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没有战友Dota,就随便写几句吧~
其实无论教材还是科普读物,其强调的“常识”之类内容大多都不准确。举个简单的例子,曼昆经济学里面十大原理中的“贸易会使得每个人更好”就不准确,很多研究都发现关税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
常识的不准确不仅仅是由于初级教材为了迎合普通读者造成的问题。罗德里克在《全球化的悖论》中就嘲笑说,虽然经济学家在课堂上会说自由贸易不一定带来每个人福利改善,但有关统计中大部分经济学家(93%)却赞成自由贸易。可见即便是业内经济学家也往往是根据“常识”做判断。如果经济学家对许多经济问题判断都依赖“常识”,而不专业分析,要求普通人对政策有很详细的分析就太苛刻了。
当然知乎流行“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不过虽然人决策每件事都依据剂量自然极好,问题是每个人有那么多精力和理解力么?单单一个最低工资法是否造成失业经济学家就吵翻了天,不是相关领域的经济学者也会不熟悉,外行人就更无力判断了。如果对信息筛选的苛刻到各种常识都不信,那就丢掉手头的《经济学人》吧,因为根本没法看,里面充满了各种态度。可如果每个人行为决策如此苛刻,那么除了很专业的营养师,大家都饿死了,不信你告诉我每天各自脂肪的合理摄入量是多少。
依据常识模糊的进行判断实际上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在信息的准确性和判断信息的时间二者中做出判断,就是曼昆经济学十大常识的第一条“人们面临取舍”;获得信息的成本就是时间,这就是曼昆经济学十大常识第二条“机会成本”。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人行为决策往往多依赖常识,而很少进行专业思考,这就是所谓的双系统决策。
每个人各自的常识的组合,它们构成了每个人对事物的态度,经济学家免不了也有态度。有些经济学家态度偏小政府主义,你看的他的非专业书就是各自谴责政府干预;有些经济学家偏大政府主义,他们的非专业书就是各自政府干预不足。
说了这么多,回到许小年的话题吧。许小年持偏市场原教旨主义没什么,据此给出各种自己认同的各种常识也没啥,这些都不是问题。比如
@Reinhardt Jin提到粘性的增加流动性,实际上适当的印钞票还会增加投资(因为对储蓄征税),钞票适量发行还会造成的货币幻觉有利经济增长,然而问题是这些结论成立,和许小年的看法一样,都依赖约束条件,所以问题就又回到表述的准确性取舍了。
个人认为普通读者没必要了解那么多,至于书写的时候为了搏人眼球语出惊人也没什么,写书促销量很正常。克鲁格曼书里还嘲笑弗里德曼是数学不好的二流经济学家,究竟谁贻笑大方业内人一看便知。许小年和许多政策制定面的经济学家关系很好,黑一下朋友,朋友都不急,我们急什么嘛。
我看许写的这几点常识,感觉主要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偏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其对大政府的有些批评是无法逻辑自洽的。他说财富再分配(配置)不创造价值,可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财富再分配(配置),而金融业几乎就是舆论中资本主义的化身啊。财政部门决策把钱给A村修路,还是给B村修自来水,这种行为本身就和金融机构决定把钱借给C公司造车,还是D公司设计游戏差不多。只是前者是公共投资,后者是私人投资,资金分配本身就牵扯到效率的取舍,自然创造了价值。
看不到财政部门资金分配创造价值,和百姓看不到银行创造价值本质上是一样的~
谢邀
@方亮首先,许小年老师是很会教书的,人家毕竟是在美国顶级LAC(不是大U,不是大U,不是大U,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教过书的人,谁说他不会教书……我倒是也不会跟谁急就是了。
但是啊(考GRE的同学们请千万留心这个词),会教书不代表话说得都对。恰好这篇里的四个观点我都不太赞同,下面我尽可能用经济类专业本科就会学的知识来说说为啥我不赞同。
常识一: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
真相一:由于价格具有粘性,印钞票能增加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这是货币政策在短期为何有效的一个简化的解释。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
真相二:且不说转移支付职能,单就提供公共物品这一项,就是创造价值。另外,司法系统的钱也是从财政里出的。而司法系统的职能之一就是保护产权。你猜保护产权有没有价值?你猜保护产权要不要成本?
@羊宇天指出许反对的是单纯挤出私人部门购买的财政政策。我认同他的解释,这个观点我也赞同。挤出私人部门购买确实不创造新的需求。不过我认为搞基建不能看做单纯挤出私人部门购买。例如修路修桥这样的项目,可以降低地区间的贸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修路修桥对于私人部门来说,比较难。一个是资金量的问题,再一个是修完后收费会比政府修同样的路桥收费高。
常识三: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
真相三:历史上存在过的中央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确实比不上它们变成了市场经济以后配置资源的效率。不过理论上来说,中央计划是有机会做到比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高的。另外,理论上来说,在真空中的球形世界,货币是中性的,保护产权也没有成本。你们说对不对?
常识四:经济增长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
真相四:二战以后实现过高速增长的国家——中、日、韩、乃至博兹瓦纳,就没有一个不靠宏观政策的。
所以许老师这个“当历史对自己有利,就强调历史;当(某种可能过时的)理论对自己有利,就强调理论”的套路,自然会让人联想:要是历史和大多数他了解的理论都对他不利,他会不会拍桌子把水搅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