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看了黄灯老师在腾讯研究院的演讲,题目叫《二本学生的困境,也是当下所有年轻人的危机》,深有感触,推荐给大家!
2019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814万,这其中一本院校录取人数仅占15.8%,而二本院校录取人数占比84.2%。
是实话,我虽然知道二本院校的学生多,但是这个比例我还是有些吃惊!因为我认知范围的企业,别说只招一本了,还有的要查本科出身的,非985/211不要!
面对不断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供远远大于求的现状,面对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想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没有办法,只有不断的提升学历,来弥补自己学历上的短板,来增加自己的筹码!
15年跟我一年入学的硕士毕业时,本科二本,硕士天大还是能进一汽大众、联电、博世、上汽研究院这种业内大厂的,但是现在据我了解这些企业已经开始卡本科学历了,至少是卡硕士学位,非985/211不要,这才仅仅过了7年!
所以读研还不够,只能继续个博士,以寻求更多的可能,以求找个薪水更高,社会地位更高的工作!
我自我感觉目前大多数读博的博士都不是为了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混一张好简历,然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承认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所以对于大多数来说,读博的意义就是不断抬高身价,在激烈的大城市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努力的在大城市留下来!如果你不读博,你被读博的人淘汰掉的风险有可能会逐年增大!
所以没办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里支持不了太多,想往上走一步,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在大多数认知中,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就是博士了!
别来跟别人比,多跟自己比一比,即使没有读上985/211的博士,只是普通院校的博士,但是只要读了,能顺利毕业,你就是比不读要强了!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
说这个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
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
有一个同事,海归,放弃了原来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国外读博士,最后回到高校。就是因为她觉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变得没有时间思考,人像机器。所以为了进高校,她选择了读博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了10几年。 她说,人是要有点追求的。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