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各种讨论中引用的越南材料都很旧,因此想把越南社科院2017版《越南历史》中有关二征的章节[1]翻译过来。有时间就翻译一次,一次翻译一页。
二征起义
* 公元初交趾的形势
西汉(又称前汉)于8年被王莽篡位。中国自25年至220年间,东汉(或又称后汉)替代了王莽建立的新朝。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本是汉朝宗室,得到了中原大地主和商人阶层的拥护,为首的是河南地区的大地主。刘秀镇压了起义农民运动,例如绿林和赤眉,扫平了宫廷内乱,得以恢复汉朝。汉朝的首都从长安(陕西)转移到洛阳(河南)。
东汉初期的50年间,中国的政治形势还算稳定。边境上,北方的匈奴已经衰落,无力威胁。汉朝将军多次侵略远征后,在中亚有超过50个国家接受了向洛阳朝贡。正是如此,南方成了汉帝国想要扩张势力的方向。
东汉政权在交趾根据“移民垦殖”政策的经济征服得以立即进行。成千上万汉人罪犯、战俘和贫民被送到这里同越人杂居,用来开垦立邑。如此一来,汉朝实现了在南方开拓土地并在某种程度上同化越人居民的目的。许多汉人地主也移居到南方,加入都护政权,以便侵夺原住民的土地设立庄园,开采物产,一些骆越人、瓯越人成为汉人地主庄园的家奴和奴婢。考古工作者在越南境内的汉墓中发现了许多粗陶制的庄园模型。越南史籍证明了6世纪越地的独立万春国的建立者李贲的祖源,他的九世祖[2]却也属于这一时期移居到交趾的汉人世家。
在中国因王莽灭亡西汉建立新朝,其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引发的动乱时期,西汉任命的交趾官吏都表现出不服从中央政权,典型是交趾州牧邓让同太守锡光和其他多位太守一道有意图谋违抗王莽。一些汉朝官吏也对王莽的政策表示不平,因此选择了移居到南方的方式。这一时期,东汉交趾太守士燮的先祖本是鲁国人,也逃难到交趾,到士燮时已经六代。东汉太傅胡广也有位名叫胡纲的四世祖,在王莽时逃来交趾。
王莽政权在交州也实行了一些行政方面的改革,例如:南海郡治自番禺迁至揭阳,郁林郡更名为郁平郡,苍梧郡更名为新广郡,合浦郡更名为桓合郡,九真郡治胥浦更名为驩成,郡治迁至无编(九真亭),日南郡治自朱吾迁至西卷(日南亭)。太守也改成大尹。到了新朝末年,王莽的中央政权衰弱了,因为受到被改革侵犯利益的地主阶级的对抗,以及中国农民起义波澜的共同阻碍。交趾的太守们借助这一时机关闭了边境,并公开违抗王莽。割据、组织各种形式的庄园、开发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做法,汉朝史家认为是以锡光为例的太守们“教导”交趾百姓,“导之礼仪”,实质上是实行北方都护政权经济剥削和文化同化的政策。
当东汉推翻新朝的时候,交趾的官吏如州牧邓让、太守锡光等人,在征南大将军岑彭的利诱下,归服并接受了洛阳朝廷的官职。
29年,东汉光武帝继续任命锡光为交趾太守,并任命一位年青官员任延为九真太守。太守们远离中央政权办公,仍然兼管军事和民事。东汉朝廷继续实行经济上的剥削政策,同时在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上同化越民。从耕作一直到婚聘、服饰等,都遵循汉人的“礼义”。还有些太守贴近百姓,甚至娶越人为妻,在这片土地生育了后代。
《后汉书》记载了锡光、任延的作为:“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3]《大越史记全书》也记载了任延担任九真太守时的作为:“九真俗以渔猎为业,不事耕种。延乃教民开垦辟,岁岁耕种,百姓充给。”[4]还为到龄的百姓举办婚礼,一时多达2000人。[5]实际上,交趾百姓在北属之前就已懂得种植水稻,中国自己的书籍也反映了这一点。
稻花形象、用杵舂米人物情景雕刻在某些属于东山文化年代的铜鼓上,也证明了骆越人正是农业居民。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农业只在红河流域平原地区发展,山区主要仍是捕猎和采集,或者刚刚懂得在坡地耕作的农业——种植山区旱稻或种植蔬菜、根茎类作物。考古学家就在古九真(今属清化省)境内的中心地区发现了很多黄铜工具,如铜铲和犁尖,有西汉末和东汉初(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的确切年代。
如此一来,不能像汉朝史籍所写的那样说“九真人不知牛耕”[6]。然而山区的发展程度同平原有差异,因此九真人民常常缺少食物,只能依赖自交趾运来的稻谷。在巧妙的治民手段下,如锡光、任延等几位太守能够带来中原人的某些生产经验,补充进越民原有的生产经验宝库。汉人移民世家在都护政权的同化政策下,也是汉人生产经验和文化到达越地的一个转运渠道。结果是面积将会开拓,生产将要发展,将为都护政权带来赋税资源,交趾百姓的生活得到某些改善。
文化方面,经过近两个世纪赵氏和汉朝的统治,伴随着不同时期多种阶层汉人的移居,在骆越社会带来了中华文化的侵入。除了都护政权实行通过强迫本地百姓学习并仿效中华风俗礼仪,例如殡葬、婚礼、服饰等行动的同化政策之外,正式的封建经济基础产生并逐渐完善也为一些新文化要素的吸收创造了条件。本地百姓的传统文化本领经此也受到冲击和考验,得以证明生命力。一些封建学校得到都护政权的代表,如任延、锡光等人的设立,针对在交趾的官吏子弟,以便为都护政权培养出服务人员。儒教据此得以在骆越社会传播,成为交趾土地上汉朝封建政权的基础。
* 起义原因
34年,太守苏定被派到交趾代替锡光,这是个以奸诈、贪婪和残暴闻名的官员。《岭南摭怪》写道:“时交州刺史苏定贪暴好杀,州人苦之。”[7]中国史籍也肯定了他是个残忍暴虐的官员,《越峤书》写道:“交趾太守苏定贪暴。”[8]东汉对交趾百姓的剥削压迫政策日益残酷。百姓不仅被夺去土地,还要缴纳各类贡赋形式下的盐税、铁税、物产税等。作为雒侯、雒将后裔的县级官吏被缩减了政治和经济权力,被催逼、欺压,因此非常不平。苏定不理睬越人风俗习惯和传统中的区别,使用汉律作为镇压、迫害交趾地方官吏和百姓反抗的工具。
在建武十六年,即40年,由两位征氏妇女首倡的交趾百姓大起义得到了九真、日南、合浦各郡人民的热诚拥护,推翻东汉的都护政权,成功争取了独立。
根据越南和中国史籍的记载,二征夫人的真名是征侧与征贰,原是麊冷县雒将的女儿。关于二征夫人的身世和起源,《岭南摭怪》认为二征夫人是雄王家族。《大越史记全书》清楚记载了二征夫人:“讳侧姓征,本姓雒。峰州麊冷县雒将之女。”[9][10]据庙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南阮庙的神话故事,二征夫人是南阮村人谩善的女儿。相传在这里有谩善的坟墓,被百姓习惯称为夜墓(夜,Dạ 是古越语,指值得敬重的妇女)。如此一来,不管认为二征夫人是哪个家族,所有各类书籍都肯定一点,二征夫人是骆越贵族后裔。征夫人嫁给诗索,也是朱鸢一位雒将之子。这是交趾土地上两个贵族家族“门当户对”的婚姻。
旧史记载二征夫人的家乡是麊冷县,属于峰州,这里是历代雄王的古土。麊冷在汉代是这个县的治所,同时也是交趾郡的郡治和交趾部的治所。据《大越史记全书》的注释:“西汉(交州)守任治所在龙渊,即龙编;东汉在麊冷,即安朗。”[11][12]此后的学者,如黎贵惇在《芸台类语》或潘辉注在《历朝宪章类志》中,提到地名麊冷也依据了这样的引注。现今的历史学家也根据那些材料,用来确定二征夫人的家乡位于红河左岸——名叫下垒的地区,属于旧安朗县,现今是河内麊冷县。在这个区域有二征夫人的祠庙、各类汉墓和其他多种遗迹,相传关联到二征夫人时期。但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又提出意见,确定二征夫人时麊冷县的位置位于红河右岸,而中心是(河内)石室、国威各县交界区域。在这里也有名叫下垒的村庄(还有喃名 Kẻ Lói),同样也有大批二征夫人的遗迹、祠庙。[13]然而,该假说须继续研究,以便增加说服力。
关于引发属汉时期史无前例的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越南和中国的各种史籍都认为是因为暴虐的苏定杀害了诗索,所以征侧与妹妹一同兴兵。……而此时正式代表是贪婪残暴的太守苏定,交趾百姓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沉重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同化。从平民百姓直到地方的雒侯、雒将们都极力愤怒、不平。
……
* 演变
征侧、征贰二姐妹本是雒将之女,从小就精通武艺。根据国威一带的神话故事,教授二征夫人习武的师父是杜能济,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一员主将。一些中国史书如《后汉书》《水经注》也承认征侧是个“甚雄勇”,“有胆勇”的人。
根据几乎所有越南和中国史籍,二征夫人的起义在庚子年春天(40年3月)爆发。我国史籍记录下起义的演变,然而仅凭简陋的几行文字。《越史略》记载:“太守苏定绳之以法。侧怒,乃与其妹贰起峰州兵,攻陷郡县,九真、日南皆应之。略定汉南外六十五城,自立为王。”[14]后世的各种史籍如《大越史记前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也都记录了相似内容。凭借其他的一些史料来源,如神话、神谱、传说等来分析、鉴定,研究者们能够补充关于这次起义演变的一些细节。
几乎所有资料都认为二征夫人在苏定杀害诗索后起兵。[15]国仇家恨使得这位妇女勇敢地同妹妹一道举兵。各种神话和神谱来源也告诉我们,起义凭借一场聚义祭旗得以开始,在此时属于麊冷区域的喝江口(今河内市福寿县喝门)举行集会宣誓。誓词后来得以在《天南语录》中的诗歌演绎出来:[16][17]
一要为国报仇,
二要恢复雄王基业,
三要为夫血恨,
四要完成这次事业。
下垒和安朗的神话故事也记录了有关义军的这次事件:“在长沙滩地组织了大会”,麊冷地区的传说还告诉我们大会是在九月初四召开的。在这一天,在河滩集结的军士漫无边际,在喝江口有成群的战船。[18]
又依据各种神话故事的记录,人们断定参加起义的军队人数能够高达3万人。下垒(安朗)两个村庄和喝门的神话故事记录:“征王起兵一年的时候,男女将士达到3万人。”具体数字未曾准确确定,但依据各位研究者指出,根据交趾郡74万人左右的户籍人数,那么这样的义军数量不会过分。[19]他们是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各郡的一些百姓,集合在征氏二女将地域的旗帜下,来推翻东汉的都护压迫。
关于二征夫人起义中的队伍将领,各种史籍未见记载,但是遍及北部平原地区的神话、神谱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补充材料(当然这些资料来源仍需借助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多加审定)。那是各位著名的将领,并正在一个包括河内以及永安、富寿、北宁、北江、兴安、太平、海阳、海防等广阔地域上成百座亭庙中得到供奉,例如各夫人、各姑娘:妙仙、八难、陶圻、黎氏华、黎真、圣天、韶华、春娘、柳甲、则姑娘、怡姑娘、吕姑娘、低姑娘等。
……
庚子年(40)春天,二征夫人自峰州境内带兵攻打各郡县。
……
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这条证实了在此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汉军与二征夫人军交战多次。朗北战斗发生于42年春季,要到了43年夏初,汉军才打击得让二征夫人军离开了禁溪根据地。禁溪战斗是由二征夫人领导的主力部队的最后一场有力较量。义军坚强战斗,但由于军队人数的颠倒,如同作战程度一样,二征夫人军大受损失[20],二征夫人英勇牺牲在了阵前。《后汉书》记载道,马援杀死二征夫人,并将首级带回了京都洛阳。我们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征女王及其妹贰与汉兵拒战,势孤,遂皆陷没。”[21]我们的各种史籍都如此记录。然而依据传说,二征夫人转移到喝江口,一道殉节于此:
??????
依据《后汉书》,该事件发生在建武十九年四月,即43年5月间。二征夫人的将领牺牲于禁溪战斗中的非常多,仅在河内地区就可以做出如下的统计:[22]
地方 | 各将领姓名 |
---|---|
丹凤 | 秀姑娘、玄姑娘、吉姑娘、海妙 |
怀德 | 吕姑娘、低姑娘、阮英 |
慈廉(上葛) | 郭朗 |
嘉林 | 成功 |
东英 | 陶圻夫妇、芳蓉 |
富寿 | 谢勤娘 |
安朗 | 幢悔 |
朔山 | 同毅 |
二征夫人牺牲后,二征夫人的将领们依旧不肯屈服,他们分散到各处丛林山地区域,以便继续抗战。据《水经注》记载,此时汉朝仍继续用西蜀军去接援在交趾的马援军。43年11月,马援组织了一场进入九真境内的大行军,决定剿灭起义军。马援的大军包括20000名步兵同2000艘大小船只,沿水陆两路进入南方。沿着底江和底江流域,马援军抵达神符海口。二征夫人义军的一部分由杜阳和朱霸两位将领率领,转入九真地区继续战斗。为了躲避大风大浪,汉军不得不凿河通过九真山脉,并垒石为堤阻挡海浪,以便从交趾进入九真。那个开凿的山名叫凿山,阻隔河流的海口名叫凿口。[23]
在无功县(宁平地区),义军首领投降了。到达余发县,马援在此进攻城垒。面对敌军强有力的进攻,首领朱霸的军队不得不撤入深山密林。抵达居风(绍化、绍山)的时刻,马援军遭受二征夫人义军激烈反抗的阻击。在郑山地区,考古工作者在山坡上发现了一处遗址,在这里有很多铜箭头和遗骨,是一场激烈交战的遗迹。[24]这场战斗可能是马援遭受了由杜阳将军指挥的二征夫人义军的针锋相对。
各种神话、神谱中的材料认为,有相当多的将领从北方来参加在九真的战斗,例如永宁村(河内清池)的紫姑娘牺牲于神符海口边的战斗;盛圻(河内麊冷)人幢悔在杜阳将军身旁不惜性命勇敢作战;嘉林的成功将军自禁溪撤退到九真,并牺牲于心归村(宋山)……
汉朝史家记载,对在居风的二征夫人义军的征伐中,他们“斩获五千余人”。其余超过300名()首领被流放到零陵地区(湖南)。这是场汉族政权的血腥残杀,实现了彻底消灭交趾人民的反抗的决心。
二征夫人领导下的抗战失败了,我们的国土重新落入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圈套。44年初,马援撤军回国。在进行了2年残暴的侵略战争,野蛮的镇压交趾百姓的反抗后,超过半数的军人丧命于这片土地上。汉朝历史证明了:军吏死者十四五。
二征夫人起义是属汉时期史无前例的起义。爆发于麊冷境内,起义波澜迅速广泛蔓延开来,旨在推翻北方朝廷的统治枷锁。在驱逐东汉军队之后,征侧在麊冷称王建都,这正是肯定交趾百姓的独立自主权的行动。二征夫人起义证明了妇女在反抗外敌侵略斗争中的巨大作用和本领,是越民族斗争史上一个首创的和光彩夺目的朱红色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