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大陆沿海最经常被台风光顾的三个省份闽浙粤以及同样经常被台风袭击的海南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因为疏忽、低估、误报、迟报而尝到过苦头,付出的代价是数不清的生命和经济财产损失。而台湾与香港虽然预警系统与大陆不一致,却也因为误报酿成过大错。
接下来就说几个血淋淋的例子吧。
1.200102号 飞燕(突然转向袭击澎湖、闽东,当地政府无预警措施)
飞燕可能是21世纪对福州沿海破坏最大的台风。由于对路径的误报,福州并没有对可能到来的台风做出防范措施,以至于6月23日,当飞燕突然转向,且逐步逼近闽东北、台湾海峡渔场测得16级阵风时,福建省相关方面才开始要求福州沿海渔船回港避风,宁德则根本没有发布警报。福州沿岸的福清、平潭、长乐、罗源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飞燕的结构没有被台湾中央山脉所破坏,强大的风力与巨大的降雨量让福清等地的城区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是次风灾造成福建沿海至少122人死亡87人失踪,而福州下辖的五区八县直到7月初才完全恢复供电供水。同样损失惨重的还有澎湖,由于CWB(台湾中央气象局)没有预料到飞燕的突然转向,澎湖在54.8m/s的超强阵风下有30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创下纪录。
经历过飞燕台风之后,福建防汛部门面对台风开始变得十分敏感,2005年的“珊瑚”仅仅只是强热带风暴,由于在福建沿海带来了短时间12级的阵风,福建省气象局发布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台风黑色紧急警报(这才是真正的应急过度,不过事后证明这个警报让闽南许多山区群众躲过了暴雨与地质灾害)。2010年的“莫兰蒂”,路径与飞燕极其相似,因为充足的预防准备,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只不过今年的尼伯特,在强度完全不如去年刷新福州风雨纪录的苏迪勒的情况下,由于基层干部预防不到位、救灾不力,在福州郊县还是造成了很惨重的损失。最近的这次妮妲对福建影响微乎其微,不过福建还是做出了应急响应。
2.199615号 莎莉(强度被低估,粤西无设防状态下被袭击)
在飞燕的预报上,福建算错了路径,而在9615号的预报上,广东省算对了路径却算错了强度与移动速度。超强台风莎莉巅峰时期的中心风速达到61m/s,此后略有减弱。减弱的幅度其实并不高,但广东省气象台给出的登陆时风速预估仅仅只有35m/s(12级),与后来湛江等地测得的16级、17级的狂风暴雨相差实在太大。而且广东省台没有料到的是,9615号莎莉在进入南海之后移动速度迅速增强,登陆的进度比预先提高了非常多。
由于登陆强度与进程预估失准,粤西许多城市只进行了象征性的预防,各地还照常上班上课。后来的故事粤西的朋友估计比我要熟悉了,粤西桂南为错误的预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达到了330人,全省经济损失130亿元。9615号台风给湛江港带来了71m/s每秒的破表阵风,而粤西与粤中几乎所有城市风力都测得12级以上阵风。与狂风暴雨一起到来的风暴潮也对粤西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当时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南海舰队与附近的空军基地都有非常严重的损失。从此以后,广东逐步建立起更加成熟的台风应急机制,一直到现在,广东省的台风预警系统依然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保留了白色预警信号。
3.200413号 云娜(浙江把福建同行与广东同行犯过的错误都犯了一次)
先是错误估算路线,不认为会登陆台州,之后又错误估算阵风、暴雨、风暴潮的强度,导致台州沿海许多地方均未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最终让0413号云娜为浙江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云娜在浙江造成164人遇难18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到153亿元。与极其强大的5612、桑美不同,云娜的强度本不应该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如果及时准确预报并作出响应,绝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然而浙江的气象工作者在短短几天之内,重复了福建与广东同行过去犯过的致命大错。
在云娜、桑美的接连摧残之后,浙江省开始注重海塘大堤的维护与修建。近几年登陆浙江的台风越来越少,不过13年登陆福建之后严重影响浙江的菲特却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浙江在防灾方面依然需要继续努力。
2006年桑美之后,各地省级气象部门对台风的态度通常都是宁可个个都严阵以待,也不肯有一点的麻痹大意,而且许多即将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CMA通常都会高估其强度(也有部分被低估但预防措施并没有降低规格)。这样的做法确实避免了许多灾害的发生,虽然造成了出行上的不便,不过回头看看曾经的血泪史,恐怕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了。
===========分割线==============
前面提到了香港与台湾使用了和大陆不同的预警系统,因为其各自拥有自己的气象机构香港天文台以及台湾中央气象局(CWB)。在21世纪初,台湾的CWB同样因为疏忽与低估而导致了严重的灾情,不过大都是对雨情的低估。
4.200108号 桃芝(低估中央山脉阻拦作用,暴雨带来重大灾情)
桃芝并不是一个强度很强的台风,登陆台湾本岛时最大阵风13级,因此CWB并没有做出高规格的预防建议。然而由于中央山脉的阻隔作用,桃芝滞留台湾岛的时间超过了十个小时,虽然福建就此逃过一劫,不过暴雨却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灾情(阿里山2小时雨量达到惊人的758mm)。大暴雨导致了大兴村泥石流事件,台中市区也因为暴雨而沦为泽国。桃芝最终带走了214条生命,但这并没有让CWB和台湾的各级政府部门痛定思痛。很快,又有一场人祸就要发生。
5.200116号 百合(诡异路径造成北北基史无前例内涝)
光看路径图,大家可能头就晕了。百合可以说是西太平洋有史以来路径最诡异的台风之一,在登陆台湾之前几乎是绕着圈圈在转,而登陆台湾之后更是惊人地停留在本岛达到49小时,创下的纪录至今没能被打破。由于CWB对降雨量的低估以及台北市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大暴雨预防不到位,在这场打破北北基日降雨纪录的台风之下,台北市几乎完全瘫痪,河水直接灌入城区,台北交通完全中断,各项基础设施完全陷入瘫痪(是真的陷入瘫痪,比北京当年的大暴雨情况还要严重无数倍),而台风离开之后台北依然被台风带来的缺水危机、登革热危机、害虫危机所困扰。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虽承认市政府有疏忽,不过他也表示更大的原因来自CWB对风雨的误判。
6.199417号弗雷德(海塘失修+路径预报失准=重创浙南)
许多浙南80后可能还记得这次台风,这也是对风暴潮预防不力的一个典型。彼时弗雷德在靠近台湾之时由于副高的变化而突然北跳,闽台逃过一劫。但由于浙江气象部门的预报失准与浙南海塘年久失修,最终正面袭击温州瑞安,给当地带来了超过16级的狂风以及巨大的风暴潮。来势汹汹的风暴潮让温州机场瘫痪了接近半个月,温州市区也深受其害,浙南海塘经历过狂风大浪,受损面积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而最可怜的是浙南的养殖户们。从此开始,浙江开始加强对风暴潮的预防,并且成功顶住了02年的森拉克台风。不过04年面对云娜的再次麻痹大意又酿成了大错。
7.199012号台风(强度低,没有被过于重视最终导致大灾)
9012号台风绝不是一个强台风,其在台湾海峡盘旋许久后登陆福建沿海三次,每次强度基本都只在热带风暴级别,但他却给预防不力的华东、华南都上了一课,这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同时给闽浙粤带来重大灾情的台风。由于台风始终在福建上空滞留,三省各地降雨量都达到100-400毫米,闽东局部更是突破500毫米。而在天文大潮的加持下,三省沿海许多地区都达到超警戒水位50cm的情况,浙江的飞云江更是出现打破历史记录的水位。9012带来的洪灾导致闽浙粤共计267人死亡、947人受伤,损坏房屋达18万间。
由于其特殊性,9012号也是一个写入中学地理教材的台风(90年代中期)。也正是从9012开始,沿海各省市对台风的预防不仅仅只有风浪,亦加上了台风带来的巨大降水。
8.7314号台风(小环流带来预报难度,巅峰强度袭击不设防海南岛)
桑美是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而7314号在威马逊之前一直都是建国以来登陆海南岛的最强台风。不同于威马逊来临时的严阵以待,由于环流小、预报方式原始,且彼时处于文革时期,海南岛对于是次台风根本没有任何的防范措施。于是这个最大风速达到75m/s的台风给海南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人口相对于大陆不算多的海南岛上,这场超强台风造成了近千人遇难的惨剧。不过以当时的条件,就算成功预报是次台风,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这么强的台风实在是太罕见了。可是在连预报都没有的情况无疑让伤亡变得越来越大。
很多80和90后可能还记得,在2005年之前我国的风力系统最高只到12级,也就是说一个风速33m/s的台风和一个80m/s的台风在共用一个级别,然而他们的威力却截然不同,并且可能导致民众与地方部门的麻痹大意。从05年起,为了防灾需要,我国风力系统修改为1到17级,而所谓18级(在不少影视剧与新闻中出现过)是错误的叫法,大于61.3m/s的统称为17级。
同样的,关注香港新闻的朋友都知道八号风球、十号风球这样的字眼。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香港只有一号风球、三号风球、八号风球、九号风球和十号风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香港确实有一到十十个风球,不过由于风球太多,而且大多是表示不同风向而非表示强度的渐进,导致市民无法根据风球判断台风对香港的影响。后来香港逐步取消了2号、4号、5号、6号、7号风球,转而使用现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预警。
有过过去血泪的教训,陆港台三地现在面对台风几乎都是一个同样的态度:就算只会给本地带来一点微风小雨,也一定要做好准备严阵以待。然而这才是应对热带气旋的正确态度。台风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近海增强、路径变化多端的情况比比皆是,也许大规模的防范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可正是这样大规模的防范才让大家可以更安全地生活下去。
我就说一件事。
那个台风并不像提问者说的从旁边过去了。
恰恰相反,台风登陆了深圳并穿过,到了广州境内。
所以反应过度不过度另说,如果广州和深圳啥也不做,估计现在已经死了一百多号人了。
所以那些说反应过度的,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制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