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这个“中国拿不到造不出”的名单上之前还有很多东西:
变速箱、盾构机、航母、航发、燃气轮机、大飞机、ssd。。。。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两个:单反、圆珠笔尖。
正所谓:先有单反后有天,圆珠笔芯日神仙。
你们这些年轻人还要学习一个。
1、资源错配,教育阶段绝大部分高智商人群没有拿到资源,被埋没了,工作阶段外行指导内行。
2、创造力被扼杀,限制太多。
3、卷只是为了活命,比起国外用爱发电来讲效率还是太低。很多时候兴趣是关键,国内有多少是为了兴趣而做事。
非常简单,你吃苦吃晚了。在赢者通吃的普遍原则下,晚吃苦就等于要吃更多的苦。
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水手死亡率高达四-五成;十七世纪的伦敦,到处都是流着臭汗的工人一天干12-16个小时的活儿;在十八世纪的美国的西部,昂撒农民要面对随时跑出来把你杀死的愤怒的原住民;在十九世纪的旧金山,遍布累死累活的矿工和无法无天横行的强盗;1920s,哈佛的天才毕业生让喝放射性镭饮料成为上流社会时尚;到了1950-1960年代,大工业的狂飙突进终于导致伦敦烟雾事件5天致死4000多人,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也直接致死数百人,日本汞污染引发的水俣病导致数万人严重受害,日本米糠油使用多氯联苯导致上万人中毒。
你看现在欧洲和美国的白人老爷们工作生活轻松,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宗曾经背井离乡冒着九死一生的险去征服了世界和自然力而已。因此比起卷和能吃苦,现在的国人其实根本未必比得上17世纪的欧洲殖民者、18世纪的北美拓荒者、以及20世纪的日本韩国。
而中国人在没有积累起足够财富之前,也只有继续吃苦。只有早吃苦,才能让后人少吃苦,而现在少吃苦,就是以后要吃更多的苦(看看南美洲曾经的中等发达国家,曾经收入比中国高几倍几十倍的阿根廷,现在老百姓躺平后已经沦落到比中国还差了。)
至于诺奖,也不过是人家先走了几百年你不是那么容易追上而已:十九世纪末美国GDP世界第一之后,又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二战打烂了欧洲)科学才超越欧洲。相反,很多曾经光芒万丈的欧洲老牌大学已经逐渐衰落了,目前世界大学排名连前一百都进不去的哥廷根大学、巴黎大学可是都曾经出过50来个诺奖(相反新加坡国立和香港的几个大学几乎都是零诺奖,照样常年霸榜前几十名)。
诺奖和芯片一样,都是赢者通吃,只有最顶端的才能获得认可和市场(说到芯片其实美国人现在也没有光刻机和高端芯片制造了,而中低端芯片中国其实可以自己造)。中国从连西方尾灯都看不到的落后状态追赶到现在几乎并驾齐驱的位置,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未来在一某些方面超越其实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这个时间是以几十年为单位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的,因此投降跪倒固然不可能,速胜也是不可能的。
看看隔壁日本,赶上工业化末班车成为工业强国可是二十世纪初就完成了,经济腾飞1970s年就完成了,而日本诺奖接连爆发是千禧年之后(1940-1999 这60年一共5个理科nobel奖,3个物理、1个化学、1个生理,2000-2010:8个,2010-2020:10个。),比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晚30多年,这还是日本可以获得欧美几乎所有科研资源的条件下完成的。其实现在好几个欧洲老牌名校一个学校的诺奖数目都多于目前日本全部的诺奖数,但这不妨碍日本仍然在各方面与整个欧洲并驾齐驱,因此比较诺奖数量,尤其是存量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观中国,距离哈佛一家每年科研经费碾压中国全年国自然研究经费的时代才过去十年,基础科研水平接近英法日等国家也就是最近这几年,而且就算现在,国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还是远低于美国的(这个作为发展中国家,投入更多在应用研究上是正确的选择。)因此没必要整天酸欧美老牌强国的诺奖数量,中国诺奖未来20-30年内爆发是个必然的事情,但是相比诺奖,中国现在更加需要的其实是制造业升级,尽快赶上欧美一流强国。
很多人看不清现在,因为他们从未思考历史。
1960年代,苏联率先实行载人航空,引起美国恐慌。当时一度认为苏联中央集权的领导方式有助于集中资源进行尖端科研。
但其实那只是苏联最高光的时刻,也是美国最黑暗的时刻,此后几年就逆转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说市场是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只是一方面,政府投资也是一方面,但从最朴素逻辑出发,我是这么分析的。
首先,聪明的人喜欢跟聪明的人一起工作。这点美苏都可以做到,一群数学物理工程天才聚集在一起。
其次,聪明的人不想被管。这点苏联当时就差一些,比如著名的李森科,典型外行管内行,这会挫伤研究热情,当智力差不多时热情最重要。
此外,政府需要一定的容错机制。这点美国显然更好,阿波罗登月失败了十几次才成功。当然,经费也不是天上掉下来。阿波罗登月成功后美国大幅削减了经费。
所以,军用科技也需要用于民用。其实科技发展也好经济发展也好,本质上让大家有动力研究有动力干活。如果只研究军用不用于民用,几十年不打仗,研究出来没法用,人们也不会有动力;对于非研究人员,发现资助军事研究的钱对自己没用,也会失去工作的动力。
真正的良性循环,聪明的人聚集起来研究,研究成果大家分享,对生活有帮助,人们也会有激情,支持研究,不断发展。
现代工业工序太多,需要不同产业的人通力合作,如果是领导强压中央决策,首先领导未必有这个水平,其次大家未必有这个动力,最后大家的体验很不好,工作没耐心,发展停滞。
企业内部可以集权管理因为整体工序很少,富士康100万人算大的了,但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如果是高端的科研,比如文艺复兴这类量化对冲基金,300人已经管理得鸡飞狗跳了。
美国大学虽然教授多,但是独立的,你说层级状的,因为知识越多越难管理。
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必然王国阶段,二是自由王国阶段。
中国现在主要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而没有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日韩两国因为做了美国的小弟,因此,有部分领域也进入了自由王国阶段,这也是日本出了很多诺奖的主要原因。
必然王国的根本特征就是互动关系,主要就是学习模仿,照抄借鉴,跟着别人走,在别人的规则和体系里奋斗,到处都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壁障;而自由王国的根本特征则是循环关系,主要就是相对独立,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成体系。
可以这么讲,在必然王国的发展阶段,互动关系必然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主要处于被动的一方,就如租地种的农民。
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发展阶段,被动性就几乎没有了,种的地基本都是自己的,收获也基本都是自己的,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进入良性的循环周期。
中国在科技领域,现在的状况就是租地种的农民,就是租房住的打工人,等有了自己的地,有了自己房,自己做了老板,才能真正实现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在科技领域,中国能不能有自己的地,自己的房,能不能自己做老板,将会决定中国的命运。
说实话,中国压根就不卷,满大街的外国品牌汽车,以用苹果手机为荣,以用外国核心零部件和软件为荣,鼓吹不做研发的买办,竟然能成为商业教父,能成为企业家的带头大哥,就充分说明,卷的只是中下层的老百姓,而不是中上层的精英分子。
如果中国的精英阶层,有起码的忧患意识,也感觉被卷了,那么,他们就绝对不会是现在这幅德行,日韩两国的精英阶层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
韩国这个人口只有约五千万人口的国家,现代起亚的年销量大约有六七百万辆,三星电子也几乎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体量,美国的打压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敌人永远在内部。
中国可以买很多的外国奢侈品,但应该尽可能的少买外来科技品,中国人自己都不支持中国的科技产业,那么,中国的科技就永远没有希望。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说,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同样,现在的中国科技这么窝囊,就是因为联想,柳教父这样的太多了,而华为这样的太少了。
中国人都在谈论卷,说明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吃苦了。
老一辈人没有做的比现在的人少了,没听到他们抱怨的。
拿不到诺贝尔是因为以前中国人学历差啊。
建国之前百分之九十是文盲,认字也就是基本读写,自然科学,物理化学都没有。没听说文盲能拿诺贝尔的。
至于造芯片,至少要大学学历吧。
中国1966-76年是推荐高考,但是76年录取人数是二十七万,五百万人考大学录取率百分之五。
也就是说当时年轻人有几千万,大部分就初中学历,当时高中学历就高了。但是大学每年就录取二十多万人,后来扩招了才慢慢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的。
你去问问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学历是什么。
牲口吃的苦更多,没见哪个牲口发明文字的
我们拿不到诺奖,不代表不赢
在阿胶领域的发展,领先海外2000年
这就叫比较优势
喜欢卷和能吃苦是两回事
当然
不否认啊
中国人的确很能吃某些类型的苦
但根本地说
喜欢卷是因为中国人见不得别人好
大概的意思就是
段子一样的心理:
涨工资,你一万,哥们一万五,难受
你五千,哥们五千,平静
你五千,哥们四千,高兴
但
我觉着吧
这个段子还不能充分表达中国人见不得人好的心理
应该改改
就是吧
都捆好了被活剐
只要别人比自己多挨一刀
就会欣喜若狂
大体上是这么回事
所以么
中国人偏爱卷
不卷不是中国人么
这和吃苦不沾边
和诺奖也没多大关系
中国人也不是不能拿诺奖
那些拿诺奖的中国人也不是卷出来的
十五年前,你要加上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变速箱。
十年前要加上飞机发动机
今年,就剩诺贝尔奖,芯片
十年以后,就剩诺贝尔奖
十五年以后,谁还知道诺贝尔奖。
其实吃苦与成功没什么必然联系。要不然奴隶社会的成功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