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负能量。
有志者,也不都能事竟成。
苦心人,也不都是天不负。
其实勾践也没有啊。
在第一次兵围苏州的时候,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请求勾践退兵,勾践想了想,也答应了。
现在我们总以为夫差错过了机会,勾践不肯接受夫差投降,而是赶尽杀绝。
其实,也不是这样。试想最后夫差如果反扑打赢了,勾践是不是更大的笑话,卧薪尝胆二十年最后一场空。
就说两点:
第一,夫差没能力灭越
第二,勾践没能力不灭吴
春秋时期的吴越本身只是二等国家,并无压倒对方的体量和实力,会稽之围三年前,越国还一度打到吴都姑苏城下,吴王阖闾率军出战,结果兵败而亡。吴国能够压倒越国,靠的其实是晋援,申公巫为吴国带去了大量的军队和技术,这才有了吴国的崛起。当然,晋援不是白拿的,晋国的目的是让吴国从南方牵制楚国,如果夫差执意灭越,那么晋军一撤,吴国立马傻眼。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春秋时期,晋楚是宿敌,吴国崛起靠的是晋国,那越国的崛起靠自然是楚国。越国不但高层人才全部来自于楚国,就连灭吴之战的主力,也是楚国派来的志愿军。按《吴越春秋》里的话就是,“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如果有可能,勾践也是想与夫差议和的,奈何楚灭吴的决心是很大的,勾践刚想议和,范蠡就跳出来文问勾践,你还记得自己是干什么的吗?
勾践只能咬着牙打下了苏州,日后瓜分吴国遗产的时候还能多分一点。
越国很快衰落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晋国解体,吴国灭亡,楚国不在需要越国这个小弟了。楚援全部撤回不说,双方还为了吴国遗产大打出手,越国自然是干不过楚国的,国家很快被打散,撤入闽越的群山之中了。
因为吴国当时的战略是争霸中原。
吴国当时打服了南方霸主楚国,顺道摩擦了的齐国,至于越国更是老早的手下败将,然后夫差就兴致冲冲的想要称霸中原,完成大业了。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战略上过于激进,忽略实力扩张而过于追求霸主的虚名——我估计是夫差过于心急,想要在自己这代完成前所未有的霸业。
对比西北的秦国,老老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吞土地,远交近攻,一点点从身边吃起。蜀,巴,义渠,河西,只要吃到肚子里面的地盘就安心消化了。就算如此秦国还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在嬴政这一代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奇迹——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有若干次可能被翻盘的危机。
总结:就吴王夫差这种激进的战略,和昭和参谋有的一拼,翻车才是大概率事件。不被越国背刺没准也会被楚国或者齐国背刺。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