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你们在电影里头看见过一类镜头么?
旧社会,戏班子或者是镖局,反正是人员密集的行当吧,老板,挨个挨个给下边人发钱,而且雨露均沾,撒胡椒面似的,一人纹银若干。
你看见了,大拇哥一挑,冲老板道一声好汉,这是良心掌柜啊!
别忙,你再把片子往前快退5分钟。
一看,哟?闹半天这是镖局让人踢馆,砸了牌子弄黄摊了,老板搁这发的是遣散费啊……
对喽!
不是说每一种发钱都是利是,尤其是无缘无故的撒胡椒面,往往就是夜猫子进寨,无事不来。
顺丰,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亿元。
去年同期,这个数是37.6亿,今年不多不少,就剩下一零头。
下滑了多少呢?
按按计算器,79.8%的跌幅,这个数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懂王都懂,不是懂王也懂。
当年顺丰上市,我记得真切,也不过给每个员工发1888块钱的红包。
今天这个局,竟然平均下来一个小哥给2500块钱助学补助。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地主家都没余粮的节骨眼儿,还开仓赈灾,布施天下,仰天大笑成佛去的吧?
个人冲动行为尚且不存在,更别提冷静的一批的商业团体了。
所以说,事出反常必有什么来着?
所以真正的原因在哪呢,先转”第一财经“一段媒体报道:
“顺丰一季度亏损主要是由于上半年加速了多元业务板块的市场开拓及网络资源投入(包括中转场地及自动化设备、干支线运力等),该等投入导致公司成本阶段性承压;同时,经济型快递产品增长较快,因该部分产品定价偏低,一定程度影响整体毛利率水平。此外,因今年第一季度春节期间在岗人员数量与薪酬成本明显增加,也对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临时一次性影响”
这段,说的是上半年顺丰业绩大跌,他们给出的解释。
说明其它几个快递,就是内几个通字辈儿的和尚,价钱低,影响到顺丰的买卖了。
再就是薪酬问题。
这两点,放在哪个企业,都不能当作阵痛期对待,而是会给企业带来持续失血的效果。
那么
为了给快递员提升学历的事,就得重新评估。
到底是企业慈悲为怀?
还是企业止血的创可贴?
小哥重返校园,就涉及到俩问题。
一个是在职读书,还是脱产读书。
二一个是读书以后,回归企业,还是另谋高就。
这里边就化生出来四种组合。
1.在职读书,读书后还在顺丰。
我不信20万快递员,假使说都念了本科,就都能在顺丰里官升一级,禄加三斗。
这毕竟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管理才用几个人啊?
不成立。
2.在职读书,读完高就。
现在正牌大学出来的都不少人去送快递,所以老快递员读出来,就能500强走起了?
我不信。
而且,以快递员的工作时长,在职读书本身就难,还让人睡觉吗?
不成立。
3.离职读书,读完回来。
太不靠谱了,一个萝卜一个坑,高中学历的快递员变成大学学历了,萝卜坑早让其它萝卜占了。
再说了,企业也不太可能跟快递员签协议,说给你留坑等人,夜夜盼君归。
不成立。
4.离职读书,学成远走天涯。
换个直白点的说法,公司给你2500,你自己去念书,念成什么样跟公司也没关系了,也甭回来了。
2500分手费,一别两宽。
这个,根据目前企业经营现状,是唯一相对合理的。
如果不看名头,你把这人均2500的学费,看作主动辞职的遣散费,也不是不可以。
因此
尽管顺丰还没给出确定细则,我不能实锤,但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他们列举的商业痛点,不能不怀疑,本次乃是企业腾笼换鸟之计。
是不是有点像开头说的镖局散摊儿名场面?
但还是有区别的。
镖局散摊儿,总镖头也就跟着回家养老去了,人不干了,所以给遣散费实属出于良心,要不然,连夜带着小姨子卷钱跑路多爽利?
而企业出钱助学,企业可没打算散摊儿,他还得接着干呐,只不过,走多少人,他再雇更便宜的人,这点成本有几个月就回本。
比起上边的良心遣散费,这个更像是法律免责专款,毕竟直接裁人,给的钱可比这个多的多。
因此说
作为用户角度,我并不认为一个大本学历,学过哲学或者积分变换的快递小哥,服务就能比高中学历的快递小哥周到。
那么,企业即便是打算把这些员工到时候再返聘回来,也是大可不必来这么一出,这事对服务质量没啥帮助。
当然了
还有最善意的一种可能性:
现在大量社会劳动力冗余,快递公司打算花钱让现有员工每天得出半天时间上课,因此空出来这半天的活,能安排社会劳动力去干,好歹混碗馄饨钱。
企业老板真信佛,就照这么搞。
或者老板业已成佛,单纯就想员工过得好,那就甭助学基金了,直接一人2500打工资卡上,让快递员给孩子添件衣裳,给爹妈买辆电三轮买菜使,这不比什么都实惠?
七月份时候,顺丰说过一次2亿人民币给员工加薪,不知道兑现的如何。
加上这次一共7亿,暂不定论,静候佳音。
没搞懂顺丰想做什么?送快递并不需要高学历
类似阿里腾讯,响应国家号召,出资三次分配?
真想拿出钱做点实事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话,我建议建实验室
《中国联合开放实验室》
号召大企业联合建立开放实验室,接收小中高大学实验申请,免费提供实验器材课题,重点在物理化学材料。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资金来自企业捐赠,企业也可以将此作为人才选拔的一个来源。
记得今年夏天在去南京的高铁上,
有一个中国人带着两个日本人坐在我后面,看起来是日企的中国员工带着日本领导出行。
他们三个(尤其是日本人)说话声音有点大,让我不自觉地就听到他们的谈话。
两个日本人会讲一些中文,口音很重,时不时遇到不会讲的词就会换成英语和中国人交流。
我记得很清楚有这么一个对话
“那个,窗外的,就是中国的乡村吗?”
————当时正好经过一片田野
“是的,这就是普通的农村。”
一片惊叹声,“看起来太好了,比日本xxxxxx(夹杂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中文,听不懂),简直和这个火车一样优秀。”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时代的风向变了,
中国不再是弱国了。