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吟诗作画,没好好学习。
李后主是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惨败的同学,下场悲惨,令人怜悯;
宋徽宗是期中考试一塌糊涂直接被退学,结局凄凉,令人不齿。
中国人民是善良的,眼睛是雪亮的。
南唐要想不灭亡,需要北宋有一个脑袋被驴踢过的皇帝。
北宋要想不灭亡,只需要有一个脑袋没被驴踢过的皇帝。
李煜是接手了一个快倒闭的国家,努不努力关系不大,都改不了灭亡的问题,无非是时间长短。他爹在位期间,国力大降,政治腐败,军事失利,都到了自去帝号,改称国主,向周称臣的地步。
赵佶是接手了一个强盛的国家,哲宗在位期间好歹实现了四夷臣服,国家处于中兴上升期,不存在亡国的气象。是赵佶自己给玩废的。
一个是被爹坑了,一个是坑自己,这是不一样的。
其实赵佶也不是故意这么坑,还是想做出成绩的。当时扶他上位的向太后拿下行政权力后,大力启用旧党,排斥新党。向太后一死,赵佶就开始重新大力启用新党,贬斥旧人。
按说做的还是有模有样的,但他的新政很快就变了味,成了官僚争权夺势的凭借,不仅旧党被打击,如章惇等新党也被打击。为什么会变这样,就在于赵佶的一大缺陷:不能识人。
曾经韩信说刘邦善于将将,而自己善于将兵。将将的核心在于识人用人,这是作为领导人能成功的基础。而赵佶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能识人。以至于他每每想做大事,启用的人全是奸臣。
就像崇宁新政,赵佶随便一指,就挑了个奸臣池中的ssr:蔡京。
除了识人不明,还有把人才养成了奸臣的,比如童贯。童贯本来也是可用的人才,赵佶初用其统军,就击败了羌胡。但赵佶只一味抬举,不施打压,致其身兼九镇,又主管枢密院事,兵权恩集一身。这种用人方式,直接把童贯给养成了个权奸。
宦官中还有一位梁师成,这大哥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自称是苏东坡的私生子。这其实也是个人才,作为宦官对朝廷文书、律法都很精通,而且书法也不错,他抄皇帝的诏书可以抄得以假乱真,外人都看不出来。人又聪明,又有才能,使用得当,那也是赵佶的助力。但赵佶粗放式的用人,直接给梁师成头顶灌了数十个兼职职务,直接导致了梁师成权力超标,变成了权奸。乃至于科举谁中谁不中,都变成了梁师成一个宦官说了算。
还有就是对逢迎自己的小人赏以高官,败坏朝政。这种就纯粹明眼人都知道不是人才的人,赵佶却随便起用。比如高俅,朱勔。或许赵佶觉得自己喜欢的人就能用,但用人不当,却是帝王的大忌。
高俅上位,结果就是军队纪律废弛,禁军无一可用;朱勔上位,结果就是花石纲激起东南民变,方腊造反。
所以章惇当年那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以说是非常中肯了。端王本人太随性了,所以用人也过于随性,完全不讲均衡,不讲钳制。
让没有能力的人身居高位;
让有能力的人权力膨胀成毒瘤;
徽宗皇帝每临大事,还真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可惜用了不该用的人,还不如不用。
因为宋徽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书法、绘画或者陶瓷设计上,而李后主的艺术成就主要是文学。
区别是啥呢?
区别在于李后主的艺术是高考主科,宋徽宗的艺术高考不考。
大家不知道宋徽宗的艺术有多厉害。
所以宋徽宗的大众形象是个不好好卷高考的文盲二流子,因为他不学语数外物生化的高考正途,才会当皇帝当不好,搞出靖康之耻。
李后主虽然也就那样,但是人家会写作文呐!一篇作文几十分呢,多大的能耐啊。
陈叔宝(553年)高纬(556年),宇文赟(559年)都是年纪相仿且同时代事实上的亡国之君。
而杨广(569)只小他们十多岁,也是亡国之君。
为什么几个人的历史评价却远不相同呢?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作者们偷懒了,没有描写一个真正适应“高武”逻辑下的社会结构。
官府的威慑力来自于其暴力,而暴力的来源是其组织力。
当武侠小说出现了“内力”的设定,让组织力不足以碾压个体的时候,
这套现实社会的逻辑就失效了。
但如果想要购建一个新的基于武力的社会逻辑,又做不到——或者说这不是武侠小说乃至中国大部分小说的兴趣所在。
君不见即使现在都到了很多修仙玄幻小说里,强者都可以一拳打爆一个星球了,组织这种东西在力量面前不值一提,但社会竟然还维持着种种奇怪的组织结构。
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上不上下不下的逻辑拧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