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过年,我几乎每天都会被问到这问题。
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我一般就告诉他,今年估计结束不了。
自从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以后,全球的群体免疫幻想被彻底打破,而且按着这种大流行的趋势,疫苗的速度很可能追不上病毒变异速度。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数据库里有新变异毒株的出现,不知道那天就会有新的毒株出现。
WHO乐观的预测2022年能终结新冠疫情,当然他们也承认新冠病毒不会被消灭,只是从全球大流行变成低流行阶段。
按着现在的情况,我怀疑WHO今年会根据世界各国的对于新冠病毒的控制情况,比如说死亡人数或者住院人数(感染人数就别想了),然后宣布全球大流行正式结束。但具体死亡率或者住院率是多少才会宣布,我怀疑现在谭德塞自己都不知道吧。
所以说疫情总会过去,即便有奥密克戎毒株这样的破防存在,也终将过去,但这个结束的信号如何定义,可能会存在很多争议。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假设WHO宣布全球大流行结束,那各国会重新开放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对于这个病毒的接受程度,或者换个话说,我们能接受多少新冠病毒的感染和死亡病例?
假设按着当下的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数据计算,我们能接受每日新增个几百万,死亡1,2万人的数据吗?
我们总说新冠病毒的流感化,那咱们就拿美国举例,CDC 报告,自 2010 年以来,每年与流感有关的死亡人数为 12,000 至 61,000 人,与流感有关的住院人数为 140,000 至 810,000 人。
那新冠从出现到现在,美国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了。至于现在奥密克戎能否让新冠病毒流感化?现在谈这个还太早了。
未来,新冠病毒不会消失,还会时不时的有新毒株变种出现,我们可能需要长期的更新疫苗,防疫正从一场病毒狙击战变成拉锯战,甚至变成消耗战。
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熬到新冠病毒流感化,感染以后只需要在家吃上几天的药,然后就可以康复继续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身体有基础性疾病,或者老年以及其他高危人群可能需要每年1次或者以上的持续接种疫苗。而其他人则可以根据基础免疫力来抵抗病毒。
但这个时间,在今年?很难。
我大概就是这种亲戚。
那天给我外婆打视频,我问我外婆:
“婆婆,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啊?”
她发出一阵爆笑。 然后转过头跟我外公说:“她问我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哈哈哈哈哈哈”
“那你就稍微预测一下嘛,今年还是明年?”
外婆:“就还是当时说的嘛,3年起步,5年观察。”
是的,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外婆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起码要三年多哦!2023年再看情况。”
我这种傻子怎么可能相信呢?
结果,做了40多年防疫工作的传染病学教授果然不是盖的!
我爱外婆!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1]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随后Delta疫情就发生了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逐渐消失。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成为新的主流毒株。
最近有人说,Omicron症状比Delta轻,所以得出新冠越传播越轻的结论。
但从进化树上看,Omicron和Delta完全没有亲缘关系,Omicron不是Delta的后代,得不出病毒进化后致病性减弱的结论。
实际上Omicron的毒性比祖先B.1.1高。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019年,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由于大量免疫缺陷患者无法清除病毒,发达的交通让病毒具备全球散布,持续迭代的条件。
下一种毒株的毒力是随机的,不排除出现高载毒量、免疫穿透性强、高重症率、高后遗症率的变异毒株。
Omicron毒株的毒性较Delta低,但由于传播太快人群形成抗体也快,预计几个月后会被新毒株取代。
(1)病毒基因组丰富程度是指数增长的
经过2年左右的进化,病毒发展出多个分支。
在基因组足够丰富后,由于同一病人同时感染不同变异毒株的概率加大,重组速度也在加快,病毒发展出新性状的速度持续加快,呈现指数增长。
每一种毒株在传播前期,基本都是指数增长,如丹麦12月Omicron感染人数。
(2)防疫资源只能线性增长
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CEO在12月月底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到3月份才能量产。
每个地区的医疗设施配置、物资生产是线性增长的,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是漫长的,最多只能对数增长。
隔离等防控措施基本不受变异影响,但资源增长难度极大,也可认为是对数增长。
(3)时间越长,防疫局势越不利
用线性增长甚至对数增长的医疗资源打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能速胜的话劣势会越来越大。
这张图虽然是个笑话,但时间可能和抗疫差不多:
从疫情发展的趋势看,国外维持全球化和”共存“不可兼得:
如果高毒力毒株出现,”共存“的国家不但会击穿医疗,更会击穿物流和供给保障,击穿消费的每个环节,甚至击穿富人阶层原本有效的防疫措施。
国际物流被持续击穿后,各国工业和供应链都会受到重创,例如美国已经出现农机配件缺乏的问题。
如果农机和农资生产出现问题,不排除出现全球粮食危机的可能性。
免疫突破毒株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抗体效果逐渐弱化,”共存“代价逐渐高于”清零“代价
德国分子生物学家Kai提出:
病毒进化的两个特性:
所以我们只能限制感染数量,切断传播途径,但我们做得很差。 只要病毒继续流行,它就会不断进化,为我们带来麻烦。
3.中国成为国际产业链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