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所谓“下沉市场”的消费能力并不比上层市场差,甚至可能还要强,毕竟下层市场的很多现状往往是有车有房没贷款,有班有地没通勤,生活压力小,结婚生娃早,生活节奏慢,娱乐场所少。这自然会让他们把很多精力与关注点投入到消费上,而且休闲类消费的支出占比可能比城市里背着房贷或者租房的小年轻们还要多。
而且“下沉市场”多为熟人社会,邻里之间乡里乡亲七大姑八大姨组织明显,来往频繁,一个成功的推广可能就代表着一个村的消费成果,一个意见领袖的认同就意味着全错大妈的追捧,营销效率高成本低。
所以无论哪个方面,下沉市场都不单单是无处可去的无奈之选,而是极有竞争力的新天地。
一,其他市场已经瓜分完了。
二,中国的消费者正在“下沉”,
总之细说就很不正能量了。
先说个暴论:把下沉市场只理解为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还是想得太片面了,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同样存在下沉消费者。
淘特重新定义了下沉市场,并且通过直供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现阶段,是时候改变对下沉市场的偏见了。
过去几年,下沉市场的发展创造无数福利但同时也被诟病。比如,无脑追求流量,以及无孔不入,狂轰滥炸的营销……
我们始终以一种高傲的姿态俯视下沉市场,认为下沉市场low,认为便宜没好货。
但其实,对于下沉消费者来说,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视「性价比」。
我想,很多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以后就选择来到大城市工作。作为初出茅庐的牛犊,自然是要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
你每天一杯星巴克提神,我每天领券买十块一杯的瑞幸;
你喝着三十一杯的喜茶,我在蜜雪冰城门口为免单尬唱;
北面加拿大鹅很多人穿,几百块钱的鸭鸭同样十分温暖。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盲目地追求名牌,尽管手握一线水平的工资收入,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一种「高性价比」的生活。
与此同时,市场也逐渐兴起了「去符号化」「去logo化」的返璞归真的消费风气,这为下沉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如果说曾经的下沉市场处于无序的野蛮生长的时期,那么现在的下沉市场已经步入了第二阶段:尊重规则,注重品质,既照顾C端的消费者,又助力M端的经营者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各大电商巨头纷纷加码布局下沉市场,这与下沉市场的用户储量息息相关,并且已经给平台带来了不少用户增量。
最先掀起巨浪的是电商黑马拼多多,发展迅猛,势如破竹。紧接着,淘特开始进场,背靠1688,起步阶段就来势凶猛,从0做到2.4亿,它只用了18个月。
那么人人都开始重视下沉市场,当下下沉市场的消费力到底如何呢?
我觉得这得分三方面来讲。
首先,我们之前简单地根据地理因素将下沉市场划分为一二线城市以外的市场,认为这些被一二线城市边缘化的群体的消费能力低。
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县区甚至农村的生活成本远不及一二线城市,意味着生活压力远远小于一二线城市人群。
随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网络、硬件设备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家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在全国、全球购买商品。
消费门槛的降低也极大地刺激了下沉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根据《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31 元,实际增长 3.8%,高于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2.1%。
从中位数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15204 元,相比 2019 年增长 5.7%,高于全国的增长率 3.8%,也高于城镇居民的增长率 2.9%。
从居民消费支出方面,从名义支出来看,2020 年仅农村居民名义支出呈现正增长,增长率为 2.9%,而全国居民及城镇居民名义支出均呈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6% 和 -3.8%。由此可见,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绝对数上不断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而增长率上不断拉大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意味着越来越突出的消费能力及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名义支出水平仍在增长,代表了越来越强的消费意愿。
其次,伴随着互联网流量的下沉,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返乡青年”,他们在大城市上学或打工,但不以大城市为目标转而回乡,成为了“小镇青年”。
另外截至2019年底,我国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90后用户就超过2亿,月均收入约4000元。再加上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他们的线上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增强,消费能力在200元以上的用户就已经占比70%以上。
当90后成为县域地区的消费主力后,下沉市场就表现出越来越想要和一二线市场“求同”。
这种追逐效应,也投射出消费意识的觉醒:他们正在处于由「追究低价」到「追求品质」的进阶中。
例如,在奢侈品领域,一线市场奢侈品已经日趋多元化,有经典的、顶级的、轻奢的、设计师品牌等,但是下沉市场消费者在奢侈品选择上仍然执着于经典款的购买,因为那些经典款的奢侈,才能让别人一眼识别其品质。
再者,就是之前提及的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中的下沉消费群体,也就是指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有贷款压力的家庭和个人。
和前两类不同的是,这些生活在一线城市中的更希望价格更低廉的同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仍旧保持。
比如你可以在城市里看着不少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去酒吧,就为一句「该省省该花花」。
比如当代年轻人贯彻「有积分必兑换」,狠狠拿捏反商家套路的潜规则。
比如他们网购的时候,会在不同电商平台比较价格和评价后再决定。
仅仅是从这3个方面来看,下沉市场中就存在十分旺盛的需求,但是却面临着供给不充分的问题。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个良好的消费生态不应只满足于消费者的需求,在照顾C端的同时也要助力M端的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既为消费者省钱,又能帮助商家赚到钱?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淘特的「直供模式」,其实这个模式以前就一直存在,但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原因就是在M与C之间还是存在太过的环节,导致结果达不到预期。
传统渠道下,一样商品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需要经过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等等,大量中间环节的存在使得消费者不得不出更高额的价格,而厂家也只能拿到零头的利润。
尽管有过优化的尝试,但是并未突破传统产业渠道模式。而淘特简单干脆地放弃优化而是选择简化中间环节,以数字化技术帮助实现实体经济主体阶段性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同时还为完成从外贸到内需的双循环打通。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淘特能够助推零售工厂实现“双循环”。
作为一个中枢系统将大量的C与大量的M连接起来,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本质上淘特带来的是供应链模式的创新,而它的成功,不只是开辟了一种新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连”模式,更有助于开发出新的内需潜力。
同时又贯彻了「好货低价」的理念,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帮助上面说的小镇青年实现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新兴需求,这种直供的模式就更有了价值。
一方面帮助厂家降低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并且做好品控,做好产品的“质”,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价”,这也符合下沉消费者的消费观。
如此一来,才能搭建一个合理的生态,保证平台获得良性竞争力。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寻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副组长戈新县与26岁回家创业的90后蓝烨有过接触。在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猕猴桃销售困境和产品状态,很快就把包括蓝烨家在内的猕猴桃上线淘特。
蓝烨介绍说,淘特的收购价比以前来收果子的给的高,而且从开店、上新、运营、发货等流程都交给淘特,我们只管种好果树就行。
简单来说,淘特能够直接给县域消费者搭建一个与他们需求相匹配,价格相适配的舒适区间,也丰富了县域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场景。不仅提高了县域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也有可能成为实现城乡协同联动发展的绝佳路径。
由此可见,「直供模式」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整个产业互联网化发展方向。而对于企业而言,抓住下沉市场,就抓住了更加广大的中国消费趋势。
所谓的下沉市场,就是媒体上的五环外,小镇青年,所谓低端,边缘,非主流消费市场。
不过数据可以很认真的告诉你,下沉市场才是未来的主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2018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一二线城市居民约3.9亿人,三线以下城市人口4.4亿,乡村常住人口5.64亿,大概有超过70%的人都住在3-6线城市之中,其中农村占下沉市场56.17%,主要居住在5-6线区域人口约有6.8亿左右。
不光是人口的优势,同时也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国家的统计数字,五、六线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上升。
巨大的消费群体,带着潜在的消费意愿,对于电商而言,这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啊。
我的家乡是山西的一个小城市,人口大概二十几万,这就是标准意义上的下沉市场。我的爸妈以前只是用用微信,上网看看新闻而已。我以前也给他们推荐过网购,但是他们总是抱怨不方便。
去年的某一天,我妈被一个老朋友要求,邀请去“砍一刀”。她犹犹豫豫地加入了队伍,欣喜地发现网购其实很简单。从此我妈发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每天在网上寻找着各种东西,购物车也越来越膨胀。
像我妈这样的老年人,就是下沉市场的典型代表,从犹豫观望,到尝试下场,然后开始奋勇争先。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啊。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