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司马懿又不是魏国第一名将,为什么题主要拿水淹七军来碰瓷?
左思右想,难不成题主觉得水淹七军之战和平公孙有相似之处:
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朝廷闻师遇雨,咸请召还。天子曰:「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橹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
司马懿攻襄平,也是天降大雨,平地数尺。三军害怕被淹请求移营,司马懿不为所动,还斩杀了都督令史张静示威。后来雨停之后,果然就合围襄平,最终平定叛乱。
题主难道是想: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帝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三军恐,欲移营。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
然后怎么样?
次日,平地水数丈,帝七军皆没。惟帝善泳,还樊城,庞德无所回避竟不屈节而死。
……真的编不下去没办法啊,打公孙渊的时候是平地水数尺,也就是五六十厘米,估计到腰,这样还能靠军法约束,杀几个人就镇住了;汉水是平地水数丈,一丈两米多,数丈至少就是五六米,这别说靠军法,靠什么也抵不过自然规律,没人能在五六米的水里面坚持十分钟。
如果按照乐观的预测,拿司马懿后来都督荆豫时候的风格,那时候他对水军倒是比较看重——但是统帅七军的时候明显于禁是没有什么船的,于禁没有,司马懿也变不出来。那么一旦大水淹来,就算是平地起土城,在周围都是关羽水军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保护粮道,还是束手就擒。那最好的结果,无非就是有先见之明,曹仁指定驻扎地之后马不停蹄的顶着暴雨严令「垒土为堤」:
秋,大霖雨,汉水溢。仁使帝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帝令军中屯土为堤,军士怨言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后果汉水暴溢,平地水数丈。帝登堤拒羽。羽观帝治众严整,知事不成,叹曰:天下奇才也!
曹仁让驻扎在樊城附近的平地上,这个司马懿很难找到理由拒绝,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大水漫灌之前,能率兵建成一座防水堤。至少能争取时间率领大部分的军队进入樊城,或者就干脆学徐晃,先退兵避其锋芒。躲开了这场天灾之后,关羽倒也不是不能打。
总之,在当时汉水暴涨的情况下,没有船的魏军很难击退关羽,能守住就是胜利,这谁来都一样。
说点题外话,于禁,其实我觉得他在外姓将领中能做到高位,和司马懿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公私分的很清,在自己打工的时候不树私恩,对待军士甚至于可以用刻薄来形容。
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衆心。
于禁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而司马懿在征辽东大胜之后,在没有朝廷明诏的时候,甚至于都不愿意给士兵御寒的衣服。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曹操和曹叡,都可以说是察察为明的雄猜之主,在这样的主公手下打工,怎么才能让对方放心?那就是用各种方法表明,自己没有心思、没有想法去建立和手下的私人感情,权力完全来自于主公的赐予。于禁和司马懿在这方面都很注意,也确实在各自的主公手下深得信任。
张静曰:这个答案下我已经被斩了三次了,还斩不?不斩我回去了。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