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娄烨的电影里充斥着手持摇晃镜头,保罗 · 格林格拉斯对此也是爱不释手。
即便他新上映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世界新闻]也是如此。(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
不过两人用意完全不同,娄烨常用晃动镜头表达暧昧、不安,逼近人物内心。
格林格拉斯则是用此拉开观众和人物的距离,赋予他们理性观察的视角,突出纪实色彩。另外,在商业大片[谍影重重]系列里,他将晃动镜头和快速剪辑结合。
让影片一直保持高速节奏,几乎没有煽情的特写和拉近的慢镜头。
从 1998 年执导电影处女作起,对真实事件的改编,是格林格拉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创作路径。
01 从记者到导演
保罗·格林格拉斯1955年出生于英国的普通家庭,父亲喜欢带他参观博物馆,欣赏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出。和许多导演一样,也曾有一部杰出的电影震撼格林拉斯幼小的心灵,那就是——
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
少年时代起,他就对拍电影充满了兴趣。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电视台工作,参与并拍摄了大量纪实调查类节目。做记者期间,格林格拉斯与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的退休高级官员彼得·赖特(PeterWright),合写了揭露军情五处内幕的书《Spycatcher》。
由于包含不少机密信息,英政府曾试图阻止该书出版,但未成功。
格林格拉斯对政治、现实的兴趣和与此相关的工作经验,后来都体现在了他的电影中。1989年,格林格拉斯完成了处女作[起死回生]。
故事主角是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后,留在岛上的一名英国士兵。
1999年,他将一起真实发生的种族主义谋杀案搬上银幕,自编自导了电影[斯蒂芬·劳伦斯被害案]。
揭露警方调查此案时的种族主义立场。该案发生于1993年的英国伦敦。
18岁的劳伦斯和一个朋友在公交站等车时,被一伙白人青年辱骂;双方因此打起来,劳伦斯被刀刺死;警方逮捕了5名嫌疑人,有3人被起诉,但最终都无罪释放;
2011年,英国上诉法院裁定重申此案,两名凶手终被判刑。[血腥星期天]是格林格拉斯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由其担任编剧。
故事是对1972年发生在北爱尔兰的平民遭枪杀事件,进行纪录式还原。影片获得了200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共享这一荣誉。格林格拉斯因此扬名国际。
不久之后,好莱坞环球影业向他发出邀请——执导[谍影重重2]。
此后至今,他完成了该系列中的三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口碑和票房都不输第一部,堪称续集的成功典范。
本来,[谍影重重3]拍完后,格林格拉斯和男主角马特·达蒙都以为这个系列已经终结,但好莱坞的规则是不放过每个盈利的可能。
环球影业希望将[谍影重重]打造成007一样的系列特工电影。所以在2012年推出了[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
前三部的编剧托尼·吉尔罗伊担任导演,故事的主角也换了人,伯恩未在影片中出现。
格林格拉斯曾笑称第四部是“多余的伯恩”。
然而世事难料,第四部启动新故事线失败后,在[谍影重重5]中,格林格拉斯和马特·达蒙回归。
基于前三部的佳绩,第五部的市场反响不俗,但重复的形式未能再创口碑高峰。
在三部[谍影重重]电影之间,格林格拉斯完成了三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93航班]、[菲利普船长]、[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都是以手持摇晃纪实风格著称。
加上之前的[血腥星期天],格林格拉斯在还原真实、突出个人立场方面,形成了一套个人的表达风格。
他在剧情片中,以纪实感的镜头,扮演冷静旁观的角色。
这四部电影,每部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都有微妙差异。
显现时事和价值观的复杂性,刻画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是格林格拉斯最具个人表达的作品。
02 摇晃的血色
保罗 · 格林格拉斯的记者经历,在他的电影中得到延伸。
他不像传统剧情片导演那样全盘操控角色和剧情,而是把记者身份带入电影中,复盘真实事件。
以“记者”而非导演的镜头,纪录事件( 放在电影里即是故事 )的始末。
这是格林格拉斯几部为人称颂的电影,最突出的风格。
▼伪纪录
[血色星期天]是格林格拉斯第一部扬名国际的电影,拿到了200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以伪纪录片的手法,再现1972年英国伞兵枪杀北爱尔兰参加游行的平民的事件。
导演的立场很鲜明,站在了受害者一边。
他以游行的组织者为主角切入事件,捕捉伞兵、军官、警察和游行的年轻人在这场血腥事件中的冲突过程。
游行前,议员库普召开记者会,宣布按计划在周日举行游行,抗议英国政府非法监禁公民。
与此同时,军方也召开了发布会,明确告知公众这次游行不合法。
两场记者会场景平行剪辑,面对面的对峙尚未开始,气氛已经剑拔弩张。
摄影机大部分时间是跟在人物后面,或是挤在人群中,与角色保持距离,制造晃动的现场感,减少镜头的抒情性。
库普担心非暴力游行演变为暴力事件,尤其害怕年轻人过于冲动,和英军正面冲突。
于是四处游说,劝他们保持冷静,克制情绪。
他像平常一样起床,会见记者,安排游行前的事务,忙碌但井然有序。
另一边,英军在当地警察局部署截断游行的工作。警察和英军意见相左。
他们和游行的很多人都认识,知道游行不会发生出格的事情。但英军执行上级命令,坚决不同意这次游行。
北爱尔兰是英国伦敦政府长期面临的分裂隐患,独立军的存在让他们对此地事务格外敏感。
因此,库普和民权组织发起的游行——
抗议对公民未经审判先关押的制度,惊动了军队。
除了如新闻回顾一般,复原事件经过,影片未额外增加过多情节刻画人物个性和处境,仅仅是把镜头放在演员周围,纪录他们参与游行及发生暴力冲突的经过。
原定的游行路线被英军阻断,无法到达示威地点,于是库普号召人们调转游行路线,并在卡车上发表演讲。
但激动的年轻人坚决要走原来的路线,向军队投掷石块,事件由此进入高潮。
影片纪录了三组人物的行动。
第一组是库普率领的游行队伍,对他来说,非暴力游行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明确反对年轻人和英军对峙,这些人正在不远处;第二组人物是警局里的军官和警察,英军正在商量如何进一步采取压制措施。
他们称收到情报,说有独立军混入游行队伍,有人可能带了枪。
负责当地治安的警察还在努力劝说英军克制,正如库普在劝说游行人员不要有暴力举动;第三组人物是英军和脱离游行队伍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中有很多还是中学生,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混乱和焦躁情绪之下,英军朝游行青年打出了第一发子弹,局面瞬间失控,枪声接连不断,人群四处逃窜。
英军杀红了眼一般,不分情形,不做判断,胡乱开枪。
格林格拉斯的纪录性镜头,某种程度上给了观众一定的辨别空间。
以局外人的视角详细观察了各方的决策和行动,但这并不是说导演没有突出自己的立场。
通过警察和库普这两个温和的角色,以及英军撒谎、失控的情节,把流血事件的矛头指向了英军。
受害青年中,有一个刚刚做了父亲,死在了去往医院的路上。
英军把他从车后座拖了出来,将莫须有的罪名栽赃在他身上。
医院挤满了死伤者及其家属,英军拒不认错,编造开枪理由。
库普再次召开记者会,表达了对爱尔兰和平前景的悲观情绪,表示将全力支持年轻人。
该片推出时,针对此事件的第二次调查还未完成。
第一次审判时,开枪的英军被判无罪。
格林格拉斯的这部伪纪录片站在英军行为违法的立场上,“记录”了整个事件,大部分内容根据历史资料得出,并非虚构。
▼真观察
在[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里,格林格拉斯仍是以记录者的视角,拍摄血腥惨案。
他依旧不太注重戏剧化的叙事和剪辑,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线,回溯当事人的经历,截取其中最能反映事件焦点的人物和话题进行拓展。
极端右翼青年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戴着防毒面具,正在制作用于恐怖袭击的炸弹;兴奋的青少年坐船抵达于特岛,开启他们的青年领袖夏令营活动。
没人知道危险正向他们逼近。
布雷维克在家中试枪,然后带上炸弹、枪支开车离开森林的小木屋,回到城市的家中;
总统结束工作,离开官邸;
夜晚的于特岛洋溢着篝火晚会的笑声。
第二天,布雷维克先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政府总部办公大楼制造爆炸,造成8人死亡。
市区拉起警戒,实行交通管制,广播通知市民呆在家中。
伪装成警察的布雷维克登陆于特岛,疯狂枪杀青少年。
这一切都在他冷静清醒的意识下发生。
他精心策划了这起针对政府及夏令营活动的恐怖袭击。
夏令营是由执政党工党举办,许多营员的父母是在政府部门工作,首相本来计划出席夏令营活动。
警察抵达于特岛后,布雷维克未作任何抵抗,束手就擒。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用恐怖袭击威慑政府和公众,让他们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反对移民。
接下来,布雷维克继续利用法庭宣扬其极端右翼立场。
说起极端思想引起的恐怖事件,必然要谈到思想观念的交锋。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很快站出来说话,表示不会接受凶手的极端要求。
但真正的交锋不在总统这边,而是在法庭上,在受害者那里。
某种程度上,影片从四个层面还原了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
第一个层面是极端思想引发的暴力,即凶手制造爆炸和屠杀平民;
第二个层面是幸存者精神和肉体的创伤,以及他们战胜恐惧的过程;
第三个层面是凶手的辩驳,深入骨髓的恐怖思想,令他的辩护律师也无可奈何,但又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为其辩护,尊重他的人权;
第四个层面是幸存者在法庭直面凶手,也是全片价值观的落脚点,即恐怖不会打倒正义和友爱。
法律和受害者的眼泪都无法动摇布雷维克的思想。
他极端残忍的屠杀行为,激怒了挪威民众,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伤害。
然而法律审判他的过程,却不能草草收场,仍要按法定程序,尊重其正当辩护的权利。
影片重点关注了幸存者的身体和精神创伤,以及他们的家庭努力重建生活的过程。
用凶手、律师和幸存者三条线,探讨在一个理智文明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
法律的规则和程序可能会触犯许多人愤怒的神经——为何要对一个凶手如此仁慈,因为那正是文明社会所应坚持的权利意识和理性价值。
而保罗·格林格拉斯正是用如此克制却又暗涵态度的手法,以“真实”反馈现实,以“纪录”呈现事实,用自己的风格讲述那些该述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