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霍尔效应,Hall effect」在 1879 年由 Edwin Hall 发现,其是指将一固体导体(假设固体为一长方体,长边沿着 x 轴方向、宽沿着 z 轴方向且宽度为 w、高沿 y 轴方向且宽度为 d,较好分析)通电流,并放置于磁场中,而在导体表面产生电位差的情形。
原因很简单,若导体之电流方向为 x,外加磁场方向为 z,则不论导体中的非束缚电荷带正电或负电,根据劳伦兹力 F=q(E+v×B),都会往 −y 的方向漂移而产生电位差,此电位差称为「霍尔电压,Hall voltage」,而霍尔电压,可根据劳伦兹力,计算其电、磁力平衡得到,其推导如下:
已知导体内部只有一种可移动的非束缚电荷且密度为 n,而每个粒子之带电量为 Q,且运动速度为 v,而导体带电流 I,霍尔电压为 ,霍尔电场 E,外部磁场为 B,体电流密度为 J,则根据静力平衡有(方向都在 y 轴故不特别讨论):
(明显有: )
根据以上推导,可知霍尔电压可测量非束缚电荷的密度(因为上式中仅有 n 未知,其余的数值都可经过实验量测得到)与运动速度(或称飘移速度),另外,根据测得霍尔电压的正负,也可轻易了解其导体内部之非束缚电荷为电子(带负电)或电洞(带正电),因为若用三用电表将导体上部(指的是(x、d、z)之平面)接正极,下部((x、0、z)之平面)接负极测量霍尔电压,若电压值为正,则代表负电荷累积于导体之下部,故此时导体内部之非束缚电荷种类为「电子」。反之,若测得的霍尔电压为负值,则载子为「电洞」。另一项在霍尔效应中非常著名的结果是霍尔系数,从以上推导中,可知:
其中, 就是霍尔系数,只和导体的性质有关,和其他实验变因无关,顺带一提,因为霍尔系数和 n 成反比,而我们知道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非束缚电荷)非常多,因此金属的霍尔系数往往非常小,相较之下,半导体的霍尔系数则较大。
霍尔效应在半导体中的应用非常常见,因为其结果简单的表示了半导体中性质一些性质(例如鉴定此半导体为 p 型或 n 型),另外还有「霍尔探针,Hall probe」 ,其可测量外部磁场之大小,原理很简单,若已知导体之非束缚电荷密度和其带电量,则可以另用这项性质反推外部磁场。
近来有发展出所谓的量子霍尔效应,又分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因为会测量到与材料等皆无关的常数,故分别在 1985 年与 1998 年获得诺贝尔奖。
Ref.:
分类:科普 >>物理 >>固体
霍尔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E.H.Hall于1879年在研究金属的导电机制时发现的。
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通过半导体时,载流子发生偏转,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会产生一附加电场,从而在半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势差,这一现象就是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也被称为霍尔电势差。
这是因为当电流通过一个位于磁场中的导体的时候,磁场会对导体中的电子产生一个垂直于电子运动方向上的作用力,从而在垂直于导体与磁感线的两个方向上产生电势差。
具体原理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有一对磁铁,它们构成外磁场
接着,在它们中间置入一块半导体:
然后接入电路:
接着,测量半导体两端电压:
我们就会发现半导体两端产生电势差:
假设导体为一个长方体,长宽分别为 ,磁场垂直 平面。电流经过 ,电流 , 为电荷密度。设霍尔电压为 ,导体沿霍尔电压方向的电场为 。设磁感应强度为 。
洛伦兹力为:
平衡时
电场强度为:
则:
霍尔效应在应用技术中特别重要,例如分电器的信号传感器、ABS系统中的速度传感器、汽车速度表和里程表等等。如今还有量子霍尔效应、热霍尔效应、自旋霍尔效应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研究蓬勃发展。
最后,放一段霍尔效应的视频演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