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管轶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是出于哪些原因考虑? 第1页

        

user avatar   luo-qi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图来自十月份卡塔尔的研究文章,揭示辉瑞疫苗的保护力随着时间降低,在疫苗满注射五个月后,疫苗防感染的保护率降到了22.5,和没打疫苗也差不多了。

我很想知道管教授是否建议欧美打mrna疫苗人群也去测测抗体,不知道管教授现在体内抗体多少(猜测他这样的香港学术精英,一定是像袁教授一样选择的是国外疫苗)

而且,既然大家都是半年保质期,需要每年打两次,不知道大家会选择几乎没有副反应的灭活疫苗,还是发烧率35%—78%的mrna疫苗。


而管教授对大规模核酸的diss,真的显得太无知了。

自从得塔疫苗问世以来,只通过“精准流调”来应对突发疫情,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

新的变异病毒,隐性传播多,传染性强,传染代际快。隐性传播意味着必须隔离无症状的所有密接者;传染性强意味着密接标准低,一个病人的潜在密接人数多;传染代际快意味着在突发疫情时,需要考虑隔离的密接代数高,而总体需要隔离的人数随着密接代数增加指数增长。

我们假设基于高传染性,一个阳性病人的密接者有100人,那么隔离两代密接,即密接和次密接,就需要10000数量级的隔离床位,这已经超过一般城市的防疫能力了。而事实上过去一年的局部疫情中,经常出现首位阳性病人确诊时,病毒已经跑了四代,这完全超出了流调能力范围。

也正因此,当前国内应对局部疫情,采用的流调是相对于病毒特性的粗略流调(密接标准不够,密接代数最多三代也可能不够)。而流调漏出去的部分,就用全城核酸弥补。过去半年的局部疫情中,如果没有全城核酸策略,我们是扑灭不了所有疫情的。

而其他所谓抗疫优等生,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都相继沉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大规模核酸的能力。

以上我觉得是具有普通认知能力的人都能明白且很难反驳的道理。我没想到管教授竟如此天真。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11月14日第一次更新————

闲得无聊,多一句嘴。

管老师这次采访,最值得品鉴的,其实是这句:

我在武汉的时候就发现, 这个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人类,英文讲 Fully adapted in human。

不知为啥没人提起~

摊手~

————以下是2021年11月9日原回答————

谢老铁邀。

管老师的原话是这个造型的:

美国是11月8日就可以开放,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问题,全世界人民都碰到一样的问题:我打了疫苗,我安全吗?我的回答就是,你打什么疫苗了?打了多久了?抗体情况如何?
所以现在在这里呼吁一下,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全员检测核酸,我觉得检测抗体比较重要,这可以让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状态。

管老师这段话有几个问题。

首先, @方可 老师的答案已经提到了,检测核酸和检测抗体虽然都是检测,但这两种检测的功能和目的并不一样。

检测核酸,查的是体内病毒RNA滴度,功能是揪出现有感染者,目的是确定隔离范围,提高隔离效率,降低隔离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负面影响;

检测抗体,查的是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滴度,功能是确认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反应,目的是“了解免疫状态”(管老师原话)。

既然这两者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的都完全不一样,或者说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那显然就不适合强行抓到一起做类比,

更没法得出结论说哪一种“比较重要”。

这一点无关任何公卫专业知识,只是初中级别的形式逻辑而已,

相信管老师一定懂得这个道理,为啥还要当着媒体的面装疯卖傻呢?


然后,还有个情况,各位围观群众可能不清楚,但管老师一定门儿清,那就是——

在个人层面上,中和抗体滴度跟免疫保护状态并没有定量的相关性。

这就是为啥FDA强调[1]

Date Issued: May 19, 2021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s reminding the public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s that results from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should not be used to evaluate a person's level of immunity or protection from COVID-19 at any time,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person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While a positive antibody test result can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people who may have had a prior SARS-CoV-2 infection,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n 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an immune response to COVID-19 vaccination. If antibody test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correctly, there is a potential risk that people may take fewer precautions against SARS-CoV-2 exposure. Taking fewer steps to protect against SARS-CoV-2 can increase their 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may result in the increased spread of SARS-CoV-2.
The FDA is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ublic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s about the use of antibody tests in people who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划重点啊:

Results from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should not be used to evaluate a person's level of immunity or protection from COVID-19 at any time,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person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翻译成人话啊: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当前已获得FDA授权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来评估个别受检者的免疫状态或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力水平,特别是在该受检者接种新冠疫苗之后。

“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状态?”,呵呵~


哦对了,针对管老师的乡愿,前几天JAMA刚好发了篇批判文,

——请品鉴[2]

“Flawed science”可还行?

懒得搬运了,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自行沿着链接去读原文吧。

参考

  1. ^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communications/antibody-testing-not-currently-recommended-assess-immunity-after-covid-19-vaccination-fda-safety
  2.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85530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员核酸检测可以通过早发现避免,但不做全员核酸严重脱离我国实际情况

1.由于医疗资源和费用的限制,我国无法收治大量病例

我国医疗资源不足,无法收治大量病例。

我国人均重症医疗资源只比印度强一些,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只有病例较少的时候,我国医疗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另外《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对甲类传染病患者强制隔离治疗,如果病患过多,医疗费用将直接拖垮医保。

本段具体论证:


2.做到传染病的五早原则,才能将疫情限制在初起状态

预防传染病的五早是: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做到"五早",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进而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

例如,由于定期核酸的制度,宁波港8月11日的疫情做到了早发现,没有造成本地传播,宁波市区不需要全民核酸。


3.如果疫情发现较晚,病例轨迹复杂,无法通过流调确认密接,就有必要通过全民核酸筛查

本次成都疫情开始传播在10月28日,发现时已经时11月1日了,疫情已经在酒吧等地隐蔽传播。

通过“时空伴随”识别了几万轨迹重叠人员,再通过大规模核酸才找出了传染链。

有如河北辛集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长时间的社区传播,传染链条不清晰,只能通过全民核酸才可能结束疫情。

相关流调时间线:

流程图工具链接:ProcessOn

可点击“查看原图”放大,或者下载图片后查看

备用查看地址:2021年10月额济纳旗疫情传播链 | 密码1101

备用下载地址:流程图 (访问密码 : 1101)



在全国普遍接种疫苗的背景下,多数人已经有抗体,查抗体对控制疫情帮助不大。


4.总结

“全员核酸检测”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疫情需要早发现,早处置才能将疫情限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面积的封控和全员核酸。

要想早发现,需要:

(1)加强高危地区(海港、国际机场、陆路口岸、边境一线居民点、隔离点、传染病医院周边)监测能力,避免边境地区长时间的隐秘传播。

(2)全国其他地区要做好疫情形势跟踪、预判和加强对重点人员监测,就可以早发现疫情,降低被迫全员核酸的概率。

(3)积极应用各种科技手段,用更低的代价做到早发现。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搞不懂他话里的任何道理,他似乎还是没搞明白核酸检测是为了什么。

作为一个“流行病专家”,居然不知道“流调”这个东西,也是有意思。


user avatar   loscoc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地球要全部团结

好家伙,宁是在演奥特曼吗?

如果说要以清零为目标,我估计我们没有机会了,因为这个病毒已经长住下来了

“我们”在这里指谁?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如果指中国人,那么恰恰相反,中国的清零政策还是很有搞头的,机会大大的。

我们人类没有知识、没有经验,都要靠时间去积累,靠科学家慢慢研究。

对呀,是在慢慢研究慢慢观察嘛,宁咋一上来就说打不过,要投降了呢?

特别我这张‘乌鸦嘴’不能乱预测,一预测就出事。

既然宁觉得在讨论如此严肃话题的时候可以如此轻佻,那我建议宁天天预测自己得诺贝尔医学奖。

一定要专业的人,组成最强部队来严密监控、拉网式地监控世界各地病毒的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新变异株的出现

结合目前的现实状况,这完全是在做梦。


我想问一下管教授,你呼吁的对象是谁,是中国,还是其他的国家?

如果你的呼吁对象应该是其他国家,那请你出去,找你的科学家朋友也好,外国媒体也好,去向他们推销。

虽然你也知道,人家瞧不起你,不愿意听你讲。

那请你忠实地告诉国内民众,人家瞧不起你,不愿听你讲。

不要在这又是“人类”又是“地球”的,我蛮怕你下一秒把神光棒掏出来。


user avatar   yi-fan-32-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炒作考虑呗~

管轶这人在这次新冠事件里面简直就是在说“你们算什么人啊~不过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小白鼠罢了”

我看到下面的答案有给管轶鸣不平的。说什么“他说了这次新冠很严重”。呵呵~我姨夫一个分不清楚三倍体和转基因的人都知道很严重好吧。

emmm?怎么fda粉也会学岁月史书了?这才两年吹哨人就不是李文亮改成管轶了?唉!李文亮好歹接触过病患。管轶就接触了消毒水好不好——他自己谴责武汉卫健委不保留现场的。

整天有人阴阳怪气tg“我们在讲政治,你们居然敢讲科学。”对于管轶我只想说“我们在讲人命,你居然想着讲科学”唉!李文亮拉警报是12月30日。你1月21日去了还埋怨武汉政府把市场给消毒了?我提醒你李文亮是2月7日走的。你管轶去武汉的时候他满打满算也只剩半个月零一天的命了。你管轶啥意思?是不是想拿武汉1240w人祭天给自己换个贞节牌坊啊?骂你?还真骂对了!

这次更有好的了“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我的天啊。我们掰扯掰扯。中国方舱治疗的时候,多少人在哪儿哔哔病毒穿防理论?即获得抗体的人再接触类似病毒很可能不启动免疫系统,导致更严重的病症。中国打疫苗的时候,多少人在那质疑灭活疫苗对变种毒株的防御力?

媒体整天这么渲染我真的不知道抗体这玩意儿还有什么用啊。那管轶想干什么?看看有关专家对抗体检测的评论吧

抗体检测是抽血比核酸检测式子麻烦的多。而且式子测的是病毒。十个二十个往试管里面一丢一次测完,没有就是没有。抗体要测谁没有抗体。你怎么测?肯定要一个一个来。

说白了,管轶就是想要白嫖实验数据。他想让国家出功出力,给他的功劳簿添砖加瓦。呵呵~当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啥问题。但在国家大事上别出来讨人厌行吗?

顺便如果管轶你真有心帮老百姓,就去关注一下辉瑞三期造假问题吧。11月3号被揭发,至今还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中医黑们的亲爹FDA至今也没对爆料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呵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逃兵 的话,也能听?

这段时间,帝都的交通缓解了很多。为毛?出门的少了。才几个病例?

是因为疫情管控不让出行了吗?并没有。管控只管控了一两个小区。

真相就是:人们自发减少了出行。逛商场、吃吃喝喝、聚会等等,又不是什么要紧事,先不去了,等疫情结束了再说。

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自然想法吗?

谁愿意招惹病毒?谁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康?


检测(加隔离)是控制疫情扩散最好、代价最低的办法。

不停地抽检,在疫情的初期就及时发现。就能最大可能地精准把控疫情范围,采取最小范围、最小损失的隔离


事实证明,管轶所在的地区,可以说我国疫情控制最差的地区。


作为一个病毒专家,在科学溯源、医药上没半点贡献。还气急败坏。

作为一个大陆出生的人,在身边人抹黑我们的时候没有半点挺身而出。


这个回答说得比我更透彻,建议移步 @易凡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体检测在打完疫苗的人中抽样验一下就完了,从决定要验到出结果很快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抗体检测,那肯定是准备开放了决定要不要补打疫苗,怎么补打的时候,但现在明显离开放为时尚早。大规模抗体检测为时尚早。

全员核酸是目前最有效的快速扑灭疫情的手段,再找到更好手段之前,还要坚持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北佬口音的港大教授,在2020年一月也反对封城,中间沉寂了七个季度,又出来了,时间线很奇怪。


user avatar   Fang_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一个地区要达到新冠病毒零感染的目标,除了控制和外界人员流动外,要么高强度大范围隔离(不借助核酸检测),要么低强度小规模隔离+精细流调+识别高风险人群测核酸。抗体没这个功能。

测抗体本身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它对数天内的新发感染灵敏度并不算高,适合在高风险集中隔离人群中反复筛查时采用,且抽血过程较繁琐。在一般社区中推广时,只能在研究时估测累计的感染人数(如果疫苗不存在的话),或者评估检测时人群的免疫保护水平,用来评估疫苗有效率。抗体难以混检,成本高,操作复杂,采集生物标本量更大,没法在大范围内普查,甚至难以识别现症感染者。当然,方法学本身的问题也存在,比如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对个体风险的预测能力等,都有局限。所以,这是研究用的检查,但肯定不是用来达到零感染用的检查。

测抗体滴度再打疫苗,对有特殊医疗需求的个体是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面向全民的大型公共政策,至少在目前供应能力下,是几乎不可操作的。

在大范围内,政策可用的办法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抗体滴度,然后在滴度低的地方,直接进行普遍的免疫强化。用少量的样本代替总体人群特征,用来指导免疫接种计划。这点是可行的。

如果有人误认为是全民测抗体,那就跑偏了。并不是所有面向个体的政策,都可以直接放大到全社会所有环境,给所有人群普遍采用的。也不是所有人打疫苗前都要测一遍抗体的。不然可操作性堪忧,收益成本不成比例。

不论是人群免疫屏障,还是人群免疫保护水平,要比的都是宏观层面的统计数字。在群体层面,用低成本的方法,做到大概率广覆盖,是常规的思路。一个地区内,抗体少的人需要打疫苗,但是如果这个地区里还有少部分人抗体多,跟着一起强化接种一遍,如果不是特定病种或疫苗,通常来说也是合理的,风险是可接受的。

作为我个人,如果没有危险因素的话,如果要按政策要求,接受一个要在某社区内普遍接种的疫苗,我打疫苗前肯定不会主动抽血测我个人的抗体水平。我只要知道,我所在的社区人群整体抗体水平提高了,就足矣。如果人人都要测抗体再打疫苗,那这操作起来肯定是高成本高难度的。


有的人似乎对疫苗头对头研究的结果更感兴趣。不过,不论如何,目前估计来看,如果人类科技不突破,使用现有技术的话,即便头对头研究的数据再好,定期免疫强化也依然是必然选择了。




        

相关话题

  1 月 11 日报道,美国新增超 107 万例确诊病例,为何美国疫情形势如此严峻? 
  黑龙江 9 月 30 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 10 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在防疫工作中的情况? 
  为什么动物几乎一致地进化成拉的屎是臭的?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3 新生儿疑因严重交叉感染死亡,事件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发生多名新生儿严重感染? 
  如果生物之间不再存在生殖隔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华为是个组装机,为什么华为不承认? 
  台湾目前疫情真实情况如何?是否存在瞒报的现象? 
  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是怎么消失的? 
  如何评价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 

前一个讨论
美国以 11 月 8 日为期限,向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勒索数据,目前各家提交情况如何?会产生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2021双十一期间什么微单相机卖的火?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