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河南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新型人工心脏手术,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liu-ruo-fan-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媒体冷静,不要太夸张!

我们科技的进步自然值得欢欣鼓舞。

但把杀敌一人 说成 灭了他国就有点过了……


首先,这不算是人工心脏,只是心脏辅助,第一例全人工心脏是几个月前在美国杜克大学植入。

这个心脏辅助在技术上并不是创新,相当于自己的心脏功能不够,外加一个辅助的泵。从技术上并不是创新的东西。

其次,说首例,只是指第一个国产的这个产品。换句话说,这个产品有进步,有改进。体积更小,可能更方便。

至于临床效果,我们一样期待!

关于心脏辅助,请参阅:

以上。


user avatar   fu-shi-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表明立场,我对我国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甚至是个人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都会感到欢欣鼓舞。然而,这个新闻的标题和实际情况尚有相当大的出入,实际情况远不及报道字面上体现的那么科幻、那么先进。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认识到,新闻标题和正文反复提到的“人工心脏”绝不是心脏坏了换一个,而是给功能不足的心脏装了个“辅助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重视心脏健康、积极控制血压,依旧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的健康理念。因为“心脏坏了换个人工的”这种科幻设定距离实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回到新闻中提到的“人工心脏”。

这例接受“全球首例新型人工心脏手术”的患者马先生现年43岁,患有重度左心衰。而这台新型人工心脏就是为不堪重负的左心室减轻负担用的,所以并不是功能上的替代,而是功能辅助。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台“人工心脏”的意义,我们先从左心衰说起。

这里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知识:

我们的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心房心室都是心肌围绕成的可收缩腔室,与大血管和相邻腔室之间有单向阀门——瓣膜,加以分界:

躯干、四肢、腹腔脏器和头部、大脑的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循环回心脏的第一站就是右心房,右心房装满血液以后收缩,将血液泵入右心室。心室壁比心房更厚,收缩力更强,可以将这些静脉血通过肺动脉泵入肺脏,使之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除二氧化碳,并携带氧气,成为动脉血。

然后肺内产生的富含氧气的血液经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左心房收集起来收缩泵入左心室。而左心室可就厉害了,因为要把血液泵入全身需要动脉血的地方,所以需要强大的收缩力,心室壁非常厚,收缩力非常强,可以形成90-120mmHg的压强,保证血液进入全身各个细枝末节。

肺循环:图片上半部;体循环:图片下半部

而新闻中的马先生就是一位重度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因为左心室的收缩能力已经非常差,所以血液无法进入全身各处,生命垂危。形成左心衰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这几种:

1,病毒性心肌炎:一些呼吸道病毒可以感染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心脏肌肉减少就会造成心肌无力,心力衰竭。所以千万不要轻视感冒。过去也曾有不良媒体故意制造医患关系紧张,说某某病人住院治感冒花了好几万,这类患者大多是感冒发展成了病毒性心肌炎,救治非常麻烦,往往需要住进ICU。

2,长期的高血压:血压升高后,左心室要把血液泵入全身各处就需要更加强大的力量才行。这就好比原本平地骑车变成了一直爬坡,短时间内心肌会代偿性增厚,勉力将血液泵出去。如果时间太长了,左心彻底累垮,收缩能力就会持续下降,直至衰竭: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代偿性增厚
代偿性增厚的心肌最后失代偿,形成扩张型心肌病

伟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死于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

他捂着胸口的这张“证件照”恐怕不是扮酷,而是胸口痛

3,瓣膜病、其他心脏病加重等。瓣膜是大血管和心房心室之间的门户,防止血液反流,保障单向血流。如果瓣膜发生关闭不全或者狭窄,一样可以影响到心肌的负荷,长时间发展下去必然引起心脏衰竭。所以现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了,发现瓣膜病都会尽早手术更换人工瓣膜:

红色剪头:人工主动脉瓣。绿色剪头:原装的二尖瓣

传统观点来看,左心衰的患者几乎只有等待心脏移植一条路可选。然而心功能如此之差的他们,往往等不到器官移植的那一天。为了延长左心衰患者的生命,让他们能够等到器官移植,LVAD应运而生。

LVAD,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即左心辅助装置。顾名思义,给功能衰竭的左心帮把手,替代部分心肌的功能,从而让病人原有的功能不全的左心+LVAD达到健康左心的输出功率,以保障血液循环。这种装置大体结构是这样的:

泵一端的管子连接左心室,将左心室中的部分血液抽出来,然后用电子泵加压后通过另一端的管子直接送进主动脉,这样就可以降低左心室的负荷,同时增加了左心的输出功率。然而电子泵的能量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他需要外接电池,也就是上图的左侧。整个装置由两块电池、电线和控制装置加上体内的泵管系统构成。除了上图所示的轴流泵(A),还有离心泵(B):

LVAD最初研发的动机是为了给需要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做一个“桥梁”,让他们等得到心脏移植,即Bridge-to-transplant,BTT:心脏移植前过渡性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不少患者只要装上这个装置就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和比较好的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为2125天[1])。所以,只要不嫌胸口挂着一根电线,连着俩电池和控制单元的话,严重左心衰的患者完全可以靠这个装置活下去。LVAD装置也就成了“目的地治疗”,装上就不用再等心脏移植了(毕竟心脏移植也有额外风险,还要长时间吃抗排异药)。

那么这个新闻中提到的所谓“全球首例新型人工心脏手术”,又是啥样的呢?

央视今年三月的报道图片
央视今年五月的报道图片

装在身上是这样的:

离心泵入口链接左心室,出口链接一段人工血管,通往主动脉。电源和控制线则从胸腹壁穿出,连接到挎包式电源+控制单元

所以这个产品从原理、外观上看依旧是一种LVAD装置,只不过因为LVAD装置目前可以作为心衰患者的目的地治疗方法,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装置是一种“人工心脏”。但客观地讲,这个东西无法取代心脏的功能,只是功能不全心脏的辅助器。可以帮这些丧失生活能力的患者重新生活自理,像正常人那样活下去。

国产新型“人工心脏”。河南日报10月9日讯

而且据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6月23日文章,我国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那么题目中所提到的“全球首例新型人工心脏手术”为啥又叫“全球首例”呢?

我始终认为媒体对于类似“全球首例”、“填补技术空白”这样的描述最好还是要坚持谨慎客观的态度,我国在第三代LVAD技术上的探索确实取得了值得骄傲的突破,不仅体积更小,而且安全性、稳定性和其他主要技术指标也比国外产品优秀,最关键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会受制于人。

媒体把这些客观报道出来就足够鼓舞人心了,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全球首例”?明明6月份的时候就说国内已经完成7例该装置的手术。那如果非要辩称这是“新型”的“全球首例”,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文字游戏,就好比我写的这个科普,也可以说是全球首篇针对中国“全球首例新型人工心脏手术”报道的深入科普。这不是把读者当小孩子耍吗?

腾讯网今年的一篇报道就很客观,给“人工心脏”打了引号,而且也尽可能充分地科普了该产品的原理、技术优势,全篇都保持了媒体人应有的客观和严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最后,我注意到这种磁悬浮离心泵式LVAD装置一直都是由深圳(感谢 @bird stupid 纠错)某医疗器械公司开发的,这种不客观、博眼球的报道是不是和该公司有利益输送?

我希望没有。

我希望媒体人、科研人、商人都有起码的良心。

参考

  1. ^ Bansal N, Hailpern SM, Katz R, et 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Among Recipients With and Without End-stage Renal Disease. JAMA Intern Med. 2018;178(2):204–209.



  

相关话题

  多国政党和社会组织向世卫组织提交《联合声明》反对将新冠溯源「政治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四川发布新规,要求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你的第三针疫苗接种了吗?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张俊廷表示「建议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 
  有什么看了就不会再颓废的书籍推荐呢? 
  如何看待顶流基金经理杨锐文称政策底已出现,并表示「除了必要的生活费,我和父母已满仓基金」? 
  如何评价李宗盛说像陶喆这样的音乐人单单在美国的西雅图就能找到一千个? 
  女子乘车持刀猛刺司机要害,原因是什么?该女子将承担哪些责任? 
  如何看待波音737MAX客机2021年9月6日在新加坡解禁,这个机型安全吗? 
  如何看待研究称「性生活可以缓解鼻塞」,并获得 2021 搞笑诺贝尔奖?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两个月内全身快速美白?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相对论中 E=mc²,但物体的动能是 E=(1/2)mv²?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