中称其为“编年史”(Annales)。老普林尼称其为“历史”(Historiae)。这部著作的传世抄本没有对全书的统一标题,通常只在各卷最后注有T.Livii ab urbe condi‐ta liber…explicit。古代作家称引时一直沿用这一标题,简略为Aburbecondita(“自建城以来”)。现在有不少印刷版本仍采用这一标题,不过人们更习惯简称其为《罗马史》。
《罗马史》全书一百四十二卷,只有其中的三十五卷传世,它们是第一至十卷,第二十一至四十五卷,其中第四十一和第四十三卷不完整。失传各卷中有的有片段传世。古代还传下来他人对李维的这些著作做的各种选录、提要、简编等。
《罗马史》由传说时代——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开始,一直叙述到公元前9年德鲁苏斯去世。
全书内容结构基本如下:第一至五卷叙述罗马王政和共和国前期的历史,至公元前390年高卢人进犯罗马;第六至十五卷叙述罗马征服和统一意大利,至公元前265年;第十六至二十卷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的历史,至公元前219年;第二十一至三十卷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历史,至公元前201年;第三十一至四十五卷叙述到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至公元前167年。第四十六至九十卷叙述到苏拉去世,至公元前78年;第九十一至一百二十卷叙述到凯撒被刺和其后的事件,至公元前43年;第一百二十一至一百四十二卷叙述到德鲁苏斯去世,至公元前9年。传世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第一至十卷由埃涅阿斯抵达意大利开始一直叙述到第三次萨姆尼乌姆战争,至公元前293年;第二十一至四十五卷由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叙述到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罗马统帅卢·艾弥利乌斯·鲍卢斯凯旋,至公元前167年。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卷中有许多残损,有些卷只传下一些片段。
从整体来说,李维的这部著作按年代顺序逐步叙述,古代部分简略,越到后来越详细。这部著作一直完整地流传到公元6世纪,后来才大部分失佚了。
编年史,或称建城以来史与罗马史
塔西陀
全名: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塔西陀
英语:Tacitus
罗马帝国时期与李维齐名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陀的全名通常为。塔西陀可能出生在公元54—57年左右。塔西陀的传世著作如下:一,《关于演说家的谈话》;二,《阿格里古拉传》;三,《日耳曼尼亚志》;四,《历史》;五,《编年史》。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
历史
编年史
萨卢斯特 英语:Sallust
喀提林阴谋
延伸阅读:
历史的历史 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书写
约翰·布罗著 黄煜文译
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尹锡悦的当选不是意外事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韩国的年轻人对经济和外交等议题的关注程度还不如性别议题,这一现象值得注意。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小趋势将改变大格局,韩国的反女权运动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他有广泛的民意基础,由社会文化、国民性格等等多种因素构成。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公务员队伍女多男少,但是在韩国和日本,都是男多女少,这是中日韩三国基层现状。
中国男生历来倾向于学习理工科,然后从事工程师、工匠、程序猿等职业,但是在韩国和日本,男生学文科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国,男生更喜欢从事公务员、律师这样的工作,韩国男公务员占比54%,男律师占比72%,平均都比中国高10%左右。
其实问题就在这里,韩国男人更多的扎根在了话语权高的领域。
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保守,女性也是如此,日本也有类似趋势。
两国虽然属于相似的文化圈,但是今天的现实却有可能孕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司马孚吧。
一个五年平辽平到北京城下,一个是带头废了曹芳位列西晋开国八公之首的大魏纯臣。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