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这个东西不是大学教授们天天挂在嘴边,去知乎者也的教化别人,而是每天身体力行的去感受。
具体体现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饮食、节日、婚丧嫁娶、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思考的时候,最有意思的就是用自己的母语去思考。文字的构成让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为不同,文字的语法也造就了人类语言结构。
汉语外的其他各种语言,由于文字缺陷,必须有严谨的语法支撑语言系统,尤其学会法语、德语、拉丁语的同学,肯定被这些语言各种宾格弄的死去活来。
一句说人话的德语这类句子,必须有逻辑足够强大的语法系统,优点是逻辑这个东西必须存在生活的每一面,缺点是稍有逻辑缺憾,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向。
而汉语里面语法好像不存在,逻辑也不存在,曾经留过洋的那些民国大家们,觉得老外们的逻辑是拯救世界的良药。
可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就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他们必须依靠严密语法逻辑支撑的语言路径来思考。
我们的文化系统是一个任何低配电脑都能独立运行模糊计算系统,他们是高配电脑才能运行的电脑。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中式方式去思考问题,无论学历高低,都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外国的很多问题都是高智商人群在思考,国外普通百姓无法进行一些中国普通人就能进行的思考。
(吃午饭回来更)
中国这个概念对于文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很多个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域和民系(某种意义上更符合民族的概念)组成的巨大集合。
人往往在看到和自己不同的群体时,才会意识到自身所在的群体特征,产生归属意识。这就是文化和民族的来源。
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说他一生中会接触到的不同群体,都只局限于中国人中的“南方人”“北方人”“河南人”“北京人”这样的概念。所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范围内,形成文化认同的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地域单位。这种单位往往是从几个省到略小于省的大州郡(现在的地级市)这个范围,所以一般会用省级来指代。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觉得很鲜明了?在省、民系、大地级市这种范围里,中国人就有很鲜明的文化认同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先来一句地域黑司马)。例子实在太多,就不用举例了,相信各位看官现在应该已经满脑子都浮现出对各地风土人情美食土产的印象了,这其实就是文化啊。
而至于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出现的并不早。因为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我们都是处在一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文明体形成的国家里,而且文明程度遥遥领先于周边。因此直到近代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接触到过同等级的异质文明,自然也无法形成一种中华的认同。直到近现代,在接触到西方文明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用方块字,他们用拼音;我们祭先祖拜天地,他们去教堂;我们天生大一统,他们则各自割据为政。在这个框架里,“北方人”、“中原人”、“南方人”、“江南人”、西南分不清的山民,沿海小岛上的岛民,都可以属于“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和“洋人”不一样。而上面这些不一样,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但实际上呢,这些所谓“中国文化”的概念,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大了。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会去研究方块字和拼音的差别,只会知道虽然书写一样,但是十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音可以是文化的代表;我们也不会研究无神论和有神论,只会关注不同地方的人敬天祭祖有什么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可以是文化的代表;我们不会关注国家的政治体制,只会关心不同地方的吏治民风,吏治民风也可以是文化的代表。
所以综合来说,不是中国人不在意中国文化,而是中华文明的内涵远远大于文化的概念。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只是各自在中华文明的群山之中取一石,就形成了无数有特色的文化。而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