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因:因为中国互联网资本虽然看似搞了新兴技术行业,但本质上还是和煤老板暴发户一路货色,属于脚上泥没洗干净的那类。
辅因:互联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曾经在2000年前,互联网田园时代,那个时候能接触和从事该行业的绝大多数都是高知、精英,尤其是具备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怀,讲究共享、自由原则,后来资本大举入侵互联网,从业人员剧增,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在这个行业混口饭吃罢了,混身掉进钱眼里,称之为“it民工”毫不过分,有情怀者百无其一,就这样还好意思叫“996”剥削,人家沿海制衣厂、电子厂工人和你一样,为什么不叫唤加班,因为人家心里清楚自己就是来挣这份钱的。一帮程序员觉得明明做着最流水线的工作,却心比天高认为自己是行业新贵、国家栋梁了,笑话。
个人看到的冰山一角(管理水平和无效工作量)极度落后的管理科学产生无数内耗,本来嘛哪怕是工厂的计件工资时代生产效率都会随着工作时长增加而下降,更何况是现在,然后还有乱七八糟的kpi和无效产能,人家965照样暴打996
………………………………………………
作为一个用过亚马逊和tb、pdd、支付宝、PayPal的外行来吐个槽:
你说一个支付软件,一个购物软件为什么有的公司非得搞点淘金币、集五福、消消乐、砍一刀拼一下、直播之类的上去呢?有意义吗?占不占内存啊?你本行干好了吗?
想优惠直接默认发不就行了?不想给还麻烦人家干啥?除了数学分析给你学到家以外又有啥呢
来自一个钢铁直男的bbll
国内研发只是工具人, 找谁做都是做,公司老大只要确定这个团队能在规定时间做出来,阿猫阿狗都行。业务上加一个按钮,一个样式,做啥模型,用啥数据,点击率多少,转化多少,当前业界收益,已经被都很多互联网老油条们摸的一清二楚,只要规定时间内能复现这个功能,谁上都行。所以国内技术团队黑社会很多,都是自己人一起过去,垄断业务一把搞,不给人家插手,不然很容易被抢绩效。
中国大多数公司的运作逻辑,是不会去挖掘 alpha 收益的,靠的都是 beta,投入 1,生产出 1.01 的结果,只要资本足够雄厚,速度够快,倍乘几亿以后都是惊人的绝对值。
这就是张一鸣常挂在嘴上的:生产要素已经完全,我们需要的改变的只有认知,速度再快一点,快一点。其实他就是说,创新其实不重要,把生产链路都完整拼接起来,产生哪怕 0.1 的超出成本收益,剩下就是资本杠杆 + 垄断速度,和你在家炒股没啥区别。
至于在按钮上面雕一朵花,会不会带来击穿用户心智的效果,成为产品广泛影响的雕花术,或者技术上镀金的可能,在公司层面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人力物力资本都畅通无阻下,beta 系数 + 杠杆是唯一正确逻辑。
而且,现在北方省份寡头多,大买办资本多,有逐步蓄奴的迹象,更加让北京的互联网企业肆无忌惮采取 beta 手段进攻。
国内写代码,就是搭积木。用各种国外的积木,来搭国内的各种应用。
若没有合适的积木,国内优先考虑的不是新开发一个积木出来,而是干脆换个方案,找其他类似的积木使用。
作为一个程序员。干的越久越发现,现阶段大家使用的90%以上的app,软件,工具等。都是用国外积木搭起来的。很少有自研的积木。
各类开发语言也大都是外国发明的。是国内程序员不聪明吗。也不是,主要是环境不允许。
一是经验不允许。越复杂的应用或语言,就需要越高深的知识与技术。可以看到各类语言的发明者,都是几十岁高龄了。有了那么多年的开发经验,才能开发出真正厉害的东西来。而国内的程序员,35岁大多被优化,或者转行管理等。真正潜心研究技术的很少很少。这也就决定了,国内很难开发出高级框架或编程语言来。
二是时间不允许。不说高级框架和语言。就平常使用的许多开源小工具,软件等。大家可以去github上搜索下,基本全是国外的。因为国外程序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有自己的时间去开发些小工具,软件等。也有不少程序员通过开发这类小工具发家致富。但国内不行,国内996。到家累死了,谁有时间去弄这些东西。大家都是为了生存就累得不行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这些内容。
三是开源精神。国内大厂做的许多东西,只能自己用。很少开源,部分开源的代码,有些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时间久了就不维护了。互联网行业没有开源精神的话,是发展不起来的。当然国内的环境决定了。开源会损失许多利益,大部分公司是不愿意的。没有开源,就发展不起来。当然国内大厂开源的东西也是有一些的。只是还远远不够多。
国内it界,想发展,难,难,难。。。
不是一两个人能搞定的,需要整个环境,整个国内市场的变革。
跟随者的诅咒。
养猪厂里,饲料给得少,每次放粮猪都得抢。
猪要能吃饱,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
是力气大?是跑得快?是脑子机灵?
答案是:生的早。
别的猪比你早出生一个月。
你刚出生别人就三十斤了,抢不过。
抢不过就要饿,越饿越抢不过,越抢不过越饿。
抢不过就是抢不过,加班加到ICU一样抢不过。
大部分基础行业,都是赢家通吃的,后发者要追赶必然要投入巨量补贴 -- 比如液晶显示器和存储芯片,就是靠不计成本烧钱追上来的。
外国的公司在很多领域起步更早,比如操作系统 / 编译器 / 数据库 / 互联网基础架构等等。这些领域,领先一点点就会形成难以跨越的护城河,非常难以追赶。
这跟素质无关,这是追赶的代价。
(国内互联网公司在这些方面投入其实也不多,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因为企业的竞争只是顶层人才的竞争,是CEO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下面工程师比加班的竞争。
看看中美互联网的竞争,其实就看顶层。举个例子就看陆奇和他前同事,微软总裁萨蒂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的差距就好了。现在看来陆奇在微软没刚上去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因为水平就是不够。
17年还是BAT的百度,陆奇加盟后提出了这个战略:
现在回过头来看,贻笑大方。AI概念作为商汤这样的公司骗骗散户就罢了,百度这样的巨头地位公司竟然去干这样的事情,好比迈克尔乔丹为了参加女子篮球赛去做变性手术,简直是毫无战略和眼光,谬之千里,放弃了整座矿山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幸好盖茨鲍尔默等人有眼光,没选陆奇当CEO,要不然可能现在微软快破产了。百度明明能做所有AI公司,客户的云服务爸爸,做互联网基建的垄断商,结果陆奇去干外包公司的事情了给AI落地找场景?
而彼时,2010年,苹果市值首次超过微软,《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这是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时代的结束。”当年所有人理所应当的认为,那个曾经的巨人到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局面。移动互联网大发展,而微软却愈发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没有人觉得微软会二次崛起,在这时微软选择了一个印度人担任CEO。
十年后,微软的市值再次短暂反超苹果重回世界第一。微软在印度人带领下竟然老树开花,重回巅峰。
同期纳德拉带领微软的战略是:大力投入Azure,Serverless,PaaS,彻底转变封闭卖软件竞争思路,Serverless,PaaS,彻底开放微软生态,兼容并包,免费win10,github,砍掉诺基亚手机。“移动为先,云为先”。至于什么AI,那只是Azure data AI的副产品。纳德拉早就看穿了AI这一切,重要的是背后那个未来的数据的架构,打通一切的管道,一个数据和算力的平台,数据,未来数字化世界的基建,而绝不是几个炼丹算法。Azure的架构是未来,是产品,包括数字孪生,元宇宙,是未来的一切应用的基石。要是陆奇上台,恐怕吃着Windows老本All in AI 微软彻底玩蛋。
一个印度光头,上演了科技产业中的伟大的一次自我救赎。要是纳德拉来掌控百度,恐怕凭借 all in 百度云,百度的体量框架业界地位,有希望压制阿里云,百度现在还能站在巅峰。是百度卖药广告的程序员写不出Azure吗?还是竞业协议招聘不到AWS工程师?还是微软程序员一行代码顶百度十行?并不是,百度有无数次机会做出伟大的百度云,但是最后只成了耍猴用户充值的网盘和广告分析卖假药。(当然陆奇在普通人眼中也是神级人物了,比我等强万倍,只不过照纳德拉这样的人还差很多)
印度光头只是一个例子。顶层人才不行,工程师再加班又能怎样?百度高管下发的任务,让百度产品经理每天在研究怎么耍猴用户,怎么让用户多开个会员,多搞几个会员等级,网盘怎么设计速度限制,几十种场景下的速度限制。说实话,做到这个很困难,要研究人性心理学。产品经理压力很大,工作也无比繁忙,考核艰难。而程序员累死累活的加入各种广告,没啥实用的功能,外卖APP也要有借贷功能。反观微软,对于咋让你充钱买系统研究的差远了,免费版windows office除了一个弹窗其他随便用,而微软的产品经理每天在和程序员一起讨论如何打造未来世界的互联网服务框架,打通数据链路;如何搭建更好的框架,如何在云上让数据和AI更好的运行迭代;如何设计架构让Azure AI提供越来越好的cloud native app;如何让平台能够实现数字孪生,元宇宙,去支持hololens,如何解决最新专业用户的一个又一个痛点。你说微软程序员 产品经理就比百度强?大错特错,人家在西雅图享受着wlb,955工作,实际工作效率那是远远不如百度借贷APP的程序员。
所以大型科技企业竞争真和普通工程师加没加班没啥关系,只和顶尖几个人有关。程序员是累死还是闲死都没影响。如果你去看看纳德拉,看看黄仁勋,看看马斯克在五年,十年前的采访,你就明白他们企业成功的秘诀了。这几个神人对未来判断极其精准,眼光毒辣而远大,一步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科技企业成败看CEO个人就可以了,顶层人物不行,会让几十万社畜加班996也抵不上一个纳德拉,一个黄仁勋,更抵不上一个马斯克。高科技又不是生产袜子鞋子,比的是哪个国家效率高成本低。
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基本都在国内,之前出海的也只有TikTok是现象级APP;美国互联网几乎占据了全世界除大陆外的所有市场。
两者之间基本各玩各的,一个出不去,一个进不来,都多少年没正面竞争过了。中国互联网程序员加班的竞争对手一直都是另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
与其留在国内内耗,把程序员的精力浪费在做砍一刀活动坑消费者,浪费在做炸屎表情包上,不如分点精力思考怎么把业务做出海,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不要用战术上的内卷加班,掩盖战略上的不思进取。
互联网起点是军用设施,转民用后成了新经济的起点。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的是创造,离不开的自由的思想。
而不是被迫加班的奴隶。
美国程序员看我们,大概就像我们看印度程序员。
阿三的代码是真的烂,开发代码完全不管设计模式,一切以多快好省的完成功能为目标,至于埋了多少雷,给后续扩展维护开发留下多少隐患,对不起,不关我的事,有时候我甚至恶意猜想是不是他们故意把代码写的那么烂好让我们后面维护不过来,好继续用他们的外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了一下麻省理工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跟自己学过的比起来多太多了,光是数学就多了好几门课,复变函数,图论等等好几门课都是必修,我当初要么是选修要么压根不学,微积分我们学的是高等数学人家学的是数学分析,我们连偏微分方程都不讲。线性代数我们是必修,但是教材就那么薄薄的一百来页,还是学校自己印的,人家的教材,国内引进的影印版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据说还不止一个版本。积分变换更惨,是个选修课而且教材只有几十页,根本没学明白,老师照本宣科。
计算机图形学我也是选修的,这个还好,不过重点是学到里面我才意识到这玩意儿不懂线性代数就玩不转,然后赶紧回头去找当年的线代教材,扒了半天感觉挺无力的,那种感觉就是你弄懂了又怎么样呢?更多的时候是你连自己有哪些东西不知道都不知道。
专业课方面,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翻过一套上中下三册厚的跟字典一样的算法导论,后来得知也是国外教材,我们用的教材是薄薄的一本数据结构,不过这方面我倒是觉得无所谓,算法导论里的东西我基本上也感觉挺容易,多学点少学点都没什么影响,总体而言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其实都简单的无聊,学起来都没什么意思,真没啥好学的,(举个例子我自从学校里出道就一直玩c,前两年公司缺python程序员,我临时抱佛脚花了一两周读了几页教材,从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开始学起,然后就开始干活了,无非就那么回事,复杂一点的工作就扔给各种库做,什么qt啦pyside啦,嫌脚本慢的话就自己用c手撸一个dll,有时候python出bug了还得去手撸底层的c代码。)我觉得数学物理才是最难的,(说个冷知识,大学里搞计算机方向的学科,招研究生都更喜欢要数学物理专业出身的。)总之当年从学校里毕业之后我自己都感觉好绝望,感觉自己本来就笨啥都学不会,学校还没教我啥东西。以至于当我后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配。
但是工作之后我发现国内做个码农还真的不需要多高的门槛,因为国内码农的工作很少有机会用到你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知识,不过这种情况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等我渐渐接触到一些技术稍微那么前沿一点的内容,包括一些真正原创的造轮子性质的工作时,读书少的劣势就彻底暴露出来了。尤其是数学能力,我数学不行,有些工作就没法接手,人家想教你都教不会。更别提啃论文做验证了。
说白了,程序员就是个工具人,是个工程师,他所做的一切是为需求服务的。写软件其实并不难,据我所知学物理数学的想要编程也就随便学一学就会了,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无非是可以比科学家们把代码写的更好而已。但其实像一些科学工业软件比如matlab,cad之流代码一开始也很烂,bug层出不穷,但是因为能够满足需求,难用也要克服一下困难。软件是为需求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不能满足需求的软件写的再好也一文不值。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你觉得自己厉害是因为你还不够资格看到人家的真面目。美国人做软件研发,大量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都交给中国和印度人外包做了,核心的东西是人家组织一群科学家关上门鼓捣出来的,你根本不知道核心的那几行代码究竟能有多牛逼。
关于此事我再补充个例子,我有一段时间在产线上干过,就是那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拧螺丝装配件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工序叫品保,就是抽检成品,从一个批次的成品中抽检几个工件做外观检测公差检测之类的。然后这里面抽检多少是有讲究的,级别稍微高级一点的工人手里都有一张卡,上面是一个表格,记录的是同一批次的货物有多少对应抽检的产品有多少,比如一批货有八千件,那么你抽检的数量就应该是17件,不能多也不能少,一些工程师把这个表格背得滚瓜烂熟。我当时一看就知道这个表格不就是按置信区间算出来的吗?但知道这个也没什么用,表格都是上边发下来的,你会用会背就行了,没有人会让你去从最基础的概率论开始推算这种东西。可是在产线工人眼里,那些说起抽检数字如数家珍的工程师就是最厉害的。
华为招几个天才少年都被炒作上天了,但其实这一套美国的公司早在美苏争霸的时候就开始了,历年来不知道从各大院校和民间吸纳了多少这种的所谓天才少年,人家都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选才机制了。知道这其中的差距了吧?华为还是中国冲在最前面的研发型公司。现在也就刚刚开始吃到人家的尾气而已,任正非说要永远向美国学习,我想可能外界都低估了他说这个话时候认真的程度。
没那么复杂,美国互联网公司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欧美13亿人均GDP5万美金的人,和十亿人均GDP一万左右的人。中国互联网服务的是13亿人均GDP1万美金的人。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这个世界上除了中美以外,还有哪个国家有像样的互联网企业?
这是不是证明,英国,德国,俄国,法国都是垃圾?
看问题还是要看得全面一些,你如果说你读完物理博士知道的比爱因斯坦更多这没啥问题,但是你要是问,为啥爱因斯坦辛苦一辈子物理上知道的还没我多,那就是找骂!人家是什么条件,你是什么条件?
中国是什么条件?美国是什么条件?学渣追成全班第二尚未超过学霸,你问,学渣努力勤奋为啥没用,为啥干不过学霸?这是不是太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