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入行近5年的机务同行来回答一下,首先愿逝者安息
看了下网易新闻发布日期:1.26。实际事情已经发生好几天了,事件原因也已经公布。先说原因:当事机务因为拖飞机过程中工作单卡掉落,捡拾过程中被飞机碾压不幸身亡。
一:这件事情实际发生于1.24,当天就已经调查清楚了原因,社会面的正式报道1.26才出来。可见民航系统仍旧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尤其是民航中的机务(飞机维修)系统,工作地点都在机场内,在这个两米钢丝网高墙围控的区域内,不管发生什么,只要里面的人不对外讲,外界基本不会知道。这其实是近两年发生的第二起拖飞机过程中机务被碾压身亡的事件了,上一起发生在2020年9月29日上午9点25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二:下面先从民航业事件分析中习惯用的逻辑:人、因、料、法、环五个方面简单分析(科普)一下这次事件,毕竟不在现场,所写内容更多侧重对普通大众科普,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望指正。
三:
1.人:民航机务,也称飞机维修工程师,普通旅客接触到他们的方式绝大概率是飞机从廊桥推出到滑行道以后,从飞机舷窗向外看,站在机坪冲旅客挥手的那两三人。极少部分幸运的旅客在登机时会在登机门附近看到一个身着反光背心,带着满是油污的脏手套,急冲忙碌的那个人。对,他们就是机务。
目前中国民航业内机务的签约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和航空公司签约、和大修厂签约以及和机场签约。机务工种因为是一个技术型工种,培养一名优秀的机务成熟人员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业界无论哪种签约形式,基本都是正式合同制,没有临时工一说。
和航空公司签约的航线机务的工作确实比较辛苦,大部分都是倒班制,比如白夜休休、白夜休夜休休、夜休休等,最忙碌的工作时间集中在夜间11点航班落地到次日早晨7-10点航班出港这段时间。这其实很好理解,飞机的故障并非都是需要紧急马上修复的,飞机的冗余设计足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留某些故障在一天的航班任务结束后再进行维修。所以一天的航班结束后,飞机会在机场停放一夜,这就是留给机务进行排除故障、检查维护工作的时间,因为第二天飞机还要投入运营,为保证航班正点出港,所有故障以及维护都需要在停场的这几个小时之内完成,用时间紧、任务重来描述航线机务的工作一点也不过分,忙起来争分夺秒,脚打后脑勺彻夜不眠都是常态。
以上是机务人员的工作背景,总结:熬夜、急迫、忙碌、压力,游走在安全和正点率之间。
拖飞机属于高风险作业,一般机下需要3-4(不包含拖车司机)人协同作业:一名指挥员负责联系塔台、一名联络员负责联系驾驶舱机上人员,如上图红色箭头指示人员,这两者可由同一人兼任。另外还需要2-3名监护员,站位在大翼两端和机尾,如上图绿色箭头指示人员。据调查结果来看,被碾压当事人在此次拖飞机任务中承担的是指挥员的角色,这个角色正常应该是持对讲机联系塔台确定拖飞机时间和路线并反馈给拖车司机的人员,猜测掉落的工卡大概率是机位图(一般用透明塑料纸塑封起来的塑料卡片,A4纸的大小和厚度)
2.因: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当事机务捡拾工作单卡时被飞机主轮(后轮)碾压。
间接原因是其他机下人员未能及时有效地联系拖车司机停车。
为了一张工作单卡丢了性命,实在令人心痛。可能会有人疑惑工作单掉了为什么那么着急去捡呢?因为在机坪上,风非常大,单卡纸张稍不留神就会被吹飞,这类物品被称为机坪外来物。任何外来物都有可能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引发不安全事故,所以机坪管理部门对这类外来物所属人员的处罚非常严格,动辙扣证扣分,后果就是当事人可能无法进机场工作,直接影响到工资收入,所以他那么着急去捡拾掉落的工作单卡。
由于飞机非常大,长宽各几十米,而且翼尖和机尾站位的监护员的职责是防止所在站位处的机身与其他物体或者飞机相擦碰,注意力基本不会集中在机头位置的指挥员身上,加上距离远、机身和发动机遮挡,很难发现指挥员出现的特殊情况。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为什么要拖飞机:一般是廊桥机位紧张和维修原因导致的需要拖飞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旅客体验,减少旅客搭乘摆渡车的时间和不便,方便旅客直接从候机楼廊桥登机。廊桥机位紧张:举个例子,某机场有10个带廊桥的机位,1个远机位,夜间有11架飞机在本场过夜。那么第11架飞机落地后只能停在远机位,正好这架飞机第二天出港时间较晚,那么第二天早上等其他飞机飞走空出了廊桥以后,就需要把这架飞机拖到空出来的廊桥位置,方便旅客直接从廊桥登机,就避免了使用摆渡车在远机位登机,节省了旅客时间,还让旅客免于风吹日晒之苦。
维修原因导致的拖飞机就更好理解了,本次事件就是前一天晚飞机在维修机坪进行修理(一般需要开启发动机的大型修理都要在较远的维修机坪进行,避免发动机转动带来的噪音影响候机楼内的旅客及其他安全隐患),第二天一早拖至可供旅客登机的机坪(下图为青岛胶东机场的停机位图,610虽未标出,但作为维修坪,应该是在整个机场的最西北角)
机务人员奋战了一整晚,清点工具,恢复舱门口盖,推走梯子,机上留一人,其余人在机下确认好自己的站位,向塔台发出拖飞机申请。数九寒冬的青岛,清早5.6点钟,强劲的海风打的脸生疼。几个人累的腿像灌了铅,困的眼皮直打架,这个点正是飞机出港高峰,塔台忙着指挥飞机起降,根本顾不上他们地面拖飞机的事情,几人原地干站着无尽的等待、等待……终于对讲机里传来允许拖飞机的指令,指挥员一个手势,几十上百吨的庞然大物就靠这几个人监护着,以5km的时速缓慢移动起来……突然又是一股妖风,指挥员一不留神,手里的机位图被大风卷飞,出于职业责任感,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他没时间多想,立马跑去追捡……
3.料:局方(中国的民航业归中国民用航空局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局根据地域下分几个分局,这次出事的青岛位于华东,归于华东局管理,也叫局方)的调查结果果不其然、不出所料,把责任又盖在了机务头上:几名监护员未配备声光报警系统,因此未能及时联系拖车司机制动停车。敢问:这位局方调查人员办公室坐太久了吧?您参与过拖飞机吗?您一年去过机坪几次啊?您是考虑到了拖飞机的几名人员站位距离远、环境噪音大,没有办法及时喊话,没有办法及时接受其他站位人员的讯息。但是!!!在真正的拖飞机过程中,各个站位都有各自的职责的,大家的注意力都是在飞机上,事故发生就在一瞬间,即使有声光报警系统又能怎样呢?忙了一整夜,风中等待煎熬了那么久,大家身心疲惫,反应过来什么都晚了。
亲身经历过拖飞机的人都懂,拖飞机本身不可怕,怕的是拖飞机前漫长的等待塔台指令时间。塔台低下的效率、没有预计时间、没有办法放下不管去休息,各站位都准备好了,就只能站在风力雨里等,北方冬天的夜里,站风里一两个小时,手都被吹的虚肿胖一圈。虚耗,耗没了耐心,耗到烦躁再平静再烦躁,到终于有指令可以拖了,大家急切的心情你能理解吗?为什么这两年三天两头的发生拖飞机的时候刮蹭飞机?局方人员、机场领导真的复盘过吗?有一个领导来过机坪参与过拖飞机吗?文件一个个的下,规矩一个个的定,圆溜的话都让你们说了,压力都让你们释放了,责任都让一线干活的机务担了,靠桥率的政绩都让你们吞了……来机坪一趟吧,真的来机坪拖一次飞机就全懂了!出不出事和带不带什么工具没一点关系,去tmd靠桥率和塔台的低能效率!
4.法:自20-21年频繁发生拖飞机剐蹭事故以来,局方下发的关于拖拽飞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越来越周全,从人员资质数量、行驶速度、工具配备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从局方此次下发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问题主要出在事发时机下人员未携带声光报警系统。
在机坪滑行道牵引航空器的直线速度一般不超过10km/h,夜间或特殊天气情况下不超过5km/h,转弯不超过3km/h。从现场图片看出,出事的兄弟倒在了主轮后方不远处,说明牵引车开始制动时,已经来不及或是人已经倒地了。
正常情况下,机头下方的指挥员应分别与机上人员和牵引车驾驶员保持联络,在遇有紧急(危险)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牵引车驾驶员和机上人员使用刹车;翼尖监护人员也有义务在紧急(危险)情况下,使用有效的联络方法立即通知牵引车驾驶员停止牵引航空器。而常用的联络方式是对讲机和手电,特别是夜间,在照明不好的情况下,用手电给牵引车驾驶员打灯光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在牵引A320时,实测机下指挥人员戴上耳机后与主轮在前进方向的距离约为15m,在牵引速度为10km/h时,若指挥人员停止前行,则主轮到达指挥人员的时间约为5.4s。5.4s内要回过头弯下腰,捡起平铺在水泥地上的工卡(自己可以试一下戴着手套捡起地上的一张A4纸有多不容易),还要躲避前进中的发动机进气道,再起身往回跑,还要保证不出一点状况,时间是非常紧张的。
所以,在牵引飞机遇到任何紧急情况时,地面指挥人员或监护人员一定要首先联系到牵引车驾驶员和机上人员,让飞机和牵引车停下来再处理,不要拿生命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