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
我在美国的第一个实验室里,有个师兄在晚上七点半的时候偷偷瞄了一眼老板走没走,结果被老板从背后发现了,直接跟他说你不适合在我这里读PHD,要么转成master,要么直接换个导师。
课题组要求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七点半,中午给你40-75分钟吃饭。他自己会七点半离开办公室,然而大部分时候他都会在回家之前到实验室溜一圈,跟每个学生询问一下今天做的怎么样,有什么进展,有时候遇到问题了,和每个人讨论上十几分钟,晚上九点多大伙儿才可以走人也是常有的。而且,这时候兄弟们都还没有吃晚饭呢,等你吃了晚饭,很可能还要去继续加班完成老板在晚上讨论时让你补的那些内容。。。至于课程作业呀,论文啊,那些都是你把这一切都做完了以后才可以考虑的……
据我所知,我这个课题组,在美国,真不算是太push的……
我在海外学校交换的时候,在1点左右发消息,基本都能炸出大量的人。
所谓”朝九晚五“,可能只是因为治安不好必须赶紧在天亮的时候回住处,但不代表在住处的时候就不科研了……
我个人感觉,在哈佛这边,真正牛逼的哪有朝九晚五的,恨不得所有时间都去做科研出成果。我认识的很多很厉害的PhD,都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每周工作六到七天的,我们3月12-20是春假,很多人都不出去玩了,就是做科研。所以你觉得国外博士朝九晚五,有可能是以偏概全,也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真正拼命努力的都没吭声呢。
我自己算很菜的,但是因为导师要求+自己也想努努力,这学期科研要做,还上了三门场论课:Matthew Schwartz的量子场论2,Arthur Jaffe的公理化场论,尹希的现代数学物理,恨不得每天每夜每周所有时间都去学习,不然根本学不会。我同课题组的师兄都和我说,每天在办公室见到我就在写作业,也太难了。
国外的研究生课程压力比国内大很多,以前我在浙大读本科曾经有过一学期36学分(一般推荐25学分)然后那学期GPA还有4.78(满分5)专业第一的经历,后来到了国外读博,一学期上两门课还属于有空闲,三门课就基本上是极限了,作业硬到有时候一道题就是以前上课一整周的作业量,而且基本都是无法通过简单重复例题的方法就能做出来的,需要自己去思考,然后这种题常常在助教的帮助下还要一做就是一天……
我导师还和我说,下学期你去上完场论3 CFT( Conformal Field Theory)和尹希的弦论1,这样物理这边的基础差不多就打好了,然后再去修数学系的研究生课,实分析复分析代数拓扑啥的,保持每学期上两门课的进度,博士毕业的时候基础会很扎实,我当时就觉得,这压力也太大了,不过我确实喜欢,因为难得有这么好的课程资源去学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了。
而且,我导师从来不push,对我的各种想法都很支持,也不催着进度。只不过他自己就很以身作则,我导师是Prof. Jaffe,一个八十多岁的功成名就的数学物理大牛(他对场论的理解简直深不可测),噢对了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那是他当时任克雷数学研究所所长的时候提出的。他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还常来和我们讨论,且他自己也有感兴趣的topic,所以经常自己推公式写文章写书啥的(比如最近他准备弄一本关于场论里Reflection Positivity的书),你有这样的导师,很难不努力去工作和学习,不然我真觉得我会很惭愧。
选了学术这条路且真心想做出点东西的人,肯定不可能快意潇洒的,至于其中的值得与不值得,那就只能自己体会了。
这个真的分学科。比如生化环材,我听到的不管国内国外,不管中国导师还是外国导师,都是非常push的。差别也许就是在国外995,在国内8-10-7这种,国内每天多两个小时,但几乎每天都得去。
像统计这类只需要草稿纸、笔和电脑的学科,国内国外都没人理你在哪里工作,每天工作多久。只要结果出来就行了。
海外博士一般也并非朝九晚五,德国基础研究学科博士一般是“半个位置”,工作日一天干够四小时就符合规定。以我看见的大多数例子来说,晚上和周末大部分地方基本不加班。如果有加班的,一般大概率是中国来的。相当多数的学生是三年实验室工作就毕业了。
这样下来,德国相当一部分博士论文水平甚至仅仅相当于国内一些较好学校的硕士水平。在国内看来,完全是水水水水毕业而已。这也导致了现在华人在德国博士毕业回国在学术机构相当没有竞争力——遗憾,七年前和我同届来德的同学,找到教职的寥寥无几。惭愧惭愧,有负祖国培养。
国外的水准是不是相对高很难说,如果仅仅从发文章角度来说两边其实越来越接近了,但是海外PhD在语言和思考上更接近hypothesis-driven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生物领域这是一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坎。
同时,海外博士工作节奏确实松很多。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PhD前期也经常10am-10pm,但后来发现这样的工作节奏并不能缩短我的毕业时间,于是渐渐开始了9am-6pm的规律快乐生活~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依然是勤奋的,而且我很佩服他们。但大家也要回到现实:大部分人,达到80分平安健康地毕业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太为难自己。
2)以美帝为例,offer上写了我们这是half time job,一周就拿20小时钱。所以老板一般也不会没事找事来考勤:考勤?20小时以外的工资补伐啦?
3)继续以美帝为例。我们系的毕业要求是一篇文章(生物领域),就这要求还年年有人达不到。国内很多大组都是三篇起步的,要求上高了很多。当然了,达不到文章发表要求也不能全怪学生,有些reviewer就是这么坑,比课题本身更坑。
4)人不在实验室,脑子还是在为课题服务的。我经常在跑步机上想到新的实验设计(或者想起了今天漏做了啥回去补一下),后期写thesis的时候真的是吃饭都会想到我那几张图…
5)PhD期间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事情是思考,也就是天天被老板念叨的critical thinking。如果先想再做,往往会减少工作量,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强身健体或者用来做下一步的思考(懒人喵vs大神,参考条目1));而先做再想…嗯相信我~永远都会有做不完的事的。
其实在我将近10年来接触了这么多实验室同学和同事之后,除了对当年我校学姐早上10点就去五角场逛街表示瞠目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生都让我觉得这个群体是真的优秀。离开校园后,我也越来越相信PhD时吃的苦和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至少能承受那么多压力最终毕业的,心理素质得多好^_^
最后祝大家顺利毕业呀!
海外博士怎么可能(都)朝九晚五?
我在哈佛和MIT读博做科研这些年,没见过一个朝九晚五的博士生。博士同学中996乃至007才是常态。
我身边唯一一个讲究work-life balance的同学是个欧洲人,即使是ta,也常常以10-9-6的节奏工作。
10-9-6在哈佛已经算是非常讲究work-life balance的科研节奏了...
美国同学大都和中国留学生一样努力拼搏,传说中朝九晚五读博的‘老外’我是一个都没见过。
科研是个智力活,但也是个体力活。
看文献、跟合作者敲定实验设计、做实验收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写文章、投会议、投期刊、做学术报告等等等等,这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更不要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篇三个实验的文章背后可能是几十个实验的汗水。试错、调整和纠正都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智商高的人有没有可能花更少的时间就把事情做完?
有可能,但人的效率也是有上限的,就像一亩地再怎么施肥也没法产出一万吨小麦一样。一个智商超群的博士生,如果再有一些运气,确实不需要007就能有不错的科研产出,但朝九晚五是绝无可能成为学术新星的。甚至,在哈佛/MIT这样高标准的学校,如果碰上了要求高的导师,朝九晚五别说毕业,连博士候选人资格考都不一定能通过。
我理解国内一些学校博士毕业需要发sci这件事很痛苦,因为发表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
但海外有些学校的导师是连领域里顶刊90%的文章都觉得不够好的,要达到他们的要求,再聪明的博士也得分秒必争地工作。
知友们,欧洲的情况和美国其他学校的情况我是真的了解相对有限,前者根据我身边朋友的经历,应该说work-life balance比哈佛/MIT好很多,至于美国其他学校,我确实不太清楚。以上内容只是根据我自己的读博经历来写的。
我哥是学林业的,昆虫学。过年回来吃饭,饭桌上和我们吹比,说有时候就得佩服美国。我说咋了。
他说,我一学姐现在就在美国,因为疫情回不来只能天天做实验。
昆虫学怎么做实验呢?总不能对着空气做吧。你总得有虫子吧?他们是怎么弄虫子的呢?去野外抓,活的也没用,就把诱捕器里面的拿走就行。要是实验需要用到活的怎么弄呢,从墙上把蛾子(应该是舞毒蛾)的卵弄下来,回了实验室培养。这蛾子的卵可不简单,每年一轮,得先冰着(模仿冬季自然气温),然后再恒温养着(大致就是这样,具体怎么样我也忘了)。自然条件下的卵是一年才能成虫,实验室培养可以减少到八九个月。
从头说起,为啥说人美国牛批呢。因为这个学姐在美国几个月的时间能做出来他们现在一两年才能弄出来的成果(我记忆不准,可能有夸张,但是数量级上应该没错)。在美国,实验用的昆虫培养是工厂化了的,同一种昆虫,不管你想要发育到什么阶段的,是卵,是幼虫,化了蛹的,到了羽化期的还是成虫,全都有。你要是和我们国内实验室管恒温箱的同学说我要几盒卵不要幼虫,再来五盒蛹,一只羽化的都别掺;再加上十盒雄虫,不要一只雌的,那同学肯定骂,你小子莫不是来消遣洒家的。但是在学姐呆的那个实验室,你只要写一份表格,过几天你所需要的虫虫就能到手,开始做实验了。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就想指出可能存在影响的一点:效率不同。“效率”这个词说的并不是学生这个科研主体科研能力上的差异,而是想指出,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确实离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别的方面我不知道,但科研设施或者设备这个基础层面客观上还没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能一些大学在政策倾斜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下达到了,甚至超越了,但是平均水平还是不算高。(看看我为了防止被喷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而我哥的学校位置在帝都,他们专业基本上也应该代表中国最先进的水准了,他亲口给我讲了这样的故事,这应该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家里好几个海外读书,欧洲不入流大学到美国top10都有。
沟通下来,大学越烂,学生越轻松,大学越好,学生越苦。
比如欧洲三流大学艺术系,那真是毫无任何压力,学费交齐,必定拿文凭,日常就是吃喝玩乐。
美国top20学音乐,就比较困难,但是还好。
美国top50理工硕士,比国内苦,但是不缺课题和经费,老板团队一大半中国留学生。
美国top10理工博,上班能看见太阳,下班运气特别不好也能看见太阳,侄子国内top10本科,top2硕士,都觉得在美国读博太苦了,比他本科学校还有top2读博的同学累多了。不过文章就比较容易发,毕竟科技前沿,信息灵通,经费也够,大老板本专业大佬,他们大老板据说诺奖提名n次,只要出去开会,基本都有专场演讲,发个文章,编辑一看通讯作者都高看一眼。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