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必须要,但是很多时候附录很有必要,能看清楚一个人的论文有没有瞎掰。另外多贴附录可以更好的灌水,更好的防止查重,尤其对于篇理工科的人(憋不出话来的人)。
有很多论文是瞎掰的,作者为了掩饰其瞎掰的过程把重要的原始数据不提供。
上面的100篇全部是2018年左右的ISM方法的期刊论文。其中51篇是错的。
实际上的错误率肯定会更高。因为有很多人压根没有贴出关键步骤,导致无法核对。
比如上面红框框住的部分。
比如上面所谓的整体影响矩阵到可达矩阵的部分,就压根没有写,也没有列出整体影响矩阵长什么样子。
如果是大论文,就可以丢到附件里。
上面100篇论文全部是错的,错得一塌糊涂,而且全部是目测可见的错误。
其中很多都是抄(模仿)第41篇的方法。
上面这篇就错得一塌糊涂。
所谓的整体影响矩阵,这篇论文没有讲什么样子。但是从最后的图就知道,这个作者瞎掰。
层次图居然是无向图,这连基本概念都没有。
不知道第41篇的作者是不是上面这本书的作者。如果这样就流害无穷。
附录是会计算到论文里面的,是会进行查重的。
很多人自己是很难憋出文字的。
而附录里面的内容重复的可能比致谢部分重复的情况还少。
有了附录相当于增加了分母,重复的内容一样多的情况下,重复率自然就下来了。
以上面一篇论文为例子。
这些调查表格,计算过程的中间矩阵,直接贴到附录中就完事了,几万字很快水完。
比如上面的方法。
把上面的若干矩阵丢到附件中,一篇博士论文的字数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