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平就别玩自问自答了。孙策传位孙权,主要因素肯定是孙权年长,但防备的主要对象却是在内部,防的是孙氏宗亲,其次才是防外。
孙策临死前,张昭建议的继承人是性格与孙策相似的孙翊,但孙策还是属意孙权,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毕竟这个所谓的孙策政权,还不如说是孙氏宗亲集团政权。
当初孙坚带领孙氏宗亲为袁术效力。孙坚死后,同宗孙贲、孙辅、孙香,妻舅吴景等,继续为袁术效力。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州刺史,孙香为汝南太守,袁术核心区域,半数由孙氏担任。
194年孙策从袁术,不久袁术以孙策为折冲校尉,渡江辅佐吴景、孙贲进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孙策屯曲阿,得到袁术任命为行殄寇将军,吴景、孙贲被调回袁术处,至此孙策成为这支袁术军队的实际领导者。
197年初袁术僣号,孙策乘机串联孙氏宗亲,从袁术独立。除了孙香,孙贲、孙辅、吴景等人都与孙策一同脱离袁术,但问题来了:
孙策脱离袁术时,孙策除了袁术给予的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外,只有自领的会稽太守,而吴景是广陵太守,孙贲是九江太守(袁术给的,不过孙贲没有接受),孙香是汝南太守,这导致孙策对孙贲、孙香、吴景等人无法构成上下级关系。
孙策主导孙氏脱离袁术,仅仅是因为当初父亲孙坚领导孙氏,而袁术重要将领吴景,又是孙坚妻舅,以此来确定孙策的主导地位。
但这种同宗亲缘来维持的关系,并不牢靠,孙香就没有跟随孙策,而表兄弟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后,为丹阳太守,孙策却“嫌其太重”,让舅舅吴景代替徐琨为丹阳太守。可孙策要面临最尴尬的事情是:
197年夏,朝廷派王誧封孙策为骑都尉,袭乌程侯,领会稽太守,承认孙策会稽太守的身份,但孙策“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想得到将军号,王誧只能承制假孙策为明汉将军。
198年,孙策加倍向朝廷进贡后,获得讨逆将军、吴候之职,从后来孙权的讨虏将军之职,有“幕府”之称的记载来看,孙策的讨逆将军就可能开始自称幕府而开府。
199年末,除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治九江郡外,孙策基本上平定了扬州,分豫章为庐陵郡,除了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外,其余太守都是孙氏宗亲故吏,吴景为舅舅,孙贲、孙辅是堂兄弟,朱治不但是孙坚故吏,还举15岁孙权为孝廉:
孙策又以武将领县,同时伴有“征赋”,来分割宗亲的权利。
如程普为丹杨都尉,转战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5县,凌操的永平长、吕范的宛陵县也都在丹阳;孙策给太史慈“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的建昌都尉,周泰的宜春县,则都在豫章郡,而太史慈还负责在边境县防范刘表。
这些武将所领县多在丹阳、豫章、庐陵3郡来看,要涉及到吴景、孙贲、孙辅3个太守。所以至孙策死前,其政权呈双重构成,即以宗亲故吏为太守,武将领县分列各郡内:
孙策、孙权作为扬州本地人的缺陷,无法担任扬州刺史统领宗亲,而缺乏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各为太守之位,而几乎平起平坐,仅依靠将军为而勉强占据领导优势。
孙权刚继承会稽太守之位,首先发难的就是堂兄-定武中郎将-孙静之子孙暠,企图从吴郡乌程县,南下袭击会稽,正好要经过富春县,县令虞翻一番言辞,劝退了孙暠,而孙暠后代孙綝、孙峻祸乱东吴,则是后话了。
赤壁之战前后,孙贲、孙辅都有二心,尤其是孙贲,和曹操还是姻亲关系,208年曹操为分化孙权政权,派使者刘隐诏拜孙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这地位已经基本上与孙权的讨逆将军齐平了,孙贲企图向曹操献质,被朱治劝阻。
不过孙贲应该是善终,而孙辅就倒霉了,被孙权幽系。所以当初孙策传孙权,防备的主要对象还是他的亲戚们。
真的服了,营销号自问自答,用废话生成器说了一堆有的没的。
说回问题。很简单,孙策死的时候儿子很小,孙氏还处于草创阶段,孙氏如空中阁楼,一点风吹就倒了。
传位给儿子,主弱臣强,孙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不是便宜了别人?
后世赵匡胤还要立弟弟为继承人,就是怕自己送的早大宋就没了。毕竟赵匡胤也是从人孤儿寡母手里夺得江山。
再来个标准营销号结尾,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