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生物学家重新发明积分后
纳米科学学家重新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
各位可以注意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且只有王院士一个人
这在如今材料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上,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乐观来看,至少说明这篇文章确确实实是王院士本人写的,公式也是他本人一步一步推的。对于王院士这种功成名就的大老板来说,60岁的材料大佬还在一线搞科研,是值得表扬的
新闻里提到了“多年研究”,我估计这是王院士多年以来闲暇时间自己推的小问题,不排除是很多年前本科老师随口说的一个“留待思考”的课后题,或是自己多年前突发奇想的一个点子
只可惜隔行如隔山
我觉得也不要批得太过激了,王院士本人60岁还可以推推麦克斯韦方程,理论物理水平起码还维持在国内top 20的物理系应届优秀毕业生水准
不少30岁冒头的生化环材青椒,还有知乎上自称学过电动力学的很多人,不说推公式了,让他们现在当场默写四个麦克斯韦方程,估计能完全写对的人不会超过30%
我的水平有限。我只能在这里写一下另外一个事的科普(我近期接触到一点表面吸收电磁波的问题,故对这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搜集了一些材料)。翻译自下边这则新闻。
Date:December 11, 2019
Sour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Soldier Nanotechnologies
距不列颠先贤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一种动力学理论”(1865),迩来逾一百五十载矣。没有这篇文章,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这不容易想象,因为该文章的面世,使我们对电磁场和光场的基本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二十个原创的方程(现在已经优雅地归纳为四个)、它们在界面的边条件,以及块体电子器件响应函数(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是我们操纵电磁场和光场的力量之源。
因此,想象没有麦克斯韦方程的生活,就意味着想象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现代科学、人际交流与技术。
大尺度(宏观尺度)来说,块体响应函数和经典边条件足够描述材料的电磁响应,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小尺度的现象,非经典效应将会变得重要。一旦非局域[2]、溢出(根据量子力学,电子不会只局限在材料表面以内。从表面到气相,电子的密度会有一个渐变)[3],以及表面允许朗道阻尼等影响因素出现,传统的经典电动力学将失效。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理论工具在纳米尺度的研究中失效呢[4]?纳米级电子器件的(小)尺寸是非经典现象的核心,而且它们不在经典模型的范围之内。(现代)电子器件的尺度可以达到玻尔半径( )或固体中的格矢量级:小尺度意味着量子效应。
现在,通向对纳米尺度的电磁现象的理解与建模之路已经通畅。《Nature》的一篇突破性论文《针对纳米尺度电磁学的理论与实验框架的一种普遍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把宏观尺度成立的麦克斯韦方程拓展到纳米尺度,给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理论方面,他们的理论框架推广了麦克斯韦方程的边条件,将电子器件的尺寸信息纳入了边条件。这是通过引入所谓的“Feibelman -parameters”实现的。
-parameter 是在研究表面电子态问题中引入的。它作用类似于体相中的介电常数 。在数值模拟方面,从业者需要做的就是匹配每一对金属间界面的Feibelman -parameters,并且求解新边条件下的麦克斯韦方程。
拓展阅读:等离激元光子学/电子学plasmonics[5]
从实验的角度看,作者研究了薄膜耦合振荡器[6],一种典型的多尺度构件。这种器件具有非经典的性质。第一作者Yi Yang称:“当我们搭建好我们的实验设备时,我们真是够幸运的。因为我们选取的几何构型正好能展示出足够强烈的非经典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我们的预期中没那么强,以致于我们看到实验结果都很兴奋。这些特征使得我们最终得以测量出理论中的Feibelman -parameters。而这个参数的值,在某些重要的等离激元电子学材料比如金体系中(也就是我们研究的体系),是很难计算得到的。”
新的模型和实验无论对于基础学科,还是各种广泛的应用场合,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迄今为止未被发现的电磁学、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推进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进展。该工作也有望促进化学和生物学的科研进展。其应用前景包括超越经典范畴的光学响应工程,例如可以帮助设计如何利用天线从发射器中获取更多的功率。
MIT教授Marin Soljačić对此十分激动:“我们相信本工作具有显著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中提出的这套模型和实验框架开启了高科技的纳米等离激元光电子学(纳米尺度的金属表面的光学现象研究)、纳米光子学(纳米尺度光的行为研究)研究,以及利用光操控纳米尺度的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新篇章。”
细节请看如下论文:
A Gener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Framework for Nanoscale Electromagnetism, Yi Yang, Marin Soljačić et al. Nature, 576, 248, (2019).
[cp]小编:@知识分子 《争鸣 | 王中林院士 “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学界怎么看?》http://t.cn/A6JaDYt6 ,《争鸣 | 王中林书面回应学界对 “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 的质疑》 http://t.cn/A6JaDnql
几天前有读者问过这事
@王孟源dudu 答:國際物理學界(亦即用英文討論的人)基本完全無視,我也百度不到那兩篇《爭鳴》的討論,所以對此事莫名就理。
Google了一下,只看到發表原論文的《Materials Today》有解釋。這是固態物理再細分下去一個小科目的期刊,論文本身也完全沒有任何值得一般物理人去讀的東西,就只是在特定情況(某類均匀背景介質等速運動)下,可以近似地假裝Maxwell方程式多了幾個項。這種在特別條件下,拿基本物理方程式稍作修改增添的近似公式,是真正的成千上萬,即使是隨便一本《電動力學》課本,裏面都有幾十個,和物理學主幹沒有一點關係,純粹是爲了簡化計算的應用性方便,只對某些特定小科目有一點意義。
2022-01-18[/cp]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仔细思考和大量讨论,答主与几位老师 @戴希 @一边学术一边艺术 等发现在上世纪的literature中对电磁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相对论变换的讨论比较混乱,且近期很多学者发布的相关评述文章中也不乏考虑不周的内容。目前我们已经合作撰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发布在2022年3月的《物理》杂志上:
此外还有一篇相关内容的综述文章已经上传至arXiv,题目为:On The Low Speed Limits of Lorentz's Transformation,通讯作者为 @戴希 教授。
在此,答主代表几位老师对一个月以来所有在线上线下参与讨论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知乎首答
先上结论,拓展的结果有错误。其中最明显的是:电场的旋度只与磁场关于时间的偏导数相关,介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不会影响这一关系,即文中(13c)式(拓展之前的方程)的成立,因此文中拓展出的(15c)式是错误的。(这一段的推导怀疑是参照了流体动力学中关于随体导数的相关内容,但明显有误,因为电磁场并不是随流体运动的物理量。详细的解释和推导详见@曲奇饼的回答。)至此就已经足以证明其拓展结果不正确。
至于正确的结果是什么样的,1976年2月15日出版的Phys.Rev.B中Lax和Nelson的文章已经对相同的问题作出过分析(其前提条件与王院士文章相同,均认为介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故忽略相对论效应)
结论是介质的运动不改变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
此次事件于北京时间1月15日早晨引发了理论物理学朋友圈的“讨论”(原写作“小震动”),答主直接或间接认识的多位老师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总而言之,即使推导无误,其结果也只是一个二级结论,用“On The Expanded Maxwell's Equations”为标题发表论文有些名不副实。
评论区里引发了有关电磁场在不同参考系之间变换的讨论。这里仅陈述正确结果:
Lax和Nelson文中的(3.16)和(3.17)式(包括前面的(3.9)和(3.10)式)正是电磁场分量在两个参考系之间的变换,并取了低速极限 (文中在措辞上有些许误导性,使得部分读者认为它重新定义了电磁场,实则不然)。其随后的段落推导出在另一参考系下测量到的电磁场的各分量之间也满足原始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证明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一般性的deformation transformation之下保持形式不变。
截止到现在事情在各种意义上都已经基本沉淀清楚了。“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与1月17日发布了就相关问题对多位物理学家的采访,被访者均对王院士的论文表示质疑,但其中一些表述不完全严谨。事后答主也与其中几位老师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这里做一个总结,也整理列举一下价值比较高的相关资料。
最后,对于“场与场方程的坐标系变换”概念的准确理解可以参考Gerald L. Pollack and Daniel R. Stump撰写的Electromagnetism的第12章。
王院士很聪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充其量也就只能回国吹牛,因为只有第三世界的国家才会接纳他这样的三流科学家。
他最早在2010年就开始打算抛弃自己gatech的职位,全职回国捞最后一桶金了。
当年他在浙大材料系招生的时候所吹的牛,也是比天雷还响。
材料学是个什么天坑,还有没有前途?大家不知道吗?他那本完全纯粹是把各种参数排列组合写成字典一样的所谓“著作”到底有什么价值。
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居然在物理学家的祖坟上动刀子。也不知道王中林知不知道自己身后灌水和不知好歹的名声会多么臭?
懂得都懂。
题目谈到的文章[1]是王中林在过去数年间发表的一系列“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引入机械触发引起的表面静电荷产生的极化,来计算纳米发电机的功率输出”的论文之一。纳米发电机目前还很不成熟,发电量增加了几个数量级后仍然难以找到应用场景,“针对纳米发电机调整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的重要性没有新闻显示的那么大。
当然,如果王中林团队在这方面取得更大成功,拿出确实管用的日常环境纳米发电机、大规模海洋摩擦发电系统什么的,这东西的价值会被事后追认,能拉多高取决于纳米发电机有多大贡献。
“移动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一般情况已经在六十多年前的 Classical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2]、五十多年前的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Media[3] 中充分地讨论。
这个工作投PRB,应该马马虎虎可以送审。
再过一百年,麦克斯韦还是麦克斯韦,麦克斯韦方程组还是麦克斯韦方程组。
我求求不懂的人别瞎说xxx错了。没读过连续介质力学/连续介质热力学的不要乱修改。material time derivative对空间描述的场具体怎么样求有规范做法。
对不起大家,熟人太多,原回答已经删减了,所以我更新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吧。
公式12a这种笔误是罕见的,给标量求散度是大一高数考卷级的错误。
关于14,可变形体物理里有更加系统的做法,雷诺输运定理。处理的时候dr(空间体积)也是时间的函数。但毕竟Prof. Wang处理的问题是不变形的刚体。
有位教授提到这里没处理旋转,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未知函数是位移u_i(X,t),只需要求解出位移场即可,一般无需单独处理转动(micropolar弹性理论中含独立转动自由度)。经典理论中,位移or变形由位移场完全确定。不过这里,给刚体还用变形体的这一套?刚体可以用6个量完全确定呀,这样是需要3个转动自由度的。
如何处理更一般的变形体,运动物体,的电磁场呢?在连续介质框架里,以静电为例:
有两个坐标,粗浅的说,变形前X,变形后x,定义空间电场e=-grad phi,定义E=-Grad phi称为物质电场(物质梯度),grad对x求,Grad对X求。grad和Grad可以通过变形梯度联系起来。对于物质构型的Maxwell方程进行求解。如果求出了物质电场,通过推前操作,pushforward operator,得到空间形式的电场就行了。
嘿嘿,值得一提的是,Prof. Wang的著名的Piezotronic理论,处理的问题是可变形体问题。却一直没有提出他理解的可变形体的连续介质电动力学框架。这是个难题,当然这样的难题的理论早已建立。
Prof. Wang的成名做是半导体和压电的结合。可是本文并不涉及其中任何一个。其实压电半导体器件在上世纪被仔细的折腾过一次,无果。并不是本世纪的产物了。
至于做连物理论的人中,也有同时做狭义相对论和电磁连续介质的。我想,洛伦兹变换应该是有所考虑的,但我目前还不了解。
哈哈,又要提纳米发电机了,用传统思想(压电俘能器,交流电),做半导体的发电机是会漏电的。详情的文章我就不点名了,还是熟人发在nanoenergy上的。如果直接加一个死载荷,产生直流电么?是一瞬间的电流,只有afm能捕捉。这都是2006年的热点了,炒作至今了,但至今我们并没有穿戴Wang牌纳米发电机。
原回答(熟人多,已删减):
我是做连续介质电动力学的。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基本的。
连续介质电动力学的工作里面,从1956年Toupin的概念,到后来Eringen的粒子平均,Tiersten的多重连续介质,Maugin的多场虚功原理,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别说耦合动力和变形,就算考虑相对论和量子场,也都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了。
在continuum physics领域,学者的数理基础都是极高的。
读了这篇文章,简单说一说错在哪里吧
作者在使用积分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推导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对于任意的函数 而言,除非此时坐标也是时间的函数, i.e. ,我们才有原文中(14a)式:
在这里
而王的文章中,使用这个式子来代替原来Maxwell 方程的(12.c)和(12.d),得到了(15c),(15d)是错误的,因为电场和磁场的坐标并不是时间的函数,所以有 。
王这篇文章的动机是这样的:
Our goal here is to find out the electromagnetic behavior of a system in a stationary coordination frame in which the media are moving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and different media could move at different speeds.
如果要把麦克斯韦方程推广到media在运动的情形,他应该对介质在极化和磁化后引入的电荷密度 以及电流密度做修正,因为此时他们俩的坐标确实是时间的函数。
这篇文章从第一步开始就错,后面基本上可以不用看了。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