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属性决策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东西。
每个人都接触过,甚至不自觉的运用过。只要理解了这个场景,其它的都很好理解。
首要要理解的是,高考是如何进行综合评价的。
比如如何比较两个班的高考成绩的好坏。平常考试如何算一个班的平均分。这些都属于多属性决策的范畴。
CE,是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写。
所有的综合评价只要是涉及多个评价对象都可以用SAISM模型来指示。比如环境监测综合评价、药物临床试验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气候特征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综合评价等等;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于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综合评价。比如,社会治安综合评价,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教学水平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等等。在经济学学科领域更为普遍。如,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小康建设进程评价、经济预警评价分析、生产方式综合评价、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综合评价等等
CE有三个关键技术。
上面是通常的高考评价方式。与高考相关涉及到如下名词。
①、多准则决策(MCDM,MutltipleCritier Decision Making)。
②、多属性决策(MADM,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③、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④、多目标决策(MODM,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上面名词都有一个单词 M即多。转化成表格就是多列的意思。
上面四个多都是博弈论研究的范畴。其中的属性、准则、属性效用,目标,都指的的是列。
在高考中评价体系中,原始矩阵O中的每一列可以看成是评价对象的属性或者是准则,即学生的属性,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决策的目标,即多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如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等。
高考,或者说任何评价体系,决策系统,或者说多XX(属性)的玩意,首先就是确定指标。
比如高考,你来一个考察考勤的指标,这就不合适了,也麻烦了。
比如高考,不考政治,其实也行的。
高考各个科目有权重的确定的,而且这个权重的确定极为简单粗暴。但是非常科学。比用什么熵权法,等等更能接近实际。
这个权重就是各科满分的百分比。
而且这个权重一直是变化的。最早有7科每科100分。
到后来有语文、数学两科是120分,其它是100分
到后来还有,语数外分别是150分,其它是100分。
总之这些科目是变来变去。
涉及到权重就需要理解求权重的方法了。
上面列了11种比较受待见的求权重的方法。其原则跟高考的权重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以高考为例,这个也就是绝大部分多属性决策的问题。
即从很多列,最终到一列的过程。
比如以体育类的高考为例,是从多列,最终夹逼到总分这么一列。
因为只有一列,它必定是一个全序,即层级拓扑图必定为一条棍子的形式。
多准则,或者多效用,可以理解为,夹逼的过程,最终是形成两列。
比如topsis 是有正负理解解
如上述红框框住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