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没有后金,明朝能战胜噶尔丹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这事发生在明朝,那么明朝很大程度不会掺和,或者说漠北蒙古不会向明朝求助。

在现实历史中,清准战争爆发,是噶尔丹先对漠北蒙古发生纠纷,随后发动东征,击败漠北三部。漠北三汗和哲布尊丹巴活佛向东南逃窜,从漠北蒙古进入漠南蒙古的昭乌达、哲里木盟汛界,并向清朝求援,向清朝内附,请求康熙派兵支援和提供物资救济。

这些事实发生的前提,是清朝在入关前的皇太极时期已经控制了漠南蒙古,建立盟旗制,又在入关前后,和漠北三汗建立了宗藩羁縻关系。

所以漠北三汗才会向清朝求助,并请求内附。


如果是明朝,他连漠南蒙古都控制不了,连长城都出不去。

那么当漠西、漠北两部在会盟发生纠纷时,顶多会向察哈尔林丹汗或林丹汗的后代大汗寻求支持。当漠北三汗和哲布尊丹巴活佛南下逃入漠南,也只会向察哈尔大汗寻求帮助,请求内附。

最后顶多就是噶尔丹的漠西蒙古军和察哈尔北元大汗组织的漠南各部联军交战,成为新一轮的瓦拉—鞑靼战争,和明朝没关系。

明朝延续他的传统,守在长城内观战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jing-jiang-62-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能打败噶尔丹,是因为清朝在统一战线的工作上极其出色。

清朝控制蒙古不仅仅是军事威胁那么简单,而是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手段。

比如政治,给蒙古贵族赐官,纳进体制内管理

文化,给蒙古人修庙,编写佛经,扶持僧人

经济,和蒙古人自由贸易

联姻,双方的高级贵族互相通婚

朝见,封官的时候必须要觐见清朝皇帝,一方面可以考察蒙古贵族,另一方面强化清政府权威。

会盟,在这过程中清朝会进行司法判决,处理蒙古各部的案件

热河围猎,和蒙古贵族一起打猎,即展现武力,又能一起交流。

一套组合拳下来,绝大部分的蒙古贵族就成了清朝在草原上的带路党。这些带路党即可以给清军进行侦查,提供情报,还可以保护清军的后勤补给线,通讯线路,帮助其运粮,传递军事消息,直接出兵和清军联合作战。蒙古的八旗甚至直接成了清朝的正规军。

有了大量的带路党那就简单了,最起码补给线有当地人保护,知道敌人在哪里,到了战场不会两眼一抹黑。

雍正年间的和通泊之战,清军惨败,阵亡高级将领十几个,但是在随后的光显寺之战,清军扳回一局重创准格尔军,光显寺清军能赢,归附清朝的蒙古人起的是决定性作用,清军主帅就是蒙古贵族。

更别说,清朝在财政方面完爆大萌,别管清朝是玩横的也好,还是装孙子也罢,它可以出得起军费。前线的军队不仅可以吃得饱穿得暖,而且还有一个人多匹马的待遇。

而大萌就麻烦了,华夷之辨搞起来,除了犁庭扫穴什么也不会,能像清朝那样封一大堆蒙古王爷吗?不能?那带路党就别想了,尤其是高级带路党。那大萌军队一出长城就要面临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后勤补给线怎么保证安全?第二,敌人在哪?

第二个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只能无功而返,要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只有全军覆没一条路可走。三天不吃饭还找不到水源那是会死人的。

当然更要命的是大萌的军事系统和财政系统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大规模的作战。

明朝的财政系统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到现在都没有准确的说法,来确定明朝一年究竟有多少钱可以用来进行支持战争。

军事系统上,明朝和清朝的军事系统地位完全就是天上和地上。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说这个某个最近很火的明朝电视剧,里面有个官职是锦衣卫礼部尚书。有人说这两个职位根本就是不相关,怎么能加在一起,而且给人感觉锦衣卫的地位要比尚书的职位要低。但是清朝就可以,比如xx侍卫+xx尚书。清朝的武将是可以出将入相的,比如阿贵,能成为军机大臣。而明朝有哪个军事将领能出将入相呢?张居正?严嵩?戚继光?李成梁?没有一个。

从这个小方面就可以看出明朝和清朝对于军事系统的态度。明朝是八股儒生必须要领导职业军人。如果一个军人成了文官们的领导,会让人觉得很惊诧,会国将不国。

清朝就是相反了,最高的荣誉是武功,巴图鲁,公侯伯子男,侍卫大臣这样的荣誉头衔比什么御史,尚书,大学士更尊贵。左宗棠那是二等恪靖侯,邓世昌葛尔萨巴图鲁,壮节公。再看看明朝的,卢象升,就是个御史,孙传庭兵部尚书。

士兵的待遇那就更别说了,八旗旗丁什么待遇,明朝军户什么待遇。一个是北京城里有四合院,二环以外有几百亩地,能遛鸟揉核头的铁饭碗,一个是鸡都叫不起,只能靠双足过瘾的叫花子。

如果大萌出兵攻打噶尔丹,那将会是儒家文官来统军,宦官来监军,但宦官往往就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而高级将领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底下的士兵,除了将领的家丁,剩下的全是叫花子,穿着草鞋,吃不起盐,脖子肿的跟脑袋一样大。至于战时的后勤供应,那完全是糊涂账,谁也说不清楚究竟谁该负责这个事情,至于弄多少军饷,完全没数。

这样的大萌军队要是敢出长城在外蒙古和准格尔决战,那败的将会比萨尔浒和土木堡还要惨。

而且守也估计守不住,毕竟只要噶尔丹给那些穷的像叫花子一样的明朝军户边军一口饭吃,把军饷补齐,再封几个汉人王爷,那将又是一次清军入关。

———————————

看看底下评论区里纯正的大萌遗民,跟南朝鲜一样,就会高喊,大萌天下第一,宇宙之国。


user avatar   kingofz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非但不可能战胜噶尔丹

反而大概率会被噶尔丹击败

甚至被噶尔丹亡国


明朝在开国之初对北元有压倒性优势

明军捕鱼儿海大捷 攻陷哈拉和林 终结北元


随后明军战斗力下降

明朝对北方的优势到土木之变开始出现转折

双方进入拉锯期

到明朝中后期对北方策略已经有些进退失据了

明朝对瓦剌和鞑靼同时进兵

吃力不讨好


最终

到明晚期明朝已经无法阻止达延汗重新统一草原

幸亏达延汗也糊涂

把统一的蒙古再次分封成均匀的碎片

否则如果达延汗有雄主之心

或者有噶尔丹一类的强力人物崛起

使得蒙古再次统一

则必成明朝大患


考虑到明中期英宗对阵半个蒙古都做了俘虏

明晚期如果面对再次统一的蒙古

恐怕实在是凶多吉少


user avatar   si-ke-da-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噶尔丹绝不可能成功。以下从四个方面讨论本问题。

一、噶尔丹其人能力

事实上噶尔丹此人最为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政治和外交上的惊人无能与其极为拙劣的统战能力。

噶尔丹自西藏返家后大刀阔斧统一四卫拉特的确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其粗暴的手段和蛮横的作风,同样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汗国中不少人逃到了伏尔加河的卡尔梅克汗国,或者青海的和硕特汗国,甚至干脆到清朝寻求庇护。

正是噶尔丹个人在政治上四面树敌的行为,导致了无论是青海和硕特还是伏尔加的卡尔梅克均对他的个人扩张冷眼旁观——一个连和四卫拉特保持起码的表面和睦都做不到的卫拉特君王,谈什么“政治手腕”?噶尔丹的个人无能,带来的就是青海与西套阿拉善蒙古均向清朝寻求庇护,为清朝以后将这些地方收入疆土提供了可能。

噶尔丹最不可思议的缺陷是他东征前的核心根据地——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北疆地区似乎毫无掌控能力。尽管大名鼎鼎的乌兰布通之战爆发于1690年,可是即使是清人也知道,早在前一年,噶尔丹的老家就已经后院起火,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已经击溃了他。

这件事实在是让人颇为无语。1690年大军席卷漠北、窥伺漠南看似不可一世的噶尔丹,实际上已经后路被抄,

被侄子打的人仰马翻,核心根据地已经摇摇欲坠,我实在想不出来噶尔丹是有多么心大竟然不留下后手防备侄子就跑去东征了。

最可笑的一点是,噶尔丹这位大汗出兵东征,他的侄子夺取后方根据地,居然“没有碰到任何人的反抗”!可见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到了何种地步。这样的人,你去谈他有什么“政治手腕”,是在说笑话吗?

实际上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失败后,已经一落千丈,他有国不能回,国内根本没什么支持他的势力,青海卫拉特乐的看他吃瘪,他当年就吹嘘自己能借俄国兵助战,可俄国人却把他“一脚踢开”,他变成了真正的“穷饿之虏”。后期简直要变成叫花子军团了。


噶尔丹还有一个重大的性格缺陷,就是他的心理素质比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实际上已经自暴自弃,混吃等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部属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

顺便说一句,我国传统上把他视为凶恶狡诈的跳梁小丑都已经算不错了,俄人兹拉特金直接就把他称作XZ宗教势力的傀儡,一个无脑武夫:

下面这段话作为噶尔丹一生成败的总结,实在是太精辟了~

这样的一个人,谁要是觉得他是什么“成吉思汗第二”就让他粉去好了,反正恕我觉得与其粉他还不如去粉他的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

二、准噶尔的疆土

这可能是所有关于准噶尔的说法中谬误最多的地方了。反正在我国网络上不管百家好公众号微博贴吧知乎对于疆土那真是逢准必吹,一提到准噶尔就是“鼎盛时曾囊括新疆西藏青海外蒙古,幅员万里的大帝国”。

这是什么鬼话?别的不说,你告诉我准噶尔什么时候控制了青海?难不成那些人觉得罗布藏丹津是准噶尔人?

控制外蒙古......看到我上面说的情况应该就能明白实情了。

控制西藏????1717准军入藏,1720就被赶了出去,合着七十年的汗国(从噶尔丹开始),你们就记得那三年?

事实上,从噶尔丹开始算,大约七十年的准噶尔汗国,其能掌控的核心地方,不过是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西北一隅之地而已。他们甚至连今天的新疆都不能完全控制——东疆的重要门户,哈密和巴里坤长期掌握在清军手中(后文叙述这个问题)。

@布哈林 老师绘制的这幅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的清准划界地图,清楚的展示出了准噶尔后期疆土的范围:


具体到噶尔丹时期,那就更加糟糕了——事实上噶尔丹不如说是让准噶尔疆土恶化的重要人物。

首先,在噶尔丹东征时,准噶尔实际上已经分裂了——以伊犁为中心的策妄阿拉布坦和以科布多为中心的噶尔丹。图中这片阿尔泰山以东,杭爱山以西,唐努乌拉山以南,常被称作大湖盆地的地区,也就是后期噶尔丹的主要根据地(其实也就是以科布多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这片地方原本是卫拉特的土地,明朝后期卫拉特人被花式吊打离开了这片土地,准噶尔渐强后四卫拉特联盟又击败和托辉特夺回了此地。但是噶尔丹这个为大清开疆拓土的马前卒.......又把地方送给了大清......此后杭爱山成为了准噶尔人民的白月光,和通泊之战等大战都在大湖盆地爆发,噶尔丹策零在与清朝边界谈判时也希望以杭爱山为界,可惜终究是...幻梦罢了。

噶尔丹吞并叶尔羌汗国,占领南疆的军事行动常常被视作开疆万里,武德充沛,可是噶尔丹时代对叶尔羌旧地的统治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说白了,噶尔丹时代的南疆仍然是遍地草头王,噶尔丹对其根本谈不上什么实控啊!

噶尔丹时代,掌握哈密吐鲁番等东疆地区实际权力的是地方豪强,噶尔丹惨败后,他们自然也乐于背刺——噶尔丹取粮的使者,到西藏为噶尔丹求援的喇嘛,噶尔丹滞留哈密的儿子,全被哈密地方送给了清朝,清朝的西部边界向西拓展了一千六百余里。

至于汗国的北方边境,就更加一言难尽了。准噶尔汗国传统的极北边界大约在鄂木斯克-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线(汗国的北方多为向准噶尔人缴纳赋税的巴拉巴鞑靼、叶尼塞吉尔吉斯人),沙俄南进,北方属民逐渐被沙俄夺取,或是被迫两头交税,汗国北方边界不断南移,而长期幻想依靠沙俄实现自己野心的噶尔丹也有一定责任:

当然,“睦邻友好”、“俄准亲善”的下场是什么呢?下场就是到了噶尔丹策零时期,汗国北方失地千里,在额尔齐斯河河,从鄂木斯克到乌斯季卡面诺戈尔斯克这些汗国故地都丢给了俄国人~

黑线以北,红线以南,大致就是汗国被俄国吞并的领土。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经典的误解,就是噶尔丹是势力范围西及黑海的内亚霸主——这曾让我困惑不已,即使是伏尔加一带的卡尔梅克人也不过是在里海,噶尔丹怎么可能越过哈萨克草原和卡尔梅克草原跑到黑海?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说法其实出自日人和田清,他称噶尔丹曾经征伐黑海边的诺盖部落“美人国”,还被《准噶尔史略》引用了:

不过,这一观点已经被学者有力的驳斥了,所谓的黑海美人国其实只是阿姆河下游的卡拉卡尔帕克人(见蔡家艺《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四题》)。噶尔丹的势力从来没有迈过咸海。

以上,除了在噶尔丹最得意的那几年,准噶尔实际上始终谈不上领土有多么广阔。叶尼塞和额尔齐斯的领地不断被蚕食,向东又过不了阿尔泰山,夹在清俄两大国之间,汗国处于人多地少的尴尬状况中。若是长年为领地不足而焦头烂额的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得知后人称其富有四海,不知会作何感想?

三、汗国的生产力和军事

对于准噶尔,国内网络常见的开头是“....其实准噶尔是鼎盛时期囊括外蒙青海,新疆西藏,人口众多,生产力十分发达,能国产大量枪炮火器,实力强劲,和清俄平起平坐的巨型帝国”

无非就是想靠吹准来吹灭准的岱青固伦嘛。有的还会加上那句“控弦之士近百万,驼马牛羊满山谷”

然鹅,姑且不论准噶尔真正迈向国力鼎盛的时期是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时期,噶尔丹时期的汗国还只是个靠周边实力衰落暂时快速膨胀了的国家,各类鸟枪基本全是俄国造,就算是上面那两位在位时期,准噶尔的生产力又能强到哪去呢?农业和手工业在汗国内的规模始终很小,粮食不能自给,造枪、冶铁、造革的规模非常有限。

横征暴敛的民族压迫倒是很严重,以至于直到清末左宗棠西征还感叹大清对不起土著,土著这么多年的忍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准噶尔在的时候更残暴:

说到火器,一个经典说法就是准噶尔人利用瑞典火器专家实现了强大的火器制造能力,所以说噶尔丹果然厉害啊——然鹅列纳特被准军俘虏的时候噶尔丹都死了约二十年了,就是列纳特在准噶尔待了17年,又捣鼓出几个大炮呢?专门的炮兵部队“包沁”只有一个千户,而且还是由外族人组成的。

准噶尔的军队的确有不少亮点,不管是乌兰布通在兵力和火力巨大劣势下的决死战,还是大策凌敦多布六千铁骑翻越极度恶劣的高原山区入藏,还是和通泊下大败清军的赫赫武功,亚梅什湖击破俄军的大捷。但是其短板实在太严重了,大部分情况下对俄军的额尔齐斯要塞线也好,对清军在哈密吐鲁番等地的要塞也好,都只能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火器当然是个不小的亮点,但那也主要是跟古代其它游牧汗国的对比和同时期中亚国家的对比,跟清俄相比,仍然显得极为孱弱。几十年后的准噶尔尚且如此,噶尔丹时期就更加不行了。

四、准噶尔崛起之前

准噶尔无非就是卫拉特四大部之一,而卫拉特在准噶尔逐步崛起之前已经度过了十分灰暗的上百年时光。

也先死后,卫拉特人在漠北越来越难混。达延汗时代开始全面恶化,被赶到了漠西:

然后就是阿勒坦汗(俺答汗)暴打卫拉特......喀尔喀暴打卫拉特......

最后,卫拉特居然沦为了东蒙古中的喀尔喀部中的札萨克图汗部中的和托辉特部臣民.......图中黄色部分就是和托辉特部。

向西打不过哈萨克,向东打不过和托辉特,内部还一团散沙,卫拉特不断向西北迁徙,乃至于进入了西西伯利亚,来到了巴拉巴草原,库隆达草原,伊希姆草原.......

所以说,准噶尔能够崛起,本身就是依靠长期压制他们的东蒙古卷入明清战争而自顾不暇,势力衰落,无法再向以前那样随意扫荡四卫拉特的结果。现在如果没有后金,那么哈喇忽剌-巴图尔-僧格-噶尔丹这一堆人,面对比史实中强大的多的东蒙古,真的还能取得他们曾经取得的成就吗?

五、结论

如果把准噶尔和他的几个祖辈直接空降到明朝中后期,那么他们大概会——

被达延汗砍了脑袋

被俺答汗砍了脑袋

被喀尔喀人砍了脑袋

碰上林丹汗,,,,说实在的虽然林丹汗常常被黑,可是噶尔丹的性格缺陷和能力不足丝毫不比林丹少......恐怕还得被砍脑袋。

如果噶尔丹还是在那个时代不变,只是没有后金,那么考虑到明朝几乎不可能续命到1690.。。噶尔丹会被大顺军教做人。

如果噶尔丹他们都魂穿到了后金诸汗身上。。。。那么大概:

向西得罪了科尔沁在内的蒙古所有领主,林丹汗变成了大明孝子;向北难以将索伦野人化为己用;对辽西明军堡垒一筹莫展;金复海盖天天被东江军抄掠;无奈之下的天命汗噶尔丹只能天天到朝鲜打草谷,朝鲜人损失惨重却还是“绝不屈膝事虏”.......天聪汗(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合体)上台后极大扭转了国内困局,但是战线还是打不开;李自成进军北京前夜,天聪汗患天花暴死;李自成忙于灭南明,灭大西,东北大清的英亲王达尔扎,肃亲王达瓦齐,郑亲王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睿亲王阿睦尔萨纳也杀的不可开交。最后睿亲王拥着肃亲王夺了大位,肃亲王又借朝鲜兵想杀睿亲王(期间朝鲜兵洗劫了大清一直以来的首都赫图阿拉,大清一直没迁都),睿亲王不得已自缚投降于吴三桂,求永昌天子李自成灭清;顺军扫荡松嫩后睿亲王又突然变脸召集旧部攻杀顺军,结果被吴三桂、刘芳亮等人杀的全军覆没,逃到库页岛后被当地野人所杀,枭首献给顺军,大清遂亡。


user avatar   yi-shen-zheng-qi-3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的准噶尔地图是汗国历任君主的缝合怪啊,而且还夸大势力范围,实际汗国哪有像那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个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巨型怪物?

将葛尔丹青壮年时期西进征服的哈萨克、叶尔羌汗国版图

葛尔丹被好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扫地出门时,因不敢跟侄子打,东进漠南驱逐本地在洪太时期被征服归顺清朝的蒙古喀尔喀诸部,驻牧喀尔喀的版图

以及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两位雄主征服略的哈萨克领土,汗国名将大策零敦多布六千兵员征服和硕特汗国、统治时间不到五年的藏地版图

以上领土全部缝在一起,当然显得大啊

但这是个什么苟 P画法?画得我还以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跟一个比成吉思汗还牛的猛人干了几发炮,打了多少场惊天动地的大兵团会战,演奏一曲数十万八旗子弟为保家卫国血洒西域高原的史诗悲歌,事实呢,春秋笔法现在进化成春秋画法了?

准噶尔汗国就是一个以伊犁河谷为中心实控北疆的军事集团,就连南疆叶尔羌,也只是被准噶尔羁縻,还时不时捣乱,人口六十万,葛尔丹青壮年时期有组织七、八万兵员的能力,后期顶破天能拿三万,因为这孩子只有年轻时猛,统一了卫拉特四部,也就是漠西蒙古,这还是加上西域各族仆从军的情况,但是其他时间里,尤其是与清朝作战,用兵始终捉襟见肘,五万都拿不出手

清朝在入关前就征服了漠南漠北蒙古,只剩下漠西了,清军可以从内外蒙出兵,这是努尔哈赤与黄台吉两位武德充沛的罕王为后人打出来的机遇

手捏一大批蒙古中小采邑主,可以动用悍勇的优质兵源,雍正时期的额尔德尼昭之战,正是依靠两万喀尔喀兵才把三万卫拉特武士抽的螺旋升天,之前的和通泊之战,万余八旗精锐被花式吊打,搞得北京城家家戴孝,难以想象,区区三万战兵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而且准噶尔从乾隆元年至十年,一直在内乱、瘟疫、雪灾,还有带路党,达瓦齐暴政天怒人怨,抵达伊犁的时候,清将阿玉锡率二十二人就受降六千人,不知道具体情况还以为这是二十二个天兵天将,就凭这个时候准噶尔连一千个能正常作战的兵丁都没有,准部都破成这鸟样了,灭亡它并不能说明清军的战斗力很强悍


user avatar   san-diao-san-bu-san-chong-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明朝绝无可能平定葛尔丹,前期应该扛得住,后期很危险。


简单地说,清代的准噶尔非常强大。准噶尔统治着整个新疆、大半个中亚、小半个蒙古,甚至一度控制青海和西藏,是当时亚洲的巨无霸帝国。准噶尔曾经令清朝和沙俄都头痛了百年之久。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准噶尔曾经一度强大到令乾隆皇帝寝食难安的地步。


这是因为准噶尔已经不是传统的游牧帝国。准噶尔不但有大量的牧场,而且还有大量的农田,同时还控制着中亚最重要的几个商业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帝国。准噶尔不但拥有强大的骑兵,同时还拥有大量的火器。准噶尔的火器不仅来自购买,早在康熙时期,葛尔丹就已经聘请瑞典工程师为其生产火炮。所以,准噶尔根本不肯臣服于清朝或沙俄。准噶尔与沙俄是有战有和,沙俄很少在战场上占到便宜。而准噶尔与清朝则是长期敌对,其大部分兵力都是用来对付清朝。所以,不是沙俄削弱了准噶尔让清朝捡了便宜,而是清朝击败了准噶尔让沙俄捡了便宜。因为清朝才是击败准噶尔的主力。试想,如果沙俄是击败准噶尔的主力,为什么准噶尔的大部分领地会被清朝接收?难道沙俄会是这样的活雷锋吗?


我认为,清朝最终可以平定蒙古而明朝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清对于蒙古的地缘态势完全不同。明朝的统治重心在中原,因此对于明朝而言,不论是用战争方式还是用和平方式,只要能够把蒙古拒于长城以外,就万事大吉。但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而统治重心在中原,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不但龙兴之地随时会受到威胁,连接中原与东北的辽西走廊也随时会被切断。所以,清朝一直坚持必须控制蒙古这一基本国策。连续六代帝王,费时一百多年,不管多大的失败,不管多大的代价,都不能动摇清朝必须控制蒙古的决心。这才是清朝最终可以控制蒙古而明朝做不到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jie-l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假设历史?

那行吧,那就说一说没有明朝西南地区如何吧,没有明朝的话中国局势会怎么样吧。

1.蒙古人1260年彻底征服云南,1283年打败缅甸夺取缅甸北部。1312年麓川独立,云南西南部和缅甸北部丧失,1316年麓川攻取腾冲、保山,与元朝划澜沧江而治。蒙古人对缅北的统治只有20多年,和明朝对交趾差不多。可以说,元朝在中期就丢失了半个以上的云南行省

2.不要低估高丽棒子,王氏高丽末年实际上武德非常充沛,武士文化突出,还热爱骑射,先是利用元朝的优惠政策,在元朝100年内向大同江以北甚至辽东地区移民,再大破攻入高丽的四万红巾军精锐(这伙人从河南一路打穿辽东进入高丽,战斗力可想而知),将其几乎全歼而崛起,收编了许多精兵,还获得了很多先进的装备和军事技术,获得然后在元末和大同江北部的高丽移民里应外合,夺取鸭绿江以南之地,再侵入辽东,暴打木华黎的后代,元末名将纳哈出,一路打到辽阳城下。

没有明朝的话昆明以南就是中国在西南的国境线,你到东北旅游得办韩国签证。

元朝对云南的控制很水,中期就丢了。占据云南的麓川王国在那个时代把周围的势力全都揍了一遍越打越大,棘手程度比清朝时的准格尔汗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元吹清吹喜欢的假设历史来看

可以想象,如果明朝崛起速度不够,和残元势力长期在黄河流域拉锯,高丽偷取东北三省的概率非常大。被蒙古人削弱的女真部族四分五裂,压根无力抵挡高丽的侵袭,而元朝的辽阳行省区区50万人口在高丽军面前也是螳臂当车。

或者朱元璋对东北的重视不足,不能在立国后以巨大的魄力对辽东发动移民实边,辽东地区也将被朝鲜蚕食。

来看看元朝对西南地区某些小政权的战绩吧

自杞国,是滇东三十七部中一个区区小国,同时朝贡于大理和宋朝,人口只有几十万,可供征兵的壮年男丁十万人,战兵一万人,就为了征服这么一个小国,蒙古人苦战六年,损兵数万,自杞人给蒙古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宋朝随后的鄂州之战和扬州之战的总和!自杞就在夜郎故地,但国土只相当于当初夜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蒙古以“征服欧亚”之威,困于夜郎之下!后来忽必烈刚死不久,元成宗时代,同样处于夜郎故地的奢节宋隆济之乱,也让元王朝数省出兵,用人力数十万,几次惨败,数年才讨平,但水东水西两土司却根本无力废除,最后到明朝才被摧毁。

《元史·陈天祥传》:六年,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上章论征西南夷事,曰:
兵有不得已而不已者,亦有得已而不已者。惟能得已则已,可使兵力永强,以备不得已而不已之用,是之谓善用兵者也。去岁,行省右丞刘深远征八百媳妇国,此乃得已而不已之兵也。彼荒裔小邦,远在云南之西南又数千里,其地为僻陋无用之地,人皆顽愚无知。取之不足以为利,不取不足以为害。深欺上罔下,帅兵伐之,经过八番,纵横自恣,恃其威力,虐害居民,中途变生,所在皆叛。深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深弃众奔逃,仅以身免,丧兵十八九,弃地千余里。
你笑夜郎太嚣张,夜郎笑你看不穿。

我以前说过清棍不读书,其实蒙棍也有很多不读书的。元清武德吹怕是不知道大元朝是真的有一万正规军被三十六个花山劫贼痛扁的光辉战绩,远比明朝东洋七十二剑圣的注水传说来的硬核。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原红寇(指红巾军)未起时,花山贼毕四等仅三十六人,内一妇女勇捷,聚集茅山一道宫,纵横出没,略无忌惮。始终三月余,三省拨兵,不能收捕,杀伤官军无数。朝廷召募鹾徒朱陈,率其党与,一鼓而擒之。

说起元朝西南地区就不得不提麓川王国:

“麓川”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傣族先民为主的地方政权,当地人称为“勐卯龙”,原意为“大卯国”,因元朝曾在当地设置麓川路,故官方将“勐卯龙”称为“麓川”。公元15世纪中期,麓川首领思任法向周边扩张,侵害到明朝对当地的统治及明朝设立的其他土司,因而遭到明朝出兵镇压,史称“三征麓川”。此后,麓川被迫将统治机构西迁至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勐养”(今缅甸克钦邦)。

十三世纪中期,怒江中上游、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联盟“勐蓬”(蓬国)遭到蒙古汗国的军事征服,“勐蓬”所属各部分崩离析,纷纷归顺。元朝统一后设立云南行省,并依照当地各部势力划分”路“一级行政区划,建立土司制度进行统治。较大的傣族地方首领分别被元朝任命为总管,即路的长官。

1294年,麓川路(瑞丽江河谷盆地及周边地区)总管芳罕去世,次女南玉罕良袭总管职。1310年,南玉罕良去世,麓川路总管无人继承,“波勐”商议,迎回被芳罕赶走的小妾召南宛母子三人,拥立其子混依翰罕继承麓川路总管。

1312年,站稳脚跟的混依翰罕脱离元朝建立“勐卯龙”(大卯国),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思可法)。并召集民工修建新都城,将新都命名为“允姐兰”。同年,思汗法与附近傣族诸王结盟,派人前往“允线遮”(原蓬国首都)、“勐英”等地,邀请其头人到“允姐兰”议事,“诏勐英”(英地长官)混傣博不来,遂发兵攻占“勐英”。各地长官闻讯纷纷表示拥护思汗法,连被傣族奉为“诏法弄”的鲁赖王族族长诏傣蚌父子也表示称臣。

1313年,思汗法派出10人前住“勐密”、“景老”等地,请诏傣恒、诏傣盖、诏傣道、诏傣丁、混三旺等弟兄到“允姐兰”议事,诏傣恒等拒邀杀来使,调军直入“勐卯”。思汗法闻报,命军队反击,与诏傣恒在“勐滚”展开象战,“勐密”军全军覆没,诏傣恒逃走,“勐密”的“波勐”(地方长官)、“混干”(地方官)向思汗法求和,并派人到“允准果”刺杀诏傣恒,献其妻室儿女投降。1315年,思汗法委任诏傣盖为“诏勐密”(密地之主),“勐密”成为麓川的附属地,被麓川王国占领。

以红线为界,红线以南都被麓川所占据。而在元初的云南行省,是比当代的云南省大很多的,还包括缅甸北部,老挝一部。可以说,即便认为元朝在云南只剩下大理、昆明两座孤城,只怕也不过分了。

1316年,思汗法率大军东征,一路攻下“勐勉”(腾冲盆地)、“勐掌”(保山盆地),直抵“勐嶲”(漾濞江谷地),适逢“勐耿”(耿马盆地)的胡岛法出兵“勐卯”,遂与元朝隔澜沧江对峙,思汗法班师回“勐卯”。此时,坐镇勐卯的“混干”、“波勐”已经在底麻、腊龙大败胡岛法,胡岛法在战乱中被杀。

1317年,思汗法挥师征服“勐泐”(景洪)、“勐艮”(景栋)、“勐闰”(清迈)、“腊门”、“腊光”等地,击败法思董,法思董称臣纳贡。同年,思汗法起大兵,以胞弟混三弄为总兵,刀思云、刀帕洛、刀思汉盖等为大将,率兵西征“勐顿顺罕”(阿洪王国),“勐顿顺罕”举国投降,混三弄班师回朝,“勐顿顺罕”以王族、大臣组成使团,携金银贡品到“允姐兰”称臣纳贡。

1343年,元朝出兵攻打麓川,在瑞丽江河谷遭到伏击,战败撤兵。此后多年,元朝坚持用兵,双方几次再战,到1355年,思汗法被迫派其子莽三到大都(北京)纳贡请和,元朝遂于其地设平缅宣慰司,封思汗法为世袭宣慰使。

1369年,思汗法去世,其子思并法继位,八年后传子台扁,继位才一年的台扁被叔父诏肖法谋杀而自立,第二年,诏肖法被杀,思瓦法立,两年后被大臣所杀,思汗法次子思伦法得以继位。

虎踞西南,屡挫元军的麓川王国,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南亚,武德充沛,堪称中南半岛霸主。1369年,思汗法离开这个灿烂人间的时候,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强雄不可一世的江山。

然而,麓川人的好日子,很快要到头了。

1382年,明军占领云南,思伦法为与明朝交好,派使团出使明朝,并将元朝所赐印信交于明朝。1384年,明朝册封思伦法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成为明王朝的属国。

1385年,景东头人俄陶背叛麓川,思伦法派兵征讨,俄陶败逃大理府白崖川。1387年,麓川军队进驻景东府所属的摩沙勒(今新平),沐英派都督宁正出兵攻打,麓川军战败。1388年,为报摩沙勒之仇,思伦法出兵三十万,战象百余头,前往白崖川擒拿俄陶,在南涧与明军遭遇,象阵被破,麓川军伤亡惨重,全军几乎覆灭(定边之战)。1389年,思伦法派使团到京城讲和,朱元璋派杨大用带诏书到勐卯,思伦法承认赔偿损失,并忍痛交出肇事者刀斯朗等137人。此后,思伦法三年一贡,明朝也多次派人出使麓川,双方关系密切。

1397 年,“陶勐”刀干孟发难攻打宣慰司署,思伦法逃至昆明求援于明朝,明朝派兵助思伦法平了刀干孟之乱,并送思伦法回勐卯。

1399年,思伦法去世,其子思行法继位,麓川势力渐衰,各地泰族头人纷纷脱麓川自立。

鲜为人知的外云南:三宣六慰初步成型

明朝乘机册封这些泰族头人,分割出木邦(今缅甸掸邦北)、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孟定(今临沧耿马)、大侯(今临沧云县)、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坝)、湾甸(今保山昌宁)、孟连(今临沧孟连)、者乐甸(今普洱镇远)五长官司,使其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


大明和麓川帝国的百年战争:四伐叛乱的思氏父子,大明征服麓川


1413年,思行法让位于其弟思任法,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于1428年开始向周边扩张,欲恢复祖地。1440年,多次击败明军的进攻,占领干崖、南甸、腾越(腾冲)、潞江、永昌(保山)等地。

1441年,明朝命定西伯蒋贵为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十五万征麓川。当年正月,明军汇集永昌,分三路西渡怒江,主力在上江(今保山芒宽)围攻麓川主力营寨,血战两日,时遇大风,王骥军趁机纵火焚毁麓川军营栅,才破上江寨。1442年,三路军汇集腾冲,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梁河芒东)。思任法亲率精锐二万据战略要地杉木笼,筑硬寨七营防御。明军猛攻不下,分三路围攻突击,使麓川军首尾不能相顾,弃寨下退至陇川马鞍山固守。明军尾随来攻,麓川象阵,双方死伤十余万众。之后,明军乘胜追击,一举袭破麓川当时的王城“广贺罕”,思任法被迫渡瑞丽江南逃,明军得胜而返。


1443年,思任法之子思机法据孟养发展势力,思任法据允姐兰与之呼应。明英宗又派蒋贵、王骥再征麓川。当年五月,蒋贵、王骥率军五万扺达永昌,正赶上麓川王思任法在与阿瓦王国的冲突中被俘,其子思机法派遣使节向王骥求和,王骥不允,还派人前往阿瓦,让阿瓦缚思任法父子来降,阿瓦不应。明军于是进兵腾越,派沐昂、侯琎率东路军从芒市袭麓川,命陈仪领前锋三千人从盈江开南牙山断敌后路,自引中军从陇川直袭麓川王城允姐兰。明军进至勐卯,思机法以两万精兵凭江固守,终因力量悬殊,弃允姐兰败走蛮莫(今缅甸茫冒)。


明军占领允姐兰,以捷报班师。明朝为绝后患撤麓川宣慰司,在陇川置陇川宣抚司,升原南甸州和干崖长官司为宣抚司,芒市土目放氏因从征麓川有功,也升为芒市长官司。次年,阿瓦王国被迫献出思任法及妻儿33人,思任法中途绝食而死,其子思机法逃居孟养继续与明朝斗争。


1448年,退居孟养的思机法及其子思陆法再度兴起。明朝第三次派王骥率十三万大军征麓川。当年三月,王骥率军至腾冲,遣使让南甸、干崖、木邦、缅甸(阿瓦)等宣慰司整兵积粮,准备船只协助明军。十月,大军从干崖沿大盈江而下,过南牙山,扺沙坝至伊洛瓦底江边,造船顺江而下至广屯与木邦、缅甸两土司汇合。此时,思氏据江西岸,埋栅拒守。明军造舟200余艘为浮桥,挥军渡江强攻,合力破思氏营栅,思氏不支,退至鬼哭山筑寨固守。明军获积谷40万石,“军士饱餐,锐气倍增”,乘势而攻破思氏大小九寨营垒,最终攻克孟养,兵锋直达江西千余里的勐腊(今印缅边境)。激战中,思机法只身脱逃潜入阿瓦,其子思陆法率部投降。明军怕当地气候炎热难以久留。于是,准许思氏留居孟养。


思氏占据孟养以图再次恢复麓川政权,通过开发孟拱的翡翠,与各国贸易中不断积聚巨额财富,并招募洋人及汉人做谋士,招兵买马、扩充实力。1499年,明军为惩罚从孟兴威夺地的孟密,出兵攻打孟密,孟养以协助明军为名派出军队渡过伊洛瓦底江,从孟密手中顺手夺取了蛮莫等十三地。

实际上,明朝曾经控制了东南亚的大片土地。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明洪武二十一年,缅叛,沐英讨败之
显然,缅甸之前是在麓川王国的控制下,明朝摧毁了麓川王朝的东南亚霸权,也接管了麓川王朝的全部领地,甚至短暂地对麓川王朝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领地建立管理,设立了底马撒宣慰司,只是由于过于遥远,很快丢失。

那么,明朝对缅甸的管理持续到什么时候呢?缅甸历史上的阿瓦王朝,属于明朝六慰之一,只是明朝境内的一家土司而已,直到东吁王朝崛起,才算摆脱明朝统治。明朝对缅甸的统治,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到公元1555年阿瓦王朝被东吁王朝灭亡,持续了167年,长于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时间156年。

《云南通志·羁縻志》记载了三宣六慰的差发:

车里宣慰使司额征金五十两,车里靖安宣慰使司,木邦军民宣慰使司额征银一千四百两,孟养宣慰使司额征银七百五十两,缅甸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猛密安抚司、孟定府额征金六百两,孟艮府额征金一十六两六钱六分,南甸宣抚司额征银一百两,干崖宣抚司额征银一百两,陇川宣抚司额征银四百两,威远州额征银四百两,湾甸州额征银一百五十两,镇康州额征银一百两,大侯州额征银二百两,八寨长官司、孟琏长官司额征银二百两。
明朝对三宣六慰的征收金银,是税收性质,不是朝贡性质,并不需要回礼。


而明朝对缅北的统治,则持续到1606年木邦被东吁王朝攻陷才终结,前后长达200年以上。

清朝则毫无收复明朝在缅北故土的意愿,这也就罢了。当木邦土司希望脱离缅甸统治,回归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不顾当时缅甸东吁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悍然拒绝,失去了不费一兵一卒一束草一粒米就收复缅北的机会。此后贡榜王朝崛起,取代东吁王朝。

现在很多史盲明黑清粉一提明朝就贬低明朝把明朝贬低得一无是处,尤其是领土贡献方面更是把明朝说的一无是处,

明朝确实很弱,弱到西南方向平麓川,平大藤峡,平播州,败缅甸,改土归流,即便是灭亡之前都能收拾掉奢安之乱,把水东水西两个大老虎给粉碎。物资都要靠漕运北上,凭什么只管一个方向?干掉土司之后增加州县人口不是好?像你大清那样对东南亚局势不闻不问,连东吁王朝衰落之后缅北众土司脱离东吁控制都不知道,后来木邦来投乾隆还以不要生事为理由拒绝,最好笑的是东吁王朝灭亡后三十年,第一次清缅战争的时候,乾隆还以为是在和东吁王朝莽氏在打,压根不知道贡榜王朝都建国三十年了,可笑美国新清史那伙人还有脸吹嘘乾隆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价摧毁缅甸在东南亚的霸权,但实际上乾隆在前两次清缅战争的时候,都以为缅甸是个不值一提的荒远小夷,后来被打痛了想要联络暹罗,结果阿桂又得到消息暹罗已经被缅甸灭了,然而此时暹罗已经在华人郑信领导下复国了。你大清这个情报水平,能够鄙视大明不?

另外汉地十八省其实一点也不传统,没有明朝的话,可能只有“汉地十七省”。事实上很多明黑一直贬低明朝实际控制只有汉地十八省,殊不知一直到明朝以前西南地区尤其云贵,都不是中原王朝的直辖统治,按明黑对明朝版图的控制标准在大明以前没有一个王朝控制云贵地区,所以实际上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之一的云南反而是明朝拿下的。

当然明朝时期叫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可以叫两京十三省。

公元1253年蒙古大军渡过金沙江攻灭大理国,正式将游离于中原政权之外长达500多年的云南地区纳入版图。元统一后,设立云南行省,广大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重要地区与交通要道委派官员进行治理与派军驻扎。政治中心由洱海旁的大理迁往滇池旁的昆明。政治上的统一,云南也逐渐褪去大理国色彩,与内地趋同,但终元一朝,土著众多,汉人较少。还是被不少人视为蛮夷之地,落后,野蛮,瘴气丛生,毒虫猛兽遍地走。


公元1382年,明朝派大军攻灭元云南梁王势力,再次将云南置于统一的中央政权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政治上推行明朝一系列地方政策,同时也保留大量地方土司。军事上的一大特色,派沐家世代驻守云南。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广建文庙,科举制的推行使云南和内地有了共同的信仰等,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南方广大汉人的迁入改变了云南当地人口构成,云南在明朝后期已经成为汉人为主的省份。明末清初,云南还成为永历帝与李定国抗清的坚实的根据地,由此可见一斑。所以直到清朝入关,也都将云南视为汉地十八省之一。

明朝解决了贵州安(水西)田(思南)宋(水东)杨(播州),麓川思氏,川南奢氏,云南王弄、阿迷,广西大藤峡瑶人等强大的土司,为清王朝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西南。而雍正则平定了湖南、贵州交界处周围三千余里的苗疆众土司,四川乌蒙、镇雄土司及建昌、凉山诸苗,因为硬骨头已经被明朝啃光了,所以其他的都是以较为和平的方式解决,留给乾隆对付的就只剩下著名的大小金川了,于是乾隆大帝前后花了30年,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才将大小金川彻底搞定。

对比之下哪个含金量更大不言而喻。

因为西南的播州杨氏、永宁奢氏、水东宋氏,都是土木堡之后被大明歼灭了,水西安氏也打残损失大片土地,其中光是个播州就有人口百万(是大小金川的十倍不止),土地144万亩,比平定播州之前贵州全省田亩(134万亩)还多。有明一朝,平定贵州安田宋杨四家完成对贵州的实控,平定川南奢氏,在云南迁入人口、设立卫所和改土归流,使得云南汉人比例上升到50%以上,然后清朝的改土归流主要对付明朝打剩下的小虾米,而且还不敢对澜沧江以外的土司下手,“江外宜土不宜流”,最后江外还得民国和共和国来改土归流呢?

另外教科书对明清双标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改土归流为例,教科书只提清朝改土归流,对明朝平定西南土司只字不提。

受此官方造谣的影响,不少不读历史书的云清粉误以为改土归流主要是清朝的贡献,抱着清朝平定区区十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吹个不停,而对大明铲平安田宋杨永宁王弄阿迷等一干大boss视而不见一一这些大boss每一个体量都在大小金川的五倍以上,播州杨家更是拥有一百万人口的超级土司,又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关,而永宁奢家则比播州杨家更加难缠,其与水西安家世代联姻,形成了独立的政治生态和坚定的攻守联盟,同时永宁兵善战,远胜赫赫有名的广西狼兵。


我是怎么也想不通改土归流的贡献怎么就被按到清朝的头上。你要说明朝吃了前面九个包子,清朝吃第十个包子吃饱了吧,勉强可以吹一把。关键是并没有吃饱。后面民国和共和国又吃了五个,这就很尴尬了。


大清改土归流真牛♢,好一个“江外宜土不宜流”,你们猜最后南甸是谁摆平的?只会捏软柿子,从不啃硬骨头,费拉他清,华夏之耻。

打个苗疆从雍正朝打到乾隆朝,打到福康安、和琳病死军中,才不过表面压制,直到大清灭亡四十年后才真正搞定……你们说大清怎么这么磕碜呢?

其实许多被清粉挂在嘴边的“大清贡献”,都是民国干的,比如对东北、内蒙的实际控制。当然还有改土归流。

民国面对英国侵占片马,果断对怒江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武德充沛,远胜鞑清。

另外有些互联网社区,尤其是知乎有一个我很看不懂的风气,一提到清朝改土归流就是民族融合,一提到明朝改土归流就是民族压迫。先不说明朝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吧,明明明朝改土归流是以打土司为主,是杀奴隶主解放奴隶,堪比武王伐纣的光辉事业,而喜欢捏软柿子的费拉大清则喜欢和自由苗较劲,和人畜无害的西南少民争利,他们……是不是搞反了。

并且经常还有清吹发表暴论,认为蒙古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丢失,是中国的奇耻大辱。那么,傣族也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缅北、老挝、兰纳、阿萨姆的丢失,怎么就不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了?代表中国利益的大清王朝为何对明朝曾经拥有的大片东南亚领地不但毫无收复之心,而且在缅北主动送上门来时还悍然拒绝?

六慰中的车里(西双版纳)的12个版纳,其中一个被清朝割让给法国侵略者,甚至阻止傣族民众抗击法国侵略者。这明明是明王朝在王朝末年,不顾贵州都有巨量土司尚未平定,西南严重不稳,与新崛起的东吁王朝数场血战稳定下来的土地。清吹却宣称清朝割让的土地,都是自己打下来的,这该是何等地无耻谰言?

法国侵略者依仗洋枪洋炮武力,于1895年7月19日,派兵侵略强占了勐乌、乌德等地。法国侵略军大张旗鼓施放排枪三次,以庆侵占成功搞定。当地男女老幼,哭声震天。闻知12版纳之一的勐乌(包括勐乌、乌德两勐)国土割让法国,自己原有的12版纳只剩下了11版纳,(傣王)车里军民宣慰使刀承恩率员前往争夺,途中被官方阻拦,痛哭而归。
法国军队进入勐乌、乌德,受到当地群众的顽强抵抗。尚勇、勐腊、勐捧、易武各勐百姓奋起保土护界,支持乌德土司召宛纳哈联合勐乌土司向法军武装抗争。傣族乌德土司召宛纳哈联系汉族李华庭、陈玉成等人密商反抗事宜,不幸事泄被捕,惨遭镇压。傣族民众在法国侵略军将乌德土司召宛纳哈押解转移途中,进行了英勇拦截,打死了押解的法国军官,解救出了乌德土司召宛纳哈。
可在双方血战中,乌德土司召宛纳哈最终身负重伤,于途中牺牲。此后,法军恼羞成怒,在占领的勐乌、乌德大肆烧杀,残酷镇压民众。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抵抗中,许多傣汉人民一方面难以安身,一方面不愿做亡国奴,纷纷含着热泪,从勐乌、乌德迁走,迁到云南省的勐腊县。
就这样,美丽的西双版纳残缺了,12版纳之一的勐乌、乌德成为了祖国之痛,成为了如今邻国老挝的国土。
此外,明朝在云南用于分隔三宣和六慰的八关体系,最后被大清丢了四个,其中汉龙关正是乾隆时代放弃的。


清吹又会说,明朝自己丢失了东南亚的大片土地,有罪于中华。那么,很显然,这些土地也是明朝早年通过比清朝灭准噶尔之役更加惊心动魄的麓川战争,数代人坚持不懈的打击,摧毁了虎踞西南,人口数百万的麓川王朝(准噶尔部仅有蒙古人50万以及100万不到的穆斯林人口)的东南亚霸权,才夺得的。


明朝在西南的领土开拓贡献,不仅仅是麓川战争,更包括通过多场对土司的大规模决战,摧毁了贵州的安田宋杨四大家族(安氏未彻底毁灭但基本打废),四川永宁奢氏,广西大藤峡割据势力等西南顽固半独立政治实体,并以移民使得云南汉族人口达50%以上,自此华夏民族才对西南地区完成了实控,而清朝改土归流之时,西南的大土司已经被明朝基本削平,留下的几乎都是可以不靠武力解决的小土司。但即使如此,对付仅有几万人口(相比之下,播州杨氏拥有人口百万左右)的大小金川,就耗银7000余万两,前后费时三十年!


清吹又本着内亚本位史观宣称,中国古代汉人王朝之所以无法统治游牧民族,是因为有狭隘的华夷之辩,不能像清朝一样以联姻等手段安抚蒙古。


那么清朝设置柳条边禁止汉人进入东北,设置蒙禁禁止汉人进入内蒙,设置疆禁禁止汉人进入南疆,是不是该叫夷华之辩?明朝能统治东南亚大片领地200年而清朝不能统治,证明了清朝的统治模式存在什么劣根性,请清粉回答。



清吹又宣称明朝从未拥有过台湾,但实际上,明朝在崇祯年间仍然发生了开疆拓土,由郑芝龙将台湾献给大明,台湾纳入华夏版图。


《赐姓始末》:熊文灿抚闽,值大旱,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曰:公第听某所为,文灿曰诺。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获,倍于中土,其人以衣食之余,纳租郑氏。后为红夷所夺。

详见笔者这个回答:中国收复台湾是康熙收的还是郑成功收的?


「郑成功致荷兰总督招降信」:“台湾者,中国之地也”。

郑成功之所以要攻打台湾,就是因为台湾是大明领土,是乃父郑芝龙的封地,他攻打台湾,具备绝对的正义性!


而满清王朝将明朝经略下来的台湾割让给日本,虽然中国通过二战胜利收回,但留下了一系列问题,延续至今,清之罪,上通于天,无可赎。

大明的民族政策把云南广西西川重庆运作成汉地,抗日时期都是抵抗日寇的大后方。
而带清的民族政策使得现在还要让利还要“团结”。严防死守汉人进东北,导致远在欧洲的俄国人和日本人能在东北大打出手,带清却谁都不敢招惹。
就这,竟然还有人以为带清是搞“民族政策”搞得好的。

当然,如果立场站在带清上,确实是搞得不错的,带清就是挑拨民族冲突,它坐山观虎斗两边吃利的,不然哪来三百年国运不是吗?

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五:
“未几,缅人复大举寇孟密。孟密兵战败,贼遂围五章。把总高国春率五百人援,破贼数万,连摧六营,为西南战功第一,进官,世荫副千户。綎亦优叙。蛮莫设安抚,以土官思顺有功,特授之。綎纳其重贿,又纵部将谢世禄等淫虐,思顺大怨。”

明缅之战 把总高国春以五百人大破缅军数万:是役也国春以五百人破贼数万解五章之围穷追旬日连摧六营为西南战功第一(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明史刘綎传里也有提到) 对比大清,被缅甸揍的钦差大臣自杀​

明朝对西南东南亚国家的战绩本身就比元朝清朝都厉害,只不过被故意忽视罢了。

当年当时中国明朝在东南亚那边官方认证的组织有:

安南国/交趾布政司(今越南北部)

老挝军民指挥使司(今老挝)


老挝就是大明的“老撾”

缅甸军民指挥使司(今缅甸中部)

木邦军民指挥使司(今缅甸东北部)

孟养军民指挥使司(今缅甸北部)

孟艮御夷府(今缅甸景栋)

大古剌军民指挥使司(今缅甸南部)

底兀剌军民指挥使司(今缅甸南部)

底马撒军民指挥使司(今印度阿萨姆)

八百大甸军民指挥使司(今泰国清迈)

八百者乃军民指挥使司(今泰国清莱)


暹罗国(今泰国)

占城国(今越南南部)

真腊国(今柬埔寨)

在这一串奇怪的名字里,“老挝”真的算不上是特别怪异,更奇怪的也有,比如暹罗一开始叫暹罗斛,明朝给人赐印的时候省略为“暹罗国王之印”,这才改得名。

再说说为什么大明为什么让这么多人赞赏呢?

又或者,为什么总有一些奇怪的满克思理客中打着秦粉、汉粉、唐粉、宋粉的旗号,踩明朝来捧元清?

这个王朝,它的诞生,结束了100年的膻腥,400年的虚弱。

对,400年。蒙古人的元朝并不比宋人强大到哪里去,他们的杀戮源于文化上的不自信,军事上的强盛也不过昙花一现,被越南、爪哇、倭寇、麓川、甚至贵州土司(末期还被高丽人)吊打更是显示出蒙古人外强中干的本质。

  大明开国,不仅仅是驱逐鞑虏。

  那些曾经让元朝灰头土脸的敌人,怎么样了?

  越南,被大明铁蹄碾过,一度灭国。

  爪哇,在郑和的西洋舰队下颤抖,恭顺纳贡。

日本,室町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向明成祖朱棣臣服,自称日本国王,当大明皇帝的臣子(《你知道元朝的倭乱远比明朝更严重吗?》)。

麓川,在定边之战中被沐英大将军3万破8万,在中南半岛建立的霸权轰然瓦解(详见拙文《定边之战》)。

  高丽,被大明惊吓之下,李成桂不敢与明朝开战,竟然回师发动政变弑君,建立李朝,从此做大明的狗就成为朝鲜人最大的荣幸。

  云贵土司,更是被大明纷纷铲平,广袤的云贵高原至此才从羁縻统治转向直辖统治。

  而大明的身后,又是200多年的黑暗和300年的虚弱。

  前有弱宋弱元,后有弱清和民国。

  这样的大明,怎不让人感到扬眉吐气,感到剑指八荒!

最后再说说明清的版图贡献之争最终往往会沦为立场之争。

原因其实很简单,明朝的领土贡献,基本上都是主动贡献。而清朝的领土贡献,则是主被动掺杂。

不管是恢复被元朝搞烂的河西、辽东,还是对大西南的经略,对台湾的初步开拓,对东南亚政局的干涉,明朝的目的都很明确:扩大中央政府直辖的农耕区。

清朝的动机却颇为曲折,经略内蒙是为了维持满蒙军事同盟,收复台湾是为了拔钉子(康熙曾经考虑过把台湾送过荷兰换取荷兰人出兵攻打明郑),经略新疆虽然有趁准噶尔内乱捡漏的因素,但也与准部蒙古人的身份有不小的关系,左宗棠收复新疆则是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

东北地区的贡献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有观点认为如果满清不能成功入关,新生的王朝必然将其视为头号强敌,与其不死不休。因此黑吉地区像辽东一样纳入中原王朝的实际掌控乃是历史大势,而满清封锁东北的行为却导致了东北地区发展缓慢,无力抵挡沙俄对外东北的蚕食,东北人口不足经济落后也是甲午年清国缺乏久战能力的原因之一,所以清国对东北贡献为负;也有知友认为满清封锁东北是对满汉的双向封锁,使得清末汉人进入东北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因此清国对东北的贡献为正且不可抹杀。

这里我们先搁置争议,取两种观点的中间值,即:东北为中国所控制是历史大势,满清导致了东北地区发展缓慢,却也搞残了女真土著,增加了汉人占据东北的确定性。

这个时候又会出现一个问题了:东北成为汉地,是否出自清帝本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一对于清帝而言,东北不但不是汉人的东北,甚至也不是女真人的东北,而是他爱新觉罗家的东北,是他爱新觉罗的最后退路甚至再入一次关的资本。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许清朝灭亡后,强大的东北满洲政权会像明代的残元势力一样与中原王朝纠缠不休吧。奈何时代不同了,日本的崛起让东北从后方变成了前线,只好放汉人炮灰去闯关东了。

由于明代政府主导的“扩大直辖农耕区”的经略行为在客观上与“扩大汉人的生存空间”完美重合,所以明朝被称为除汉朝外最“皇汉”的朝代。相比较而言,清朝动机之复杂堪比某国际毯星私生活的领土贡献,则需要一颗团结的心,在吹捧之前默念三遍“当然是选择原谅ta了”才张得了口。

当然,戏谑归戏谑,中华民族形成于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之时,一些历史旧账本该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此揭过才对,可遭不住有些人非要倒果为因,鼓吹满清对中国有大恩大德,这种堪比为纳粹招魂的行为,才是“皇汉”群体越来越庞大的原因。


user avatar   yi-zhi-ji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如果算上明朝末期,不好说,准格尔出现的时候,明朝都末期了,不能说是进攻,但是防守有余,问题是排除后金和起义军等等因素,如果是太祖和成祖年间,那肯定是能攻灭的,太祖是稳扎稳打,一步步的蚕食,成祖就不一样,前五次北伐的军力,恐怕葛二蛋直接跟阿鲁台那样,直接弃城走了,西域也不是蒙古草原那样空地一遍,是可以实行实控统治的,康麻子打葛二蛋那只是防御性质,而朱老四可是奔着灭国去的,五次北伐都想灭了别人那种,派郑和灭了两个东南亚国家,擒拿两王,安南杀明朝士兵就被灭国。


user avatar   mi-kang-na-qi-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汉族人战斗力相对偏低,那几千年绝大部分时间在草原放羊的游牧民族堪称垃圾中的战斗机。


user avatar   wang-shi-tao-42-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相关话题

  为什么清末民初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袁崇焕为什么刚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之后就被崇祯斩杀了? 
  如何评价明史学家顾诚? 
  元朝不汉化,而清朝彻底汉化的原因是什么? 
  冉闵如何能破局逆袭,至少把江山和皇帝位传个一两代? 
  如何评价铅球骑士rizhuhou的水平?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明朝三无」?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滑向衰世凄凉”,如何理解“盛世”与“衰世”的?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会怎么样? 
  雍正为什么会被严重抹黑? 

前一个讨论
有巡航导弹了还用飞机投炸弹是浪费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足利尊氏要建立管领制度?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