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好问题,就当时而言,国家硬实力楚国略胜一筹,但是晋国的软实力强于楚国。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
从齐桓公去世到城濮之战发生前,楚国是当时华夏大地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当时楚国国君楚成王就是实质上的霸主。在楚成王时代,楚国与齐桓公、管仲时代的齐国交过手,并且不落下风;楚国后来更是用硬实力生吃一位有争议的霸主——宋襄公。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政治军事胜利,楚国从上至下陷入了一种军国主义狂热之中。他们无视当时的国际规则——周礼,他们无视霸主的义务——尊王攘夷和奉天子以令不臣。甚至可以说,楚国人在蔑视中原文化。
这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楚成王对“王子带之乱”事件,不闻不问,甚至有一种吃瓜看热闹的心情。
事情是这个样子滴,姬子带为周惠王小儿子,又称甘昭公。他很受到惠王和惠后的宠幸,因此他又取代太子姬郑的心思。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太子姬郑害怕姬子带图谋不轨,因此秘不发丧,暗中寻求齐桓公支持。齐桓公作为周王朝最佳保护者,当然要出来管管这事儿,毕竟周礼是不允许破坏嫡长制的。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卫、许、鲁、曹、陈等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在本次大会上,齐桓公祭出周礼,力挺太子姬郑为王,即周襄王。但是子带贼心不死,在公元前649年,子带召集成周附近地区的诸戎族攻伐成周,焚毁王城东门。在襄王迎击下,子带出奔于齐。到了齐国,子带将王室内的各种丑闻添油加醋公诸于众。一时间,齐国成了当时王室花边新闻的基地。后来周朝大夫富辰实在觉得挂不住脸,就劝说周襄王赦免子带让其返周,以免继续丢王室面子,子带于是应召回到都城。
结果周襄王这一波操作不仅仅引狼入室,更可气的是居然被绿了。返回王城后,子带居然很快与王后隗氏勾搭上了并且经常私通。这种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东窗事发,周襄王愤怒地废黜了王后,子带也出逃。隗氏是狄人之女,狄人因此怨恨襄王,于是与子带势力联合起来攻打周襄王。
要说这时候的周王室也真是不争气,连狄人的进攻都抵挡不住。周襄王连夜出逃坎欿(周邑,今河南巩义东)。到了秋天,狄人又组织了一波攻势大败周军,俘周大夫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襄王没办法只好逃到郑国去避难,并遣使发布勤王诏书于天下诸侯。
这时期的中原诸国正屈服于楚国的淫威之下,楚国本身对周王室就极其不满,毕竟当年只给楚国封了个”子爵“。这次楚国捡到周王室这个大甜瓜,心里乐开了花,能不好好吃吃吗。于是楚国发话给众小弟:”谁都不准动,只能跟我一起吃瓜“。周襄王在郑国避难,郑文公除了每天陪他扯扯淡,啥实质性援助都没有。这也不能怪郑文公,毕竟形势比人强,楚国老大已经命令他只能吃瓜了。
一代雄主楚成王,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居然白白放过了这个千载难逢“尊王”机会。如果楚成王此时及时出手救援周襄王,那周王室绝对不会在政治上亏待楚国。同时,楚国也能在国际上树立十分正面的形象,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中原诸国看着楚成王的吃瓜的样子,恐惧在眼里,鄙视在心里认为楚国还是个“蛮子”。
虽然在泓水之战后,中原大部分国家对楚国表示了臣服,但是楚国也把其野蛮的一面暴露得毫无遮掩。此后的每次会盟中,楚成王感觉这些中原国家的君主看他的目光都有些奇怪,他们的目光里有害怕有恐惧,甚至有时候还会有鄙视,但就是没有敬佩。这让楚成王认识到,他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这差距在哪里呢?是楚国的兵锋不够犀利吗?是楚国的物产不够丰盛吗?是楚国的版图不够广大吗?楚成王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楚国与中原诸国交流不断深化后,楚成王终于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楚国的文治与德化落后于中原,楚国对国际秩序——周礼的理解太浅薄,以至于在中原诸国看来,楚国的内政与外交简直就是处于半野蛮状态。善于反思的楚成王,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他带领楚国全面开启了中原化的进程。只可惜,这一切来得有点晚了。
楚成王时代的楚国,是一个跛腿的强国,几代楚人疯狂的武力扩张成果丰硕,从而让楚国从上到下过于迷信武力,忽略了政治文明建设。即便楚成王后期有所醒悟,但是整个楚国的迷信武力的势头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即便是君王也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不信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楚子(楚成王)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以上对话完整地说明了楚成王告诫子玉不要与晋国人正面硬刚,但是子玉迫于楚国人疯狂迷信武力的压力,为了平息乱七八糟的舆论,他也是不得不战。
在我看来,称霸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想成为霸主,军事实力强盛是必要的条件,不过只有强大的军力而缺乏文化底蕴则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霸主。强盛的军力只能逼人臣服,但不能长久。当先进的文化与强盛的军力相结合时,则人人心向往之。
楚成王在面对声势极盛时的齐桓公时,他能屈能伸,在外交层面主动认怂,尊齐国为老大,从而避免了齐楚大战。但是在国家实质利益上丝毫不退让,其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在极力避免与齐国的正面碰撞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其在江淮地区的势力。这一波操作体现了他的隐忍与智慧。
楚成王在面对实力不强的宋襄公时,他放长线钓大鱼,在鹿上之盟先尊宋襄公为盟主以骄其志,然后在孟地会盟时当众羞辱宋襄公,让其沦为阶下囚,最后在泓水之战大败宋军。这一次他很好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但也暴露了楚国的野蛮。楚成王所羞辱的不仅仅是宋襄公,更是对周礼,对中原文化的嗤之以鼻。所以此时的楚成王虽有霸主之实力,但距离霸主之位仍差一步。
最后,他用完美的礼节接待重耳,在城濮之战前告诫子玉不要主动招惹晋国军队。这表明了他的反思能力,面对中原文化,面对周礼已经张开了怀抱。可惜这一动作来得太晚,整个楚国还未来得及中原化时就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了。已经军国主义化的楚国,最终葬送了楚成王的霸主之梦。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的惨败,让沉浸在军国主义狂欢中的楚人冷静下来,他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称霸中原的梦想。通览《春秋左传》我发现楚人的性格特点中有两点最为突出,那就是倔强与霸蛮的。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轻易为外力所改变;他们对称霸中原的欲望永远不会磨灭,面对称霸之路的困难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服就干”;他们永远都“不服周”;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一代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可以交给下一代,还不行就交给第三代直到完成为止。最终楚成王没有实现的梦想,由他的孙子完成了。
从晋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
同样面对“王子带之乱”,就在中原诸国万马齐喑之时,晋国重臣赵哀则建议晋文公不要放弃眼前这个绝好的政治机遇。他为晋文公分析到,自齐桓公挂了以后,齐国霸业迅速衰落,尊王攘夷这杆大旗也倒落在地无人问津。南方的楚国虽有霸主之实,但无霸主之名,究其根源在于对王室、对中原文化的蔑视。表面上看,此时的楚国虽然可以号令天下,但是中原诸国并非真心臣服,绝大多数乃是屈服,这个脆弱的联盟只需一击便可崩溃。只有”尊王攘夷“才可真正号令天下,况且晋国与周王室本属同宗,更应该主动出击。
晋文公听从了这一十分具有政治战略眼光的建议,于是晋国立即发兵勤王。狄人与子带的联军在晋军面前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晋军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并且将欺兄盗嫂的王子带当众斩首。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天下诸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理,他们觉得,又一个靠谱大哥即将出现了。
在与楚国较量前,晋国进行了一场十分深刻的军政改革——三军六卿制。晋文公将晋国的二军扩充为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此后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这个军政制度让晋国的政权轮流由卿家执掌,使得晋国政坛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这相比于同时代的楚、秦等公族专政的国家而言,毫无疑问是先进的。但是六卿内部的矛盾重重,厮杀惨烈,与此同时也不断在蚕食和瓦解着晋国。
晋国对待楚国的战略方针是:晋军攻击楚国的仆从国曹、卫,引诱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并且以逸待劳伺机歼灭楚军。很快,晋国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般灭掉了曹国和卫国。不过楚国人并没有上当,不但没有北上救援反而加紧围攻宋国。
晋国人眼见楚人不上当,于是再出一计。先轸对晋文公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为此肯定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攻打宋国了。”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遣使者前往调停,并且表示只要让曹、卫复国,楚军立刻退出宋国。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允许他们复国,但是要曹、卫与楚国绝交投靠晋国,曹、卫两国无奈只好答应。
楚人得此消息后大怒,楚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北上要与晋军刚一波,于是春秋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城濮之战,爆发了。此时已经强盛起来的晋国,也一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联军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见此状况纷纷改换门庭,无不朝宗晋国。此时的中原也从“楚化”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中原文化得以保存。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由此晋文公成为了与齐桓公齐名的春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