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还是楚国更强。
论人口,面积,军事力量,楚国都更强。而赵国是战国结束期第二个被销号的玩家,而楚国则在统一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前258年,久围的邯郸得到了平原君和毛遂说服楚王,楚军已在路上的喜讯。
五十年后,被大秦刑徒军和长城军围成铁桶的捕鼠机巨鹿城,又一次收到楚将项羽杀死卿子冠军,要来援救他们的消息。
所谓“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
绝对实力上楚国是明显强于赵国的。
这一点按道理没什么争议。不过,网络上对战国时期楚国的实力确实有低估,具体原因可能性有三:
一是《大秦帝国》史学界让楚国往寿春迁了三回都,咋说呢…其实黔中-鄢郢-巴东的拉锯战最终是楚国赢了…
二是楚怀王在《战国策》里活生生地活成了段子,但有一说一,这也和郢都在地理位置上信息存在滞后性有很大关系;
三是和楚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风格有关,除楚怀王一朝比较聒噪外,楚廷绝大多数时间在沉默中度过,这种政治风格可能与其纵深过于广阔有关。另外,楚国作为最早执行集权政治的诸侯国之一,延续到战国时期自然会积累有相当的经验,相比于纵横活动对列国官僚系统的破坏,楚国在其中可能还相对从容一些,因此也时而对纵横领域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也不奇怪。
这里必须要澄清一点:
有关楚国在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和“贵族政治”的说法,具体出处我不太清楚,但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楚国是分封制”是扯犊子,这一点不用说了,之前有憨憨非给我说是“学术界公认”,历史发明界当我没说。
至于“楚国贵族政治”这一点需要看语境,因为在先秦时期士人也是属于“贵族”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楚国的屈景昭三氏都是很早以前的楚公室分枝,相比而言更接近于“士族”而非宗室。
相比于秦、燕、魏而言,楚国的“贵族政治”确实浓一点,但相比齐、赵而言楚廷的“贵族政治”又没那么浓。
这里提到赵国,赵国早先人才政策也比较开放,不过到了赵武灵王一朝宗室地位开始上升,至赵孝成王后期才又恢复类似赵肃侯时期的人才政策。就对比赵楚两国而言,楚国的“贵族政治”并不特别突出。
就赵国而言,我们须要肯定的是,在齐廷倾覆以后,赵国确实在当时表现出了第二强国的势头——这一点是客观的。
不过,这里面也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比如楚国在当时长时间处于沉默,突然出手后又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楚失南郡,秦失巴东,自此两国在长江流域再无作为),而魏国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又是无限的婉转暧昧,因而赵国必须要扛起纵方的大旗。
在这一阶段,赵国第二强国的客观事实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外交局势和视觉效果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