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叫做“痤疮疫苗”“CAMP 单克隆抗体疫苗”“痤疮丙酸杆菌疫苗”好一点,媒体宣传的“青春痘疫苗”这名字有很强的误导性,让人以为目标人群是青少年。
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青春痘疫苗” 就是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感染,从而达到预防痤疮发生的作用的。
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分泌一种称为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 (CAMP) 的毒力因子,其会对毛囊及周围产生刺激并引发炎症。
ps. CAMP命名来自3位研究者:Christie, Atkins, Munch-Peterson ;不是4个人名哦~
青春痘疫苗中含有CAMP的单克隆抗体,用微型注射器将其局部注射在患者皮肤即可抑制毒性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达到减少痤疮产生的效果。
研究者在痤疮丙酸杆菌的DNA序列中筛选到了CAMP基因,其可编码生成CAMP蛋白质杀死宿主细胞并引发炎症。
然后研究者将该基因引入小鼠体内,产生CAMP蛋白抗体,这些CAMP蛋白抗体能够与CAMP蛋白质结合并阻止其发挥作用。
研究者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将与CAMP蛋白抗体共同培养后的痤疮丙酸杆菌菌落注入小鼠局部时,引发的炎症要比正常痤疮丙酸杆菌引发的炎症程度降低很多。
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 其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
总之,不止痤疮丙酸杆菌一种促成皮肤炎症微生物(其它包括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taphylococus epidermidis , Streptococcus pyogenes,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Klebsiella pneumoniae ),痤疮促成不止微生物群落一点;
另外,实验鼠的遗传背景、皮肤微生物群落构成、油脂分泌能力、内分泌、饮食作息等都与人存在明显差别,论文结论不能直接套用到人体应用上;
相比于单纯的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疫苗,我更提倡合理的生活模式及科学护肤: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CAMP Factor-Targeted Acne Vaccines
Vaccinating against Acne: Benefits and Potential Pitfalls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 修订版)
New insights into acne pathogenesis: Exploring the role of acne-associated microbial populations
https://symbiosisonlinepublishing.com/dermatology/dermatology86.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