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概率会对刚,说中国说法“不合理”之类,可能还会强硬要求中国放弃“残暴的清零措施,给病毒自由”。
中国也不必理会。要是加拿大人懂防疫,他们国内疫情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冬奥会召开在即,作为五眼联盟的加拿大不趁机捣乱,我是不信的。(即答)
按照以往我们对新冠病毒认识:
为什么呢?
更何况病例本身很可以已经接种了疫苗,这么轻易就突破感染了?
因此,在常温下,体外暴露多天的病毒仍然具有大量传染性的活病毒,概率很低。
2021年 4月 5日,美国 CDC发布的简报显示——在典型的室内环境条件下,不锈钢、塑料和玻璃等常见无孔表面上的新冠病毒预计会在 3 天(72小时)内减少 99%。
而该境外邮件的自发起到收件,至少经历了 4天——
但是,我们考虑病毒体外存活的时候,
还会考虑温度和湿度。
温度方面或许会受北半球冷冬影响,
病毒存活时间有所延长;
但湿度方面基本不用考虑,
因为是干燥的文件纸张;
不像深圳病例收发的是境外冷冻试剂,
温度还是湿度都有严格标准。
现在全世界都是 Omicron的主场,国外感染人群庞大,收发境外快件检测到新冠病毒也在所难免,但是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即使是死病毒,也会核酸检测阳性。
所以才会说——
「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与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 HIV不一样的是,新冠病毒属于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这与新冠病毒必须通过受体 ACE2感染细胞有关。
在前几天关于天津 Omicron的分析中,我已经提到过它的显著变化——“嗜鼻性”。
这是奥密克戎最值得警惕的一个特征。
1月 2日,一项对仓鼠的研究发现[1],仓鼠感染 Omicron后,上呼吸道比下呼吸道病毒载量更高,导致上呼吸道(鼻咽喉、呼吸道)疾病增加,下呼吸道(肺部)疾病减少。
注意:尽管如此,Omicron感染仍然会导致肺部病变,只是相比以往毒株小得多。
这就不得不从分子层面上去解释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
通过长久的努力,科学家们正在逐渐解开新冠病毒是如何一步步侵入人体细胞的[2]——
其中,
TMPRSS2是呼吸道细胞表面大量存在的一种酶,它会先酶切刺突蛋白 S2亚基上的一个位点。这个剪切点会暴露一串疏水性氨基酸,暴露后的疏水性氨基酸会迅速嵌入最近的膜中——即宿主细胞膜。
随后,展开的刺突蛋白会折叠起来,像拉链一样,迫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融合。
随后,新冠病毒将基因组直接喷射到宿主细胞内。
通过采取这种弹簧加载的侵入方式,新冠病毒比 SARS病毒的感染更快,并避免被困在核内体。
TMPRSS2水平在肺细胞中不同,在下呼吸道细胞中更高。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月17日的研究发现[3],
而 Omicron在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率更高。
通过 TMPRSS2 (A2T2) 和敲除 TMPRSS2(A2ΔT2) 的对比发现:
WT和 Delta都观察到 TMPRSS2带来的感染性增强,而 Omicron没有观察到差异。
这个优势的缺失,使得与 Delta相比,
这些数据表明:
加上疫苗、年龄段轻等因素,更有可能成为无症状患者。
换言之,物传人的可能性相比 Delta也在加大。
这和我前面说的情况一样,一般情况下,新冠要在人体建立起感染,需要大量的活病毒,但病毒的变异其在较低的暴露剂量下更具传染性。
假设 Delta感染人时的病毒载量初始 CT值是 25左右;那么 Omicron感染人的初始 CT值很可能只有 30左右(而且 Omicron主要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部 CT值更低)。
这跟“针扎一下得了艾滋病”的概率是一样的(阴谋论什么的有科学可讲吗~)。
严谨规范境外的人或物的输入尤为重要,毕竟凛冬已至,新冠也都在不断进化变通,同一套方式如果无法继续下去,变则通,通则久。
我是 @39健康网 (公众号同名),如果你想了解最新的疫情&疫苗科普,可以持续关注我【也可以关注下面的疫情&疫苗】专栏。
美国男子称感染新冠后生殖器缩水。医生回应新冠会使男性患有勃起障碍(ED)后遗症,你怎么看?
美国赴华航班面临全面熔断风险,对留学生和其他回国过年的人有什么影响?
截至 11 日 9 时,天津西青区在大筛中发现 1 例确诊,还有什么信息需要关注?
1 月 9 日消息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 6000 万例,这意味着什么?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美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在心脏、脑部存留数月」,如何从生物学角度解读该情况?
如果参与过处理同批邮件的物流人员之后有测出阳性的话,那么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的话,我认为邮件只是替罪羊。因为死病毒同样可以PCR阳性。
病毒要成功感染是需要接触一定的量的活病毒的,不是说只要有就会感染。
我就是搬运工,加拿大朝野态度如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7066933018886144可防可控有限物传人
新京报有一篇报道,要点如下
1.病例所在的单位把邮件保存得很好,并且按照日期编码,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邮件量很大,但没有乱成一堆,因此我们很快找到了原件。
2.这个邮件放的时间比较久,检测的时候还是测出了病毒。
3.从同来源的其他邮件中,又查出了类似的病毒,而且跟加拿大、美国方向的变异株高度同源。
4.根据病例体内检出的变异株测序,分析国内的数据库,都对不上,病例又没有接触过境外或高风险人群,物传人的概率就更高了。
5.邮件发来地区所流行的毒株,和病例体内检出的毒株序列高度一致,这又进一步提示了源头,最终形成了疾控部门的溯源推论。
最近类似的情况还有几起:
深圳:此前奥密克戎病例曾接触北美快递
1月17日截至17时,深圳未报告新增病例。下午6时,深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今年疫情的第十一场发布会,深圳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林汉城通报了最新的防控进展。
病例17与多地不属同一传播链!近日报告的病例17属新的独立疫情——“0115”疫情。
深圳市疾控中心对病例17进行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显示,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这是深圳首次发现“奥密克戎”。
经国家疾控中心和广东省疾控中心比对,该病例与天津、上海、珠海和北京等多起本土奥密克戎疫情报告病例均不在一个传播链上,与深圳以往境外输入病例也不同源,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100%同源。
病例17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1月12日接触和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未做个人防护,14日出现咽痛症状,15日核酸初筛阳性,不排除本起疫情由暴露于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溯源正在进行中。[1]
1月17日下午,珠海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流调溯源发现,目前所有病例均在同一传播链上。基因测序与外省的境外输入关联病例100%同源。早期发病的病例从事某企业客服工作,经常接触境外入境物品。根据目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因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所致,进一步的流调溯源还在加紧进行中。[2]
1月9日,据义乌发布消息:1月7日晚,浙江省一地在对一批进口布料的核酸检测中,发现阳性比例很高,存在较大疫情传播风险。为充分应对进口布料可能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严从紧抓好疫情防控,现就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1.从事进口布料批发、零售和加工的市场主体,即日起暂停将进口布料运入我市。
2.2021年11月1日以来还有进口布料剩余的市场主体,请主动向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电话:0579-85214316)。如隐瞒相关情况,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将追究相关责任。
请广大市民不必恐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时刻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勤洗手、勤通风,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尽早按程序接种新冠疫苗。
以下为新京报介绍北京溯源的原文:
1月15日,海淀区报告了北京首例本土奥密克戎病例;1月17日,疾控部门公布了溯源进展:或与一件国际快件有关。
“物传人”虽在专业角度成立,但多与冷链相关,如2020年在青岛发生的疫情中,发现了冷链货物上的活病毒,成为“物可传人”的有力证据。但非冷链的普通快件传染给人,目前尚无实例。
溯源者为何将目光锁定物品?又如何分辨“物传人”和“病例污染物品”?1月18日,海淀区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揭秘此次溯源。
首发病例母亲提供阳性快件线索
新京报:市疾控通报阳性快件的溯源情况时,外界还是比较意外的。一般溯源更倾向于从人身上去找,此次如何关注到快件?
江初:这件事其实不是从病例嘴里说出来的。流调过程中,我们曾询问病例是否接触过境外人员或高风险人群,她很肯定地说没有。但是她的母亲很警觉,说她曾拿过国外的邮件,这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从我们普遍的认知来说,物传人概率并不高。但是市疾控的专家很敏感,给了我们指导,非常坚决地说要追溯,我们就进一步针对物品进行溯源。这是第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的快件,拆完了也就扔了,不会保存。病例所在的单位却把东西保存得很好,并且按照日期编码,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邮件量很大,但没有乱成一堆,因此我们很快找到了原件。这是第二个关键环节。
这个邮件放的时间比较久,检测的时候还是测出了病毒,这是第三。随后,从同来源的其他邮件中,又查出了类似的病毒,而且跟加拿大、美国方向的变异株高度同源。这是第四个关键环节。
这一溯源过程,但凡中间差了一环,线索就断掉了,后续可能要无休止地搜索。
新京报:物传人既往有一些研究证据,但一般是冷链传播,非冷链的普通快递还没有实例,病毒在常温环境下存活力也有限。此次的溯源推论,有培养到活病毒或对病毒做基因测序吗?是如何成立的?
江初:普通快件传人的确没怎么听说过。冷链能实现传播,是因为一般冷库里温度一变化,风机就启动,造成很大气流,保存在低温下的病毒被吹起来,形成气溶胶,量很大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感染。
基因测序肯定是要做的。但病毒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大量复制,在环境中无法繁殖,只会衰减。病毒量低的情况下,测序的效果未必好,这是其一。其二,即便测序结果出来,可以进行比对,还要解答一个最关键的因果问题:到底是邮件上的病毒造成人感染,还是人感染后污染了邮件。前者的概率很低,后者却很容易。
怎么区分先后,推理逻辑是这样的:人、曾接触到的物品都发现病毒,两者几乎肯定存在关联;邮件从哪里发来的?同一来源不会只有这一封,在同一地区发来的其他国际邮件里,我们又测出类似的病毒,这说明是邮件“感染”在前。
此外,根据病例体内检出的变异株测序,分析国内的数据库,都对不上,病例又没有接触过境外或高风险人群,物传人的概率就更高了;邮件发来地区所流行的毒株,和病例体内检出的毒株序列高度一致,这又进一步提示了源头,最终形成了疾控部门的溯源推论。
新京报:物体表面病毒量相对比较低,病毒容易失活,非冷链快件传人可能是怎么发生的?
江初:我们分析,也许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是否有较大的污染源,造成邮件严重污染,运输中密封得很好,又正值冬天,温度有利于病毒存活。另一方面,日常室内收快件,很少有人会戴口罩、特别注意手卫生,可能病例在拆邮件的过程中没有洗手和戴口罩,最终被感染。
新京报:我们以后还能怎么“直视”快件?
江初:需要提高警惕,也没有必要太恐慌。即便出现个例,这个概率还是很小的。尽量少收高风险地区的快件,取件拆件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正确就医即可。但卫生习惯说来简单,真的落实到日常生活,还需要加把劲。
希望这起奥密克戎疫情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新京报:疫情溯源还会继续吗?还是告一段落了?
江初:我们对国际邮件还会进一步追踪,这一批邮件可能发散到了几十个点位,我们要进行检测,如果找到更多样本,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概率会更大;同时也要对人员进行管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新京报:18日公布的一个新增病例,不在密接管控中,这是什么情况?
江初:这个病例,作为高风险人群居家隔离,属于非直接接触的感染。
所谓密接者,是指和感染者同吃同住、共同生活、近距离接触,尤其在发病的时候见面、握手、吃饭。
这两个人没有见面,但后者去过前者的办公室,冬天室内保温,通风不是特别好,可能就造成了间接感染。
此外,这和奥密克戎的特性可能也有关系。奥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繁殖较多,人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更容易排出病毒,造成气溶胶传播。
新京报:首次和奥密克戎交手,还发现它的哪些特点?
江初:病毒的存活力和传播力确实超出了认知。此外,奥密克戎的潜伏期也短了不少。一般的新冠病毒潜伏期为7天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14天,此次的首发病例潜伏期只有3天左右。
新京报:防控策略要变化吗?
江初:防控的策略就是要快,尽快流调、查出传播链,对于密接、高风险人群、风险点尽快控制;对于溯源、风险人群时间的划分,也要调整,可能会比较短。
总的来说,对于奥密克戎,专业部门肯定要不断追踪研究,为防控策略和手段提供更多依据。
新京报:海淀这次疫情的管控程度如何?
江初:刚开始由于传播链不清楚,管控的范围相对比较大,通过较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病例涉及的轨迹、场所都进行了排查;通过流调、基因测序,很快锁定了传播方向,传播链清楚,后期新发病例接触发病等情况都复核常规特征,就能更精准地划定密接和点位,进行相应管控,减少对生活造成的不便和社会资源浪费,效率和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非冷链物传人第一次见,奥密克戎也是头一回交手,我们非常小心谨慎,管控范围还是适当扩大了一些,核酸检测的人群,一部分是为了溯源,一部分也是摸排人群的风险。
新京报:如何研判这起疫情的态势?
江初:按照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可控的,也希望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一般来说,处理疫情时,疾控系统24小时左右摸出最大风险、查明线索,后期工作就好做;头24小时查不明白,后期可能意味着巨量的工作,溯源如同大海捞针。前期流调非常重要。
这次能迅速控制,是在市疾控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各区疾控中心通力的合作支援中完成的。
新京报:下一步疫情防控还有哪些工作?
江初:我们已经通知了一些社区,要加强对症状的监测,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报告,社区根据情况会向市民提供核酸检测或者防控指导。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对于聚集、聚会、大型活动,还是要有一定的控制。从属地管理者来说,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市民已经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减少聚集,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黄码管理哪够?“黄码管理+征信档案”配合使用效果最佳,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些地方把闯红灯、错误垃圾分类、手机声音外放、公交吃东西等等纳入失信行为,这个未参与全员核算检测的,不仅仅要黄码管理,更得上个人征信管理系统,还有啥措施,一并上。
回答完这个,才发现另外一个热点:河南教育厅规定「学生寒假违规补课将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2637257/answer/2321596192
1:全员核酸急迫性:一个没有大规模新增病例的城市2天内全部核酸的急迫性在哪里?
2:全员核酸必要性在哪里?上海新增病例每天基本没断过,虽然大多是入境者,市区也出现过多次病例情况了,也都没那么紧张。最大规模的也就是迪斯尼那次几万人次核酸,也被人喷不科学。即便是做核酸也在很小范围才有,精确到小区的单元楼。我隔壁先后两个楼被临时封闭2天做核酸,但对其他楼没有任何影响。
3:擅变黄码科学性在哪里:健康码颜色制定本来是从科学范围来预估一个风险可能性,不管三七二十八直接变黄码的操作真是高,实在是高!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