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通过知网学知识,只愿意跑到知乎来扯淡。
很多人不仅对乾隆朝没有任何认知,对雍正朝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认知。
他们对雍正帝的认识主要通过二月河先生的小说以及知乎扯淡。
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答主是不是真了解雍正朝各项改革的试金石:
你只需要看他怎么评价雍正帝“耗羡归公”政策即可,凡是对“耗羡归公”政策持正面评价的答主,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对雍正改革认识一知半解的糊涂蛋。
“耗羡归公”就是清世宗雍正帝对老百姓进行的一次加税,增加了一种“耗羡”的新税。
“耗羡归公”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朝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问题,然而,清朝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问题是由清代极不合理的税收分配制度造成的。
清随明制,在税收分配分为“起运”和“存留”,“起运”就是上缴国库,“存留”则是地方政府收入。
然而,清代各省平均起运比例是78.8%,其中起运比例最高的浙江省,起运比例高达92.3%。
可即使如此,“存留”开支大头是驿站系统的开支,接近80%存留款会花在驿站维护上。
从税收分配来说,明清都是征服者政权,收取的税赋实际是被征服者上缴的“贡赋”,搁在现在就是黑社会收保护费,老百姓向朝廷缴税购买的不是服务,而是安全,朝廷收钱后保证一年内不伤害纳税者。
所以,即使清朝地方官想要动用“存留”税款给地方修桥铺路,手续也异常繁琐,这就是“奏销制度”。
但是,地方政府不可能没有行政开支,那么行政开支不够怎么办?
借“国库”以及增加“火耗”,火耗理论上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县、乡镇收入的卫生费、治安费、清洁费…
借“国库”就造成了清政府财政上制度性亏空,这一点雍正帝本人也心知肚明:
谕户部。京师大兴宛平二县知县。常以亏空被参。朕体察其故。二县在辇谷之下。每有一时速办之公事、不能迟缓者。那移库银以济用。而支领还项、未免迟延时日。其上司察知库帑有亏。不得不行参劾。此等亏空实有可原之情…
“耗羡归公”其实不是什么创举,早在康熙末年就有督抚提出可以用“耗羡归公”方式弥补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结果被康熙帝痛斥。
说实话,康熙帝晚年好名,不算多英明;但是好名也不算是坏事,因为康熙帝不愿意承担“盘剥”的坏名声,所以康熙帝拒绝了“耗羡归公”的提议:
火耗一项, 特以州县官用度不敷, 故于正项之外, 量加些微, 原是私事……今陕西参出亏空甚多,不得已而为此举,彼虽密奏, 朕若批发,竟视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岂受乎?
康熙帝对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原因是非常清楚的,“州县官用度不敷”嘛,用度为什么不敷?不就是存留太少,起运太多?
所以真正要解决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最根本的办法是修改不合理的起运和存留的比例。
但是雍正帝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
“耗羡归公”。
“我把整个税款的盘子做大不就可以了?钱收得多了,地方政府到手的钱不就多了?!”
雍正帝还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实际上在雍正帝准备实施“耗羡归公”之前,吏部右侍郎沈近思就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
“耗羡之外再添耗羡。”
沈近思说对了吗?
说对了。
四川省开始“耗羡归公”第一年,就以“余平银”名义征收额外“耗羡”。
耗羡归公看似没有增加清朝老百姓的负担,但事实上一旦把灰色收入变成政府常规收入,那么地方胥吏和官员必然会开拓新的“灰色收入”财源,四川在“耗羡归公”之外加征“余平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耗羡归公”不就变成了一项新税了吗?
为什么乾隆帝后来要求把“耗羡”也纳入“起运”范畴?不就是因为地方官不断开辟新的灰色收入领域,“耗羡归公”已经变成了“耗羡归公税”了吗?
还有人说“耗羡归公”明确耗羡征收比例,至少可以遏制贪污,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雍正六年,山西省终于“还清”欠国库的四十万“亏空”后,雍正帝提出山西应该降低火耗征收比例,于是雍正帝自己给山西定了一个“13%”的比例,结果根据当年户科给事中的报告,山西没有一个县遵守了皇帝制定的火耗征收比例,全部都超过了13%:
钱粮耗羡,定议加一有三(13%),臣巡察所至之州县,有加一四五(14%、15%),加一七八(17%、18%)以及加二者。(20%)
综上所述,“耗羡归公”是为了解决因清代极其不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引发的地方政府制度性亏空;然而不解决不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比例,只是一味采取对老百姓征收新税的方法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总量,这其实就是隐秘的“横征暴敛”。
夸乾隆,夸清朝的,都是在按照封建时代的标准进行评价。
可是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已经开始近代的发端。到了乾隆时期,西方都纷纷进入了近代。
清朝的中国就像是一个被套住锁链,打断了成长进程的孩子,一辈子都停留在了小学六年级。
这个孩子,就算把小学试卷做得门门一百分,吊打全校小学生又能怎样?
英国拿着高考数学题一来,清朝就不灵了。
而乾隆就是扼住孩子成长的那个枷锁。
这个枷锁再漂亮,又有什么意义?
可笑的是,清粉总是不敢拿清朝去跟西方那些中学生比考试。
所以只能各种去碰瓷低年级的学生。
比如拿自己一年级的试卷,自己跟一年级的自己去较劲加减乘除,还以自己能够比小时候更快的算出加减乘除而沾沾自喜。
因为清朝让中国掉级了,现代中国不得不拼了命的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几百年的课补上。
所以我们现在才卷得这么惨——因为我们整个文明都在拼命补课。
这才是清朝和康熙乾隆他们总是挨骂的原因。
不明白乾隆哪里败家了。老爹死的时候留给他三千五百万两的国库,他六十年来光减免百姓税费就一个亿。一个金川打了两次就花了七千万,同时还能兴建水利河工。
他老爹叫准格尔打的只能讲和,他抓住准格尔天灾人祸的机会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把准格尔变成了地名,彻底平息了清准百年战争。
他老爹死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一亿多,基本达到两千年来中国土地能承受的上限,然后他又把这个上限翻了翻,变成三亿多人口。
他爷爷当年有明索党争,九龙夺嫡,他父亲在位的时候还要和兄弟之间明争暗斗,还要和儿子玩心眼,他在位六十年,没了党争,没了夺嫡,没了权臣。
他六十年来一直在边疆打仗,国内平稳,也没汉武帝那种打仗人口锐减,国库见底的事情,反而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稳定三十年以上,人口翻倍而且是以亿为单位,国内长时间和平,国库充足到可以减免人民几年的财政收入总和的税费,不断兴修水利河防,赈灾力度超级大可谓爱民如子。,这六件事情古代王朝做到一件就可以吹嘘是治世,两件就是盛世明君,后面三件全做到就是文景之治一般流芳千古的仁政,他全做到了。
作为皇帝个人来说,掌握大权六十年,没有怎么犯迷糊,没有杀儿子杀太子,没有皇储争位,没有懒政,常年勤政不已,而且自身修养不错,虽然是弹幕狂魔,盖章癖好者,可是一没有玩物丧志玩鸟斗狗养蟋蟀,二没有沉迷丹青木匠这些皇帝职业之外的不务正业的事情,三没有秦皇汉武唐太宗一样迷信修道炼丹,吃幼女姨妈,吃铅汞丹药把自己玩死,最后还能主动禅让成为为数不多禅位后活的更快活的太上皇,没有赵武灵王,李渊那样的父慈子孝,这对于皇帝这个职业的道德来说,也已经是楷模了。
当然他和拿破仑,华盛顿一个时代,你可以说乾隆没有推动社会制度进步,没有科技进步,可是几千年养成的把科级视为奇技淫巧,重农抑商的传统最终酿成的苦酒,真能怪乾隆一个人?
所以说,乾隆要是败家子,中国百分之九十八的皇帝,都是连败家子都不如的垃圾
一更,其实说乾隆败家子的言论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有人黑李世民,当然六边形皇帝拿放大镜找黑点,也就晚年不像早年这么听大臣的建议,仅此而已。对了,还有没想到自己妃子这么牛逼,居然也能当皇帝,还能当自己儿媳妇。。。
在我看来,皇帝只要做到为民休养生息,为民赈灾免税,就算得上好皇帝,毕竟皇帝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站在无产阶级角度,天然就有原罪,也有历史局限性,不能要求太高。
这点看,黑汉武帝,黑朱元璋,朱棣的确实也没理由。黑康熙乾隆的,无非就是民族debuff。
因为从历史上看,乾隆就是朱元璋最理想的继承人,甚至比朱棣都理想。康乾两人多次跪拜朱元璋也是因为在康乾,尤其康熙身上,看得出康熙是真以朱元璋为追赶对象。乾隆普免减赋,开疆拓土,战功赫赫,杀伐果断也有朱元璋朱棣的影子。乾隆也可以看成没有天下减半,没有汉武文治的影子版本刘彻。刘彻和乾隆在位时间,战功,包括巫蛊/文字狱都相似,两人区别就是时代局限性。
中国历史说到底,大一统封建王朝就三个体系,汉承秦制,宋承唐制(这个说的少)和元明清尤其清承明制。本质你可以看成明朝没有灭亡,以清朝的形式又存活将近300年。明清在八股,科举,贸易,闭关等等都一脉相承。
古代圣主明君也都相似,无非在位期间无内乱,有开疆,人丁兴,经济昌。如果说有异类,就是玄宗李隆基和万历了吧,这哥俩活的够久,但晚年翻车了。汉武帝和乾隆算没翻车,但留下烂摊子了。
——
皇汉大多数是认为,古代汉人贵族会对同为汉人的底层报有同袍之心。
所以乾隆这种异族皇帝天生就有原罪。
而像我这种正常的,经过社会洗礼的汉族能深刻体会到,同族就有同胞之情根本就是扯淡,老乡见老乡,坑的你泪汪汪。杀熟杀熟,杀的就是熟。
想评价一个朝代或者一个皇帝,就看他做了什么事,最后有什么结果,别看他说什么话,别看他是不是汉族。
——
中国古代帝王唯一一个六边形皇帝就是李世民,而五边形皇帝第一梯队就有乾隆。(缺的一边是乾隆文字狱。)
抛开特定历史环境,如秦始皇的最初大一统贡献,奠定了今后中华千年大一统情结的皇帝(千古一帝)。乾隆可以说仅次于李世民,力压刘彻,李隆基,朱棣,康熙。因为乾隆把这五边基本做到极致,即封建帝王之最,且能拿数据论证,无法黑。
至于雍正,以文治水平高于武功水平,和乾隆不是一个类型。清朝还有一个皇帝值得说,就是皇太极,如果没有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努尔哈赤的后金根本入不了关。
好了,开始说正题。乾隆朝从1736年到1796年。
1.领土、武功。
乾隆开疆扩土400多万平方千米,最远出兵,距离北京达到4000多千米,而且在对廓尔喀作战中,乾隆当时已经80多岁,仍旧强硬的派兵翻越喜马拉雅山。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派兵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帝王,真·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极致。
2,帝国统治。
乾隆实际统治的领土面积为我国历代帝王之最,达到1350万平方千米,且统治900万平方千米领土时间比所有帝王加起来还长。
在西北,收复汉唐故土,故土新归,赐名“新疆”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乌里雅苏台副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平定准噶尔后再次平定大小和卓,彻底统治西北。
在西南,废除藏王制度,在反击廓尔喀后,命西藏宗教首领更换,需公开,且有驻藏大臣监督。
即“活佛转世,需要经过中央批准。”
中国对西北西南500多万平方千米实际控制,始于乾隆。当然后来又丢了外西北,唐努乌梁海。。。
3,人口,农业和小手工业。
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与雍正末年相比,增长1亿多人,为帝王之最。乾隆年间开垦力度空前加大,且乾隆实际上废除柳条边政策,默许关内人口前移关外。
乾隆朝稳定粮食有四个方面。
1,内地无战乱的盛世保证耕地产出,且当时全国耕地约10.5亿亩,达到历史之最,年产粮约为17亿石。以每石折合120市斤,共为2040亿斤。
2,设立平仓、社仓、义仓。乾隆年间财力充裕,对储粮重视,一度库存粮谷达4400万石。乾隆认为“朕实代天以子民,督抚大臣又代朕以子民,均有父母斯民之任也”。
3,大兴水利,大力赈灾,天下普免。乾隆朝兴修水利,赈灾,加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耗资两亿五千万两白银,少收了将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赋税。约合五亿两白银,为历代帝王之最。
4,进口粮食,粮食商品化。乾隆提到“朕畛念民艰,以米粮为民食根本。是以各关米税,概行蠲免,其余货物,照例征收。至于外洋商人,有航海运米至内地者,尤当加恩,方副朕怀远之意。”
当时政策,洋船若带米一万石以上者,可免其船货物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可免十分之三。这是一项十分优惠的政策,外商贩米进口,不仅可以减免船货税银,而且如果米粮滞销,还由官府出面收购。
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批准内地商民,自备资本,购米回国者数量在二千石以内者,由地方督抚分别奖励;如运二千石以上者,按数分别给与监生,并可奏请赏给职衔顶戴。这一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商民携资出洋的积极性。此后,经常有运米较多的商人获得八品或九品顶戴,东南亚的大米也源源不断流入广东、福建等省,解决了粮食危机。
粮食丰收,耕地扩大使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
4,贸易。在1794年,中国对外布匹贸易量达到创记录的2125000匹。此外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也大量远销欧洲。
在乾隆十年(1745)时对外贸易量达到了顶峰的365万7千两。整个乾隆朝,流入中国的白银达到3000万两以上,为中国历代帝王之最。
对内商业上,由于实际上废除柳条边政策,乾隆年间即使宁古塔这样地处一隅的土产市场,也发展为" 江南各省之人亦万里而来" 的小都会。
5,文化
乾隆年间文字狱和百姓关系不大,60年,共130余起文字狱,导致官场万马齐喑,国家由盛转衰。但民间文化却得到发展,戏曲方面,徽班入京,奠定京剧国粹的地位,文学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医学有《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本草纲目拾遗》等医学著作,出现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赵学敏等大家,在内科、外科、药学多点齐开,成为中医历史上又一个高峰。
姚鼐,方苞,刘大櫆“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散文也得到大发展。绘画上出现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
如果硬要说乾隆是败家子,那只能从文字狱上找。
如果你要是读读文字狱相关案件历史资料,都能气得笑喷了。有一说一,有一部分和政治无关,纯粹是乾隆当时脾气不好。比如王肇基案,丁文彬案,一个精神病,一个白日梦。放共和国,也就派出所民警解决,关几年的事(比如1981年称帝的丁兴来),结果乾隆一个杖毙,一个凌迟。。。
刘震宇《治平新策》案,的确涉及文化压制,这个没跑。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除了涉及文化压制,更多的是乾隆为了除掉胡中藻,以文字狱为武器,找个借口罢了。
因为他斩断了清朝的根基。
作为一个稳固的政权,想要长治久安,最基本的要求是两个。一个是适当的经济政策,确保社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并且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一个就是适当的人事政策,确保社会经济控制阶层与政权实现有序合作,并且支持政权进行统治。
清朝入关前之所以能够在东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他们与明朝的官僚集团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合作。孙承宗在王在晋袁崇焕之间,抛弃了王在晋在不利条件下先行收缩、以图再举的建议,而是选择了袁崇焕追加投资、在辽西盲目投资的方案。这就为接下来明朝官僚集团从中获得利益搭建了平台。袁崇焕借助这个平台加官进爵,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了这些利益,袁崇焕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杀害了著名爱国将领、抗金名将毛文龙。此后祖大寿、吴三桂也始终与清朝保持联络。双方和战不定。毛文龙的部下在被袁崇焕拆散之后,继续受到明朝官僚集团的压制。最终,他们在国仇家恨集于一身、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的情况下,被明朝官僚集团逼迫到了降金的地步。而皇太极(我看学者考证,这个称号应该是“黄太吉”的意思,蒙语意思其实就是“皇子”。他的真名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名字)在死敌投降的激励下,悍然称帝,建立了清朝。最终,在清朝崇德七年(1642年),松锦大战后,皇太极正式建立了八旗汉军(之前有隶属于八旗满洲作战的汉军旗。始建于1631年)。
汉八旗的建立,意味着清朝建立起了一个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的上升通道。
可以终于说,皇太极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建国者。没有皇太极,后金不过就是一个东北西夏。有了皇太极,这个王朝才有了问鼎中原的能力。
迭代升级,十分可怕。
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超越皇太极,而且明显退步了。
最关键的退步,就是弘历。
在弘历之前,雍正推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改革。尽管这些举动激化了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逼迫清朝统治集团在弘历时期被迫做出路线选择,但是整体来说,雍正的改革,特别是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举措,解决了明朝以来对士绅过度优待的错误。虽然这种小修小补意义不大,但是总算是在做正事、有点积极意义。但是弘历就不同了。
弘历这厮于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开始裁减汉八旗,入关后加入汉军旗的新汉军被强令出旗,并且汉军旗还被降低待遇。到了乾隆四十四年,驻防汉军基本都出旗了。有人统计说:“雍正元年(1723年),汉军与汉人家奴壮丁共计44万余人,约占当时八旗人丁总额的72%。至出旗后嘉庆元年(1796年)的再度统计,已降至八旗总人口的43%。”据说到了清末,汉军旗已经萎缩到了五百万八旗只有两万汉军旗的地步,比例下降到了4%。
总之,汉军旗从乾隆时期开始,无论数量还是政治地位都在急剧下降。
这一招真是绝了。
因为此举终结了中原地主阶级与清朝统治阶级实现融合的可能性。后来穆彰阿的亲传弟子、清末奸党第一领袖曾国藩,立下汗马功劳,也只能做军阀,而不可能加入汉军旗成为清朝“自己人”。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
倘若汉八旗仍旧实际存在,那么曾国藩在与太平军血战期间,清朝为了就加强对曾国藩湘军的控制,就可以直接命令曾国藩入旗。随着战争进行,最终甚至可以任命曾国藩为八旗汉军的某旗都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甄选比较忠诚的湘军将领入旗,而不至于说完全以战功说事、以至于湘军不得不听命于曾国藩。
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统治手段啊!
弘历这一招,相当于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以后,规定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以后加入日本国籍的韩国人一律剥夺日本国籍。你信不信这些在中国臭名昭著、因为相信日本宣传的中国人歧视朝鲜人而对中国人十分仇视的翻译官当场就会暴走?
别人反清最多就是造个反,弘历反清那是直接断根。
怪不得他要给自己定个谥号叫高宗。你以为是他学的是宋高宗提前退位,其实他学的是宋高宗“北人归北,南人归南”。
这要是搁东汉,弄个灵帝不成问题。乾隆这年号就该改成熹平。
说实在的,到现在才反应过来弘历是个败家子,我是该说某些人反射弧太长了吗?
岂止是个败家子
他爹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力排众议坚决保住的人,他上台就给砍了。
大不孝。
他爹搞的浩大文化工程,他登基后完成了,下面捧他,贯了他的名,他一声不吭接了。
大不孝。
一个皇帝,他的“家底”不是他有多少钱,而是他国家机器的组织度和运转效率。拿这玩意儿换钱,钱到手的速度绝对快得很,议罪银已经算收敛了,如果他肯像带元那样直接卖收税权,那得到的钱还会更多。
以乾隆留下那个超级烂摊子来估算,他已经把带清的组织度卖的差不多了,嘉庆时代天理教打进紫禁城,意味着带清的统治体系基本瓦解了,这不是败家子什么是败家子?
下面我们切换成乾隆的视角。看看乾隆怎么说:
“”败家子?谁允许你这么说我十全老狗的?
我乾隆老狗怎么能算败家子?
世上可有如此败家子乎?
败家的前提是还是家里的
十全老狗乾隆算家里的么?我有把自己当成过中国人么?
败家子的子,说的是人,我十全的所作所为能算人?
人能干出这些腌臜事儿?
后世他们都快找不出形容词了,才挤出来一句十全老畜给我。
再厉害的败家子,坑害的也不过是自己一个家族罢了,
我十全老畜为祸的可是华夏数百年。
当然了,我爹四狗儿雍正,我爷爷麻狗儿康熙也不是啥好东西
但论起,不干人事儿,我十全还是牛逼些
毕竟像管日不落叫尔等小国,愚民疲民,掏空国库给自己完乐,让后世给自己擦几百年屁股…这些事
有几件是你们TM称为人的碳基生物能干出来的?
我乾隆老狗但凡有一点儿用,也不至于一点儿用也没有啊。“”
乾隆“勒铭格登,永诏亿世”距离唐朝对西域的最后一次转账,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千年。
穆斯林失去伊比利亚不过六百年不到,不知道以后中东有哪个败家子能收复伊比利亚呢?
明朝宗室,不抵抗,全体被灭门了
满清宗室,满世界复辟,溥仪就更别提了。
禅让?复辟多少次了?连海外都有伪满。想干什么?
你们不过提醒了我们一句话,一旦入侵,我们必须抵抗到底!我在此感谢你们满清遗老遗少!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